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思路探讨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水土流失类型多以水蚀、风蚀、冻融侵蚀交错的形式出现,水土流失及其严重,防治难度大。“十二五”前三年半时间,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94.56平方公里,占“十二五”规划任务的79.84%,生态修复面积6772平方公里,占“十二五”规划任务的84.65%,水土保持投资平均每年为1.0亿元左右,全部为中央投资。但由于水土保持项目投入不足,投资结构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全省治理水土流失形式主要是水蚀问题的初步治理,风蚀治理刚刚起步,冻融侵蚀、滑坡和泥石流这些侵蚀强度大、向下游输送泥沙量大、治理难度大的特殊流失类型治理尚未展开。
青海水土保持任重道远,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青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障全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为依据,结合《青海省水土保持规划》、《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及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区划分成果,延续“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围绕坡耕地整治工程、侵蚀沟道治理工程、预防工程等重点治理工程,分区进行布局。
一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以坡耕地和沟壑防治为主,坚持”沟坡兼治“的原则,在人口稠密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按照石质山岭——土石山坡——黄土梁峁——洪积沟谷四位一体进行分项措施布置,构筑沟头防护工程、小型治沟工程、淤地坝工程等,在荒山荒坡适地适树(草)的营造水土保持林草,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二是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加强保护天然乔灌林、草地,进行疏林地补植,草场改良、人工种草、封山育草、网围栏建设,回复生态植被。城镇周边地区,以沟壑及部分荒地防治措施为主,在易发生泻溜、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的沟道,以改坡、固沟为指导,坚持工程、生物措施并重,做到流而不失。三是青海湖高原山地生态维护保土区。保护湿地资源和水禽鸟类资源,加强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封沙育草,加快退化沙化草场的治理,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草地,加快环青海湖小型水保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农田及城镇周边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网)措施,对河流侵蚀比较严重的河段,布设护岸及拦蓄工程。四是柴达木盆地农田防护防沙区。围绕城镇周边的沙漠绿洲、农业区,造林种草,搞好防风固沙林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风沙区尝试实行草原划管,以草定畜,轮封轮牧,以恢复天然植被为主,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保护沙生植被和地表结皮植被,防治荒漠化扩展。五是三江源山地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该区的重点是加强草场、湿地保护和管理。大面积草原和湿地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为主,对过牧、退化天然草场进行封育复壮和更新改造,加强城镇边缘冲击洪积山麓地带综合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保护江河水质。发展围栏养畜,加强监督管理,多种措施并举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促进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