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规划

09.05.2014  05:39
前  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的要求。枸杞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集产、供、销为一体的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枸杞产业以其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较广泛的从业人员和较深远的产业开发前景,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枸杞产业的发展。2009年12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2月青海省首次召开省委林业工作会议,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积极培育和壮大枸杞、沙棘等林果产业,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产业发展思路,抓住林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积极培育枸杞资源,枸杞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由于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枸杞种植规模偏小、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品牌培育滞后等突出问题,制约着枸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枸杞产业的指示精神,青海省林业厅成立规划编制组,从2011年6月开始,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在对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并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反复论证,几易其稿,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今后十年(2011—2020年)青海枸杞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任务等,以指导青海省枸杞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依托柴达木盆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积极引导、扶持枸杞产业加快发展,枸杞种植初具规模、产销两旺、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同时由于青海枸杞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枸杞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 种植现状

  ———枸杞种植初具规模,种植区域逐步扩大。 青海枸杞种植目前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德令哈、格尔木、乌兰等县(市)。截至2010年,经过多年的精心栽培和科学管理,全省枸杞种植规模由2005年不足3.77万亩迅猛发展到20.0万亩(附表1)。其中诺木洪农场种植面积达5.4万亩,成为国内目前集中连片栽植的最大区域。2009年开始在共和盆地的共和县开始试种,目前长势良好。

   ———枸杞产量逐年增加、种植效益不断提高。 目前进入盛果期枸杞近7.0万亩,枸杞产量由2005年的1000吨提高到2010年1.4万吨,产值从2000万元提高到5.0亿元,辐射带动农户近5000户,户均可增加收入6000元。枸杞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

    二、产业化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产品研发力度加大。 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枸杞产业发展。目前有一定规模的枸杞加工、销售企业有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青海健翔集团力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主要从事枸杞种植生产、产品研发及加工销售。产品由直销干果逐步研发出枸杞浓缩汁、枸杞茶、枸杞籽油、枸杞多糖等系列产品。如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已研制开发的产品有通心舒胶囊、心脑康胶囊、流感丸、消渴降糖胶囊、枸杞多糖、降糖饼干等三十余种。

   ———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利用报刊、电视和“青洽会”等载体,积极宣传推介,“柴达木枸杞”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柴达木枸杞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销两旺,产品远销国内外,枸杞干果价格逐年攀升,从2006年每公斤15—20元,提高到2010年40—50元。

   ———有机产品认证积极推进。 德令哈市2.0万亩的枸杞通过国际有机认证,诺木洪农场的4种枸杞产品和鲜果获得农业部中国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

   三、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植规模小、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青海枸杞大面积种植起步晚,种植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也制约了枸杞加工产业的发展。

   ———经营管理水平仍显薄弱,集约经营的优势未能有效体现。 一是种植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柴达木枸杞的大面积种植才刚刚开始,栽培、植保、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其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和技术普及较为薄弱,许多种植户对栽植、抚育管理的技术掌握不完全,造成亩产低、成本高的现状;二是由于传统分户零星种植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一些基地种植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结果晚、单产低、质量参差不齐。

   ———品牌培育滞后、市场认知度低。 目前各地注册有雪域圣果、柴杞、柴达木、诺木洪、都兰红等多种商标,品牌多而杂乱、品牌认知度低,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柴达木枸杞”品牌,大多数产品以“宁夏”枸杞贴牌销售。

   ———枸杞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种苗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枸杞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导致种苗供需矛盾突出,品种混杂现象较严重。目前枸杞苗木主要从宁夏购进,价格逐年攀升到3.0—4.0元/株。加之长途运输,严重影响了枸杞基地建设质量。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枸杞大规模种植。 我省柴达木和共和盆地适宜枸杞规模化种植,因该区域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枸杞规模化种植的前提是需要配套水利灌溉设施。目前受资金投入的制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枸杞大规模的发展。

   ———枸杞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一是从事枸杞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的状态,大部分企业也仅限于干果包装的初步阶段,枸杞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材料的状态,加工增值潜力远未发挥出来;二是研发水平低,没有专门的研发团队,对枸杞食用、药用、保健等产品缺乏系统的开发,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制约了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滞后。 一是新品种的研发工作滞后于基地建设,目前仍然依靠从宁夏购买种苗,没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枸杞新品种(品系);二是枸杞深加工产品研发处于起步阶段,受科研资金投入的制约,枸杞精深产品研发滞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没有制定出枸杞丰产栽培技术、标准化种植技术等标准,枸杞种植、经营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同时缺少专门的培训机构,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应用。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一是没有专门的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体系,枸杞产前、产中、产后缺少监测监管机制;二是随着柴达木枸杞大规模连片种植,化肥、农药使用与绿色有机生产矛盾突出,生产的枸杞品质达不到国内外市场的要求。

   ———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 全省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交易市场,没有相对畅通、稳定的营销体系,产品的销售大多是贩运户从各家各户和集市上收购,再卖给加工企业或销往异地,市场波动较大,严重制约着青海枸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 产业发展优势

  ———独特的气候条件为枸杞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青海枸杞产区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2530—3200小时),太阳辐射强(年太阳总辐射量660—725焦耳/平方厘米),有效积温高(≥10℃积温2530—3120℃),昼夜温差大(日较差14—19℃),无霜期较长(94—146天),这些有利因素决定了果品品质、营养成分、功能活性物质的积累以及口感和外观优于其他省区。

   ———果品品质优势为青海枸杞产业发展赢得市场优势。 得益于柴达木盆地独特的气候条件,生产的枸杞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状似红宝石,色红粒大,果实卵圆形,籽少、肉厚,大小均匀,无霉变,无杂质,品质优良,以优良的品质走俏国内外市场。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测定,柴达木枸杞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其中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智力开发的有机硒、锗、锌的含量高。其蛋白质含量11.2%、脂肪6.6%、总糖52.4%、18种氨基酸1.0%,特别是在医用、保健功能中起关键作用的枸杞多糖高达8.3%,显著高于宁夏、内蒙、新疆等地,是中国最优质的枸杞之一。同时柴达木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经测定含17种氨基酸,13种微量元素。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青海省参展的柴达木枸杞每斤卖到了200多元。

   ———土地资源丰富、无污染,发展有机枸杞产品的潜力巨大。 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土地资源丰富,目前主要受投资制约,缺少灌溉等配套基础设施,只要解决灌溉等配套设施,发展枸杞规模化种植潜力巨大。同时枸杞产地远离工厂矿区,大气、水源、土壤基本无污染,非常适宜于有机枸杞生产,为“柴达木枸杞”成为国际著名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野生枸杞种质资源丰富,为枸杞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基因。柴达木盆地广泛分布天然黑果枸杞等6种枸杞属植物种。据初步调查,柴达木盆地天然枸杞资源面积达100.0万亩,其中都兰县48.0万亩、格尔木市35.0万亩、德令哈市12.0万亩、乌兰县5.0万亩。在都兰县乌龙沟分布有迄今发现的国内面积最大、最为集中的天然枸杞群落,面积达3400亩。这些珍贵的天然枸杞种质资源,为枸杞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因。

   五、 产业发展市场前景

  ———国际市场。 枸杞是我国重要的药食两用特种经济植物资源和传统的出口农产品。近年来,随着独特而丰富的营养保健功效在西方国家逐渐得到证实和认可,枸杞产品逐渐由传统的亚洲和华裔市场进入西方主流社会,枸杞产品除销往港澳、东南亚、日本市场外,已打入欧洲、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国外市场得到不断拓展,枸杞产品贸易额已由2006年的1200多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0万美元。青海柴达木枸杞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前景看好,价格也高出其他省区很多。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年枸杞产品市场将会呈现双倍增长。

   ———国内市场。 目前,国内市场枸杞干果流通量每年在6万吨以上,枸杞产品已突破了传统的中药行业,正在向保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拓展。随着枸杞医药作用和保健功能的进一步明确,枸杞系列产品的不断上市,人们对枸杞产品的特殊保健作用认同感和接受程度日益上升。同时许多制药企业不断研究开发以枸杞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和保健食品,对枸杞干粉、枸杞多糖、枸杞黄酮和枸杞籽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据2007年有关资料报道,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枸杞籽油,市场紧缺,价格高达160—180万元/吨;枸杞黄酮高达1500—1800万元/吨。今后随着柴达木枸杞规模扩大,精深加工水平的提高,开发出更多的食用、药用及保健用枸杞产品,会进一步增强“柴达木枸杞”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今后十年,是青海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做大做强枸杞产业的发展思路,解决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实现枸杞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柴达木和共和盆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产业优势,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品牌化战略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品多样化、精深加工和市场流通为重点,以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附加值,强力推进枸杞产业提质增效,走出一条枸杞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跨越发展之路,形成区域优势突出,品牌特色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青海枸杞产业发展新格局,把我省建成国内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出发,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在做好水资源保障和节水灌溉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枸杞基地建设布局,避免造成新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坚持品牌带动战略。 大力推动品牌建设,打造高原、绿色、有机的“柴达木枸杞”品牌;树立效益至上、质量标准、市场营销、科技创新、规模经营、营销网络、资本运营、项目运作等“工业化”理念,提升枸杞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 增加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和研发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枸杞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重大转变;注重良种选育,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品系),大力推广优良新品种,提高良种普及率;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建立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枸杞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培育市场主体。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产业运行机制,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推动产、加、销协调发展。

   三、 发展目标

  利用10年时间,青海省枸杞种植总规模达到70.0万亩,其中发展50.0万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黑果枸杞种植基地6.0万亩),改造提升现有20.0万亩的枸杞种植基地;同时对相对集中的20.0万亩的青海优质野生枸杞种质资源进行保护;突出“柴达木枸杞”的区域、品质特色,依托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打造国际著名的“柴达木枸杞”品牌;将都兰县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枸杞主产县,总规模达到25.0万亩,其中有机枸杞15.0万亩、绿色枸杞10.0万亩。

   ———“十二五”(2011年—2015年)目标。 枸杞种植总规模达到50.0万亩,其中发展30.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黑果枸杞种植基地2.0万亩),改造提升现有20.0万亩枸杞种植基地;同时对相对集中的20.0万亩的青海优质野生枸杞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达木枸杞”品牌;形成健全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合理的政策保障体系,较强的枸杞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完善的国内外销售网络体系。

   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107亿元以上, 其中生产鲜果产品8.0万吨,鲜果年产值24亿元以上;干果年产量5.1万吨(其中柴杞5.0万吨、黑果枸杞0.1万吨),干果年产值25亿元以上;干果加工量达3.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年实现增加产值48亿元以上;野生黑果枸杞年采集干果0.2万吨,年产值10.0亿元。“十二五”期间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

   ———“十三五”(2016年—2020年)目标。 发展20.0万亩枸杞规模化种植基地(其中黑果枸杞种植基地4.0万亩),青海省枸杞种植总规模达到70.0万亩;形成具有现代化的精深加工能力,完善的品质认证和质量保证体系,健全的国内外销售网络;依托柴达木枸杞、黑果枸杞等枸杞产品,着力开拓国际市—16—场,形成国际著名的青海“柴达木枸杞”品牌产业。

  到2020年,年产值达到222亿元以上。其中生产鲜果产品12.0万吨,鲜果年产值36亿元以上;干果年产量超过10万吨(其中柴杞9.7万吨、黑果枸杞0.3万吨),干果年产值54亿元以上;干果加工量达7.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年实现增加产值112亿元以上;野生黑果枸杞采集干果0.4万吨,年产值20.0亿元。“十三五”期间总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

   第三章 建设布局

  从强化关键薄弱环节入手,推进青海枸杞产业区域布局,重点完成七大项目建设、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从整体上打造青海枸杞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 产业建设布局

  ———枸杞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布局。 利用十年时间,加快以柴达木盆地为核心、共和盆地为侧翼的枸杞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规划新建50.0万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含6.0万亩的黑果枸杞),其中柴达木盆地30.0万亩,包括都兰县14.3万亩(含诺木洪农场5.4万亩)、德令哈市7.7万亩、格尔木市4.0万亩、乌兰县4.0万亩;共和盆地20.0万亩,包括共和县14.0万亩、贵南县6.0万亩。

   ———原有枸杞基地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布局。 规划对都兰、格尔木、德令哈、乌兰等4县(市)现有的20.0万亩枸杞种植基地,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进行改造提升,枸杞生产逐步向绿色、有机枸杞生产转变,其中都兰县10.70万亩、格尔木市4.32万亩、德令哈市4.24万亩、乌兰县0.74万亩。

   ———优质野生枸杞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布局。 对柴达木盆地的野生枸杞种质资源尤其是黑果枸杞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保护。规划保护面积20.0万亩,其中都兰县10.0万亩、格尔木市5.0万亩、德令哈市3.0万亩、乌兰县2.0万亩。

   ———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布局。 规划建设5处优良枸杞种苗繁育基地,总规模达到5000.0亩(每处基地面积1000亩)。其中在都兰县新建1处,诺木洪农场1处;共和县新建1处;德令哈市改建1处、新建1处。

   ———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布局。 规划在都兰、德令哈、共和等县(市)建设4.0万亩的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其中都兰县2.0万亩(诺木洪农场0.2万亩)、德令哈市1.0万亩、共和县1.0万亩。

   ———枸杞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布局。 规划在都兰诺木洪、德令哈市、共和县各建1处枸杞工业园区。其中诺木洪工业园区面积3.0平方公里,德令哈工业园区面积2.0平方公里,共和工业园区面积2.0平方公里。

   ———枸杞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建设项目。 在德令哈工业园区内建设一个大型综合性枸杞产品交易市场。规划占地面积1000.0亩。

   二、 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针对青海枸杞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科技创新能力低、产品质量监管薄弱、品牌培育滞后、营销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完善的科技服务支撑、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营销网络、品牌建设等四大体系,为实现打造国际化“柴达木枸杞”品牌产业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第四章 建设任务

  根据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目标、总体布局,规划建设50.0万亩枸杞标准化种植基地、20.0万亩柴达木原有枸杞种植基地改造提升、20.0万亩青海省优质野生枸杞种质资源保护、5处优良种苗繁育基地、4.0万亩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处枸杞工业园区、1处枸杞综合交易中心建设等七大重点项目。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从整体上打造具有青海高原特色枸杞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枸杞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一、 枸杞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建设

  通过新建枸杞标准化基地,扩大枸杞种植规模,完善防护林体系,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行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使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达到70.0万亩,其中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绿色枸杞35.0万亩,将青海建成中国主要的优质枸杞生产基地。

  (一) 枸杞规模化种植

  规划新建50.0万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附表2),其中有机枸杞35.0万亩,绿色枸杞15.0万亩。按建设地区分:柴达木盆地30.0万亩,包括都兰县14.3万亩(含诺木洪农场5.4万亩)、德令哈市7.7万亩、格尔木市4.0万亩、乌兰县4.0万亩;共和盆地20.0万亩,包括共和县14.0万亩、贵南县6.0万亩。按建设期限分:“十二五”(2011—2015年)30.0万亩(含黑果枸杞2.0万亩),“十三五”(2016—2020年)20.0万亩(含黑果枸杞4.0万亩)。

   ———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规模35.0万亩(含黑果枸杞6.0万亩),全部按有机枸杞标准经营管理,其中都兰县12.0万亩(诺木洪农场3.2万亩)、德令哈市5.0万亩、格尔木市3.0万亩、乌兰县2.0万亩、共和县10.0万亩、贵南县3.0万亩;黑果枸杞都兰县4.0万亩、德令哈市1.0万亩、乌兰县0.5万亩、格尔木市0.5万亩。

   ———绿色枸杞生产基地。 规模15.0万亩,全部按绿色枸杞生产标准经营管理。其中都兰县2.3万亩(诺木洪农场1.4万亩)、德令哈市2.7万亩、格尔木市1.0万亩、乌兰县2.0万亩、共和县4.0万亩、贵南县3.0万亩。

  (二) 基地配套设施建设

   ———防护林网建设。 建设完善的防护林体系,以减轻风灾、干热风、沙尘暴对枸杞的危害。防护林建设与枸杞种植同步实施,防护林乔木树种有青杨、新疆杨、沙枣等,灌木树种有柽柳、沙棘等。规划配套防护林体系建设5.0万亩,其中柴达木盆地3.0万亩,共和盆地2.0万亩。

   ———配套林灌设施。 建设区位于荒漠和沙区,灌溉设施是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根据枸杞种植基地各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结合的灌溉方式。规划灌溉设施干渠656.6公里,支渠1681.1公里,农渠3568.5公里,机井380眼,建100吨蓄水池783座,提灌站296座,节水灌溉设施380套,高压输变电线路288.3公里,低压输变电线路547.9公里。

   ———管护设施。 规划建设管护房276座,建筑面积11040平方米;规划设置宣传标示牌206块,主要设置于公路、铁路旁及村镇周围;网围栏主要设置于牲畜活动频繁,以及邻近公路、村镇的新造枸杞林四周,规划新建网围栏903.64公里;购置管护车辆14辆。

   ———生产设施。 库房建筑面积8280平方米,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生产道路主要布设于乡村路至枸杞造林地间道路,以及枸杞基地内生产道路,规划生产道路总长552.06公里;农机具主要包括四轮拖拉机、病虫害防治设备、旋耕犁等,购置农机具共计2181台。

   二、 原有枸杞种植基地改造提升项目建设

  对柴达木盆地现在种植20.0万亩枸杞基地进行改造提升,其中都兰县10.70万亩、格尔木市4.32万亩、德令哈市4.24万亩、乌兰县0.74万亩。通过改造逐步向绿色、有机生产转变,扩大绿色、有机产品生产规模,全面提升枸杞产量和质量。

   ———改造低产种植基地。 通过更新改造、配套完善林灌等基础设施,提高基地产量和质量。

   ———推行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 加大农药、肥料检测监管力度,逐步向有机、绿色枸杞生产转变。

   ———推行规模集约经营。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土地入股扩大经营规模;成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社、协会),将农户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集约经营。

   三、 优质野生枸杞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设

  柴达木盆地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等枸杞属植物,是青海省珍贵的种质资源。由于自然环境及生存状态十分危急,有逐渐消失、濒临灭绝的危险。同时,随着枸杞价格的攀升,区内野生枸杞尤其是黑果枸杞资源开始采摘,有些采摘者将枝剪下,资源破坏严重。因此,急需开展保护工作,为我省发展枸杞产业保存优质种质资源。

   ———野生枸杞种质资源保护。 对柴达木盆地的野生枸杞种质资源尤其是黑果枸杞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保护。规划保护面积20.0万亩,其中都兰县的诺木洪、宗家、巴隆地区,保护面积10.0万亩;格尔木市的托拉海、格尔木农场地区,保护面积5.0万亩;德令哈市的连湖、怀头他拉地区,保护面积3.0万亩;乌兰县的柯柯盐湖、波浪沟地区,保护面积2.0万亩。

   ———保护工程。 包括管护用房、网围栏、宣传标示牌、管护设备、聘用管护人员等。

   四、优良种苗繁育基地项目建设

   ———种苗需求量。 根据新建枸杞基地建设规模,建设期需要枸杞苗木1.28亿株、防护林苗木0.13亿株(附表3),基地改造提升0.2亿株。年均需苗量1600万株。

   ———建设规模。 根据各生产县(市)枸杞基地建设进度安排和苗木需求量,按照“就近、集中”供苗的原则。规划建设5处优良枸杞种苗繁育基地,总规模达到5000.0亩(每处基地面积1000亩)。其中德令哈市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内新建1处、改建现有的德令哈市枸杞育苗基地1处;都兰县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新建1处,诺木洪新建1处;共和县新建1处。每处繁育基地年生产苗木达到350.0万株以上,5处苗木繁育基地年生产各类苗木(以枸杞苗为主)达到1750万株以上,以保障新建和改造基地苗木需求。

   ———主要建设内容。 每处繁育基地建设内容包括智能温室、日光节能温室、采穗圃、炼苗区、繁殖区,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都兰县、德令哈市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组织培养车间。

   四、 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试验示范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最好模式之一。通过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展示培训、科普教育,加快枸杞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步伐。规划建设4.0万亩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其中都兰县2.0万亩,德令哈1.0万亩,共和县1.0万亩。基地主要功能包括枸杞标准化种植示范、种植资源收集、优质新品种繁育、新品种(品系)栽培示范、其它沙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科技研发中心等。

   ———标准化种植示范。 选用在自育和引进的优良枸杞品种(品系)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研究栽植密度、树形结构、修剪方式和方法、肥水管理、生物农药使用等栽培技术措施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制定青海省枸杞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同时针对枸杞生产关键限制因素—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展示宣传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施,为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积累经验,提供技术支持。

   ———枸杞种植资源收集。 收集青海省的枸杞种植资源和宁夏、内蒙、新疆等省区分布的野生和栽培品种种质资源,建立枸杞种质资源基因库。

   ———优质新品种繁育。 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应用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育种等方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枸杞新品种,尤其是对柴达木盆地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黄果枸杞等枸杞选育,力争到2015年选育出3—5个药用、鲜食、加工、菜用等专用优良新品种。

   ———新品种(品系)栽培示范。 对培育的新品种(品系)进行栽培示范,研究栽植密度、树形结构、修剪方式和方法、肥水管理、生物农药使用等栽培技术措施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制定枸杞新品种(品系)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

   ———其它沙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主要对白刺的锁阳、梭梭的肉苁蓉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科技研发中心。 开展优良品种选育、苗木组织培养,重点突破品种引进、选育和改良、病虫害防控、节水灌溉、农机研发(采摘机械)等技术“瓶颈”。

   六、枸杞工业园区项目建设

   ———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的原则,高起点、高质量的加快枸杞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扶持力度,加快交通、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承载功能;充分发挥园区平台,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精深加工尖端企业,在扩大鲜果产品销售规模的同时,不断加大枸杞果实、籽、叶等深度系列产品开发力度,着力延长枸杞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枸杞产业工业园区的整合资源、集聚资本、吸纳劳力、集散产品和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使园区成为推动青海枸杞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和产业扩能升级的增长点。

  德令哈、诺木洪工业园区在2012—2013年建设,共和工业园区在2016—2017年建设。到2015年枸杞加工干果量3.0万吨,加工转化率(干果年产量5.0万吨)达60%以上,实现产值(按干果产值的4倍估算)48亿元以上;到2020年枸杞加工干果量7.0万吨,加工转化率(干果年产量10万吨)达70%以上,实现产值112亿元以上。

   ———主要精深加工项目。 一是枸杞鲜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保鲜、包装及冷藏技术处理,扩大枸杞鲜果产品销售规模;二是果酒建设项目。以枸杞鲜果为原料,研制开发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复合型枸杞果酒;三是枸杞果汁、浓缩汁、果粉建设项目。枸杞果汁含有鲜果中最有价值的成分,是一种良好的保健型功能饮料,将枸杞果汁加工成枸杞果粉和浓缩汁作为药品、食品、保健食品以及化妆品等产品的原料和辅料;四是枸杞活性提取物建设项目。应用现代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从枸杞果实中提取枸杞多糖、甜菜碱,从枸杞枝叶中提取枸杞黄酮、β—胡萝卜素等生物活性成分,作为开发药品和保健食品的优质原料;五是枸杞叶保健茶建设项目。以枸杞叶为原料,采用现代制茶生产工艺,生产枸杞叶保健茶;六是枸杞籽油提取与软胶囊产品建设项目。枸杞籽油中含有许多植物种籽油所没有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降血脂、降血压和血糖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利用枸杞浓缩汁、枸杞果酒等分离出的枸杞种籽资源,提取枸杞籽油,加工以枸杞籽油为主要原料的软胶囊保健食品;七是复合肥料、饲料建设项目。利用枸杞加工剩余物,开发复合肥料、饲料。

   七、枸杞产品综合交易中心项目建设

  规划2012—2013年在德令哈工业园区内建设一个大型综合性枸杞产品交易市场,集采购、仓储、营销、商贸、信息交换等为一体,逐步形成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枸杞产品交易中心,吸引流通、营销企业入驻开展枸杞产品交易。规划占地面积1000.0亩,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第五章 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为了促进青海枸杞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产业一套研发推广机构、一个产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建设思路,构建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支撑、质量安全监测监管、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等四大服务体系。

   一、 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攻关体系。 依托枸杞研发中心和企业科研中心,开展枸杞产业科技攻关。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突破枸杞鲜果保鲜、包装、储藏等技术难关,扩大枸杞鲜果产品销售规模;二是枸杞精深加工与系列产品研发,对枸杞果酒、果粉、浓缩汁、黄酮、多糖等产品的生产工艺及其关键操作环节进行研发;三是突破枸杞制干、筛选、包装等技术关,与企业合作开展枸杞制干技术科技攻关,力争用2—3年的时间,推广配套的枸杞烘干设备和技术,改进枸杞产品包装材料、包装设计等技术,使枸杞分级包装技术自动化、系统化,产品包装设计人性化、艺术化;四是枸杞专用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为了使枸杞生产真正达到有机、绿色、环保的要求,杜绝或减少使用有害的化学农药,开发具有安全性高、生物活性高、选择性高、无公害、残留低、使用费用低等新型生物农药,是柴达木枸杞树立品牌、占领市场,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省、州、县(市)枸杞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实县(市)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力争每个县(市)配备4—6名枸杞专职人员,主要从事枸杞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二是依托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围绕枸杞品种优良化、栽培技术规范化、生产手段现代化、枸杞产品出口化等各个方面,示范推广枸杞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开展枸杞生产培训工作;三是建立枸杞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机构,提供产前培训、产中示范指导、产后信息服务;四是加强枸杞营造和经营技术培训,将其纳入农民培训工程,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系统培训培养一批能闯市场、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帮助他们树立市场观念、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增强适用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枸杞基地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 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建设

  产品质量是青海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建立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大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力度。 依托现有的省、州、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督中心(站),加强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工作,突出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基地生产、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提高枸杞产品质量的安全水平。

   ———严格市场准入管理。 各级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枸杞市场的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批发、运销的企业严格进行资格审查与信用评价。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吸引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加入枸杞产业发展,鼓励农牧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项目经营。原则上种植类企业的种植规模达到5000亩以上,加工、储运、烘干等配套产品类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干果)/年以上,深加工类企业的预期年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可适当放宽要求。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在现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青海省柴达木有机枸杞综合种植技术》、《青海省柴达木绿色枸杞综合种植技术》等标准;二是鼓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按照工业产品管理理念,制定枸杞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三是开展枸杞产品的有机和绿色产品认证,提高枸杞产品国际竞争力。

   ———加强农药、化肥、防火等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枸杞种植区水、土壤、大气排放监测管理,防止重新出现污染;二是建立县(市)、乡(农场、企业)、村三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体系;三是县(市)组建无公害农药、化肥销售配送中心,严把农药、化肥进货关,服务基地、服务农户,严控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枸杞产区;四是依托现有的森林、草原防火机制,加强枸杞种植基地防火工作。

   三、 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青海枸杞产品的营销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枸杞产品营销网络。到2015年,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支持下,拓宽枸杞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具有较强市场运作能力,网络健全、功能齐全的枸杞产品营销网络体系。

   ———大力培育产品市场经营主体。 鼓励企业创办营销组织,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协会),培养民间经纪人队伍,着力扶持枸杞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提高枸杞产品营销水平。

   ———健全营销网络。 一是组建青海枸杞营销集团,并投入运营,力争在全国形成“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网络;二是建立枸杞鲜果产品销售网络,加强与航空公司、铁路公司、旅游、餐饮宾馆等部门的合作,加大枸杞鲜果产品推销力度;三是鼓励具有经营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到大中城市建立枸杞产品直销窗口,力争五年内在全国省会城市及地级市建立“柴达木枸杞”专卖店(直销店),形成“柴达木枸杞”在全国的专卖营销网络;四是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建立合作公司或窗口,积极寻求出口途径,扩大国外市场占有份额和知名度;五是建立“柴达木枸杞”商标的维权办事机构,作好品牌保护及宣传工作。

   四、“柴达木枸杞”品牌体系建设

     ———注册“柴达木枸杞”商标。 尽快完成申报“柴达木枸杞”地理标志证明、中国驰名商标注册工作,加快“柴达木枸杞”的国际商标注册工作,加强品牌和商标保护管理工作,为今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奠定基础。

   ———加大枸杞产业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柴达木枸杞”品牌核心竞争力。 一是组建研发中心,依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发优势,与全国知名食品、饮品、药品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联姻,组建青海省枸杞研发中心,加大枸杞新产品研发力度;二是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科研中心,开展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枸杞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做好宣传推介工作。 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柴达木枸杞产品及产品生产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人文优势;积极参与“青洽会”、“品牌推介会”、“商品大集”、“清真食品节”、“环湖赛”等省内外大型活动,全面提升“柴达木枸杞”知名度和影响力。

   ———赋予枸杞文化内涵。 结合青海独特的旅游和文化背景,举办“柴达木枸杞节”,宣传“柴达木枸杞”;坚持“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吸引客商、合作互惠”的宗旨,突出“成果展示、产品展销、招商引资、文化交流”四个重点,广泛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做到成果展示与对外宣传、商品展销与产品交易、招商引资与经济联合、经贸活动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为“柴达木枸杞”品牌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一、投资估算

  枸杞林产品种类繁杂,储运、加工企业建设可变因素多,投资弹性大,勉强估算往往脱离实际。故本规划只对枸杞基地、种植资源保护、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枸杞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建设进行投资估算。

  经估算,枸杞产业发展规划投资为69.08亿元,按费用类型分:工程费用59.70亿元,其它费用6.10亿元,预备费3.28亿元(按工程费用和其它费用之和的5.0%估算)。按建设期分:“十二五”(2011—2015年)45.55亿元,“十三五”(2016—2020年)23.53亿元(附表4)。

   ———工程费用中, 枸杞规模化种植基地投资25.5亿元,原有枸杞种植基地改造提升投资1.0亿元,优质野生枸杞种质资源保护投资1.0亿元,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投资1.2亿元,枸杞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投资10.0亿元(种植示范、新品种选育、产品研发等),工业园区投资21.0亿元。

   ———其它费用中, 前期费(规划勘察设计等、按工程费用的2.0%估算)1.17亿元,管理费0.89亿元(按工程费用的1.5%)估算,监理费1.08亿元(按工程费用的1.8%)估算,服务保障体系(按工程费用的5.0%估算)投资2.96亿元。

   二、 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既要突出建设者的主体地位,也要采取国家投资引导、地方配套扶持、银行信贷辅助等措施,建立和完善枸杞产业发展投资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鼓励和支持企业、团体、个人等合资、合作、入股,以产业链为纽带,借助市场力量,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枸杞产业。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 抓住国家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水利建设、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势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等机遇,多方面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利用“青洽会”等各种招商引资的渠道和途径,开展枸杞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在较短的时间形成枸杞产业链和将产业做大做强。

   ———地方投资 。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家补助资金基础上,安排资金用于枸杞基地、良种繁育基地、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银行信贷。 积极争取农业发展贷款、林业贴息贷款、扶贫开发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投资。

   三、 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到2015年,年产值可达107亿元以上。其中生产鲜果产品8.0万吨,鲜果年产值(3.0万元/吨)24亿元以上;干果年产量超过5.1万吨(其中柴杞5.0万吨、黑果枸杞0.1万吨),干果年产值(柴杞4.0万元/吨、黑果枸杞50.0万元/吨估算)25亿元以上;干果加工量达3.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年可实现增加产值(按干果产值的4倍估算)48亿元以上;野生黑果枸杞年采集干果0.2万吨(10.0公斤/亩、50.0万元/吨估算),年产值10.0亿元。“十二五”期间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

  到2020年,年产值可达222亿元以上。其中生产鲜果产品12.0万吨,鲜果年产值(3.0万元/吨)36亿元以上;干果年产量超过10万吨(其中柴杞9.7万吨、黑果枸杞0.3万吨),干果年产值(柴杞4.0万元/吨、黑果枸杞50.0万元/吨估算)54亿元以上;干果加工量达7.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年可实现增加产值(按干果产值的4倍估算)112亿元以上;野生黑果枸杞采集干果0.4万吨(20.0公斤/亩、50.0万元/吨估算),年产值20.0亿元。“十三五”期间总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

   ———生态效益。 枸杞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兼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可在防风固沙、减少土壤流失、净化大气、减灾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成50.0万亩枸杞经济林造林后,可极大改善项目建设区的生态环境。根据中科院兰州沙漠所有关防风固沙效益的研究成果,防治效益60.7元/亩,仅按营造枸杞经济林50.0万亩计算,规划实施后,年防风固沙效益为3000.0万元以上。

   ———社会效益。 发展枸杞产业,可为建设区农民找到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点,能增加农村人口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按目前种植一百亩枸杞,需长期管护人员6—7人估算,种植总规模达到70.0万亩时,可解决4—5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枸杞产业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各级政府要突出规划的目标导向作用,把推进实施《青海枸杞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等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层级管理和层层考核,确保规划顺利推进和实施。

   ———健全管理机构。 建议成立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主管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省发改委、财政、林业、农业、国土、环保、水利、旅游、工商、交通、质检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统筹协调安排枸杞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青海枸杞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青海省林业厅,由林业厅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省林业厅增设林业产业管理局(处),负责协调全省枸杞产业管理、规划实施、标准制定和宣传推介等工作。

   ———建立枸杞产业发展的考核监督机制。 切实发挥现有的考核监督机制,做实做细考核工作,制定明确的、分阶段的考核指标,将年终考核、定期检查相结合,建立监督问责制度,检查各地和各部门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的情况,对未能正确履行相关责任的,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二、 加大扶持力度,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是枸杞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围绕推动枸杞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出台配套的枸杞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尽快出台《关于加快青海枸杞产业发展的意见》和落实方案,将枸杞产业发展工作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调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省政府统筹协调,及时汇总进展情况,其他部门要主动协作,省政府适时对重点工作展开督促检查。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扶持枸杞产业发展。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省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坚持“以奖代补”原则,重点扶持枸杞产业发展。

   ———完善农业相关政策性担保与贴息贷款政策。 加大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切实加大对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产品收购、贮藏、运销、加工等环节中的资金需求;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的方式资助农户,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探索和推进枸杞种植的政策性保险机制。

   ———增强农民自我投入的意识。 积极探索农民通过资金、土地使用权流转、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的形式参与枸杞产业发展。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是枸杞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出发点,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根本,给予重点扶持。一是枸杞产区,开展实施农田水利、道路、供电等重大工程建设,全面增强枸杞产品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三是积极推进标准化枸杞生产基地建设,使之成为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产品的出口基地。

   四、 推进枸杞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产业化经营是发展枸杞产业的重要带动力量。要加快培育适应枸杞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枸杞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协调好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合力推动枸杞产业加快发展。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引导加工企业走园区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推进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集群。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空间大的枸杞产品精深加工;二是成立合作组织(协会、社),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枸杞产区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社),鼓励农民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提高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五、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产业向国际化发展

  枸杞种植、加工生产和国际贸易,使得枸杞产业不再是传统的中药产业,而是上升到国际化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因此,就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发展动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在枸杞种植基地建设方面,按照欧盟、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要求,做好种植基地的国际有机认证和枸杞产品的相关认证,促进“柴达木枸杞”生物技术产业向国际化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国际化的环境,扩大柴达木枸杞产业的技术领域和产品的应用领域,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升枸杞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三是在枸杞产品的流通领域,要加强相关产品在国际上销售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推动柴达木枸杞产业与国际接轨,利用柴达木枸杞产品的优良品质,以科学的方法、正规的渠道扩大柴达木枸杞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带动整个枸杞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六、 加大技术和人才引进力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枸杞产业是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涉及的技术与知识领域广泛。一是在目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下,采取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即“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在枸杞产业发展的初期和关键时期,高薪聘请外来人才,借智生才;二是重视本省现有人才的培养,搞活科技人员服务机制,打破僵化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参与枸杞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