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清青海家底 尽显美丽蓝图——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通过验收
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验收会现场 朵海平/摄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朵海平 雒婷 摄影报道) 2月21日,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验收会在西宁召开。会上,由中国工程院张祖勋、李建成院士等32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全面完成了普查各项目标任务,项目实施规范、保障有力、经费落实到位、成果质量优良、效用突出,同意通过验收。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管理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各类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关系,国务院于2012年10月正式立项地理国情监测项目。
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是利用高分辨率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其它专题数据等,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查清我省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建立多种普查成果数据库,基于多种地理单元开展基本统计分析,完成普查报告和普查成果系列地图的编制,建立地理国情监测业务体系和成果审核发布机制,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由全省6家普查承担单位、近500名普查技术人员历时三年,足迹遍布全省各地,查清了自然资源相关的全省地形地貌、地表覆盖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全面建成了正射影像、地理国情要素、遥感解译样本、数字高程模型四大成果数据库以及管理、发布、展示三大系统。
三年来,按照国务院普查办和省政府的部署安排,省财政投入6600万专项资金,在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全省6家普查承担单位、近500名普查技术人员团结协作、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保质保量全面查清了全省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摸清了全省地理国情家底。普查员单程核查总路线长达91198千米,核查样点数超过107000个。
据了解,我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丰硕,首次查清了地理省情家底,首次实现了全省10米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的全覆盖,首次实现了全省高分遥感影像的全覆盖,首次建立全省遥感影像控制点数据库,首次编制三维遥感影像图,填补青海省空白,首次实现对青海省州(市)级城镇扩张的监测。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对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项目验收会现场 朵海平/摄
相关链接:
此次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的开展,形成了三江源生态监测、青海湖流域综合生态监测、青海省草原承载力等监测成果,服务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监测显示:
三江源综合试验区2000—2013年植被覆盖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
青海湖流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维护良好,近40年来,1974年青海湖面积为阶段最大,2004年青海湖面积为阶段最小;2004年之后,青海湖面积持续增长;2004年至2016年,面积增大了147.16平方千米,相当于23个西湖。
青海省草原植被覆盖度逐步改善,通过禁牧、减畜、补饲等手段,草原超载率有所缓解;并明确了青海省草原好转区域、保持不变区域、变差区域,为进一步开展智慧畜牧业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