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精心推进三项非遗工程
12月23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回顾了我省非遗工作发展历程,明确了非遗工作相关任务。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非遗工作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是精心推进三项工程,即实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实施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工程、实施青海文化记忆工程。
实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主要是对60岁以上国家级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及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实施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工程。这是“十三五”期间文化部在非遗传习场所建设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主要是支持表演类、技艺类、民俗类国家级项目建设展示及传承场所。我省“纳顿”广场等9个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青海文化记忆工程。这是我省结合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实际提出的文化保护工程,已列入我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主要是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对省级非遗项目所关联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为将来建立非遗数据库打好基础。2016年安排7个项目先行开展试点,在总结试点基础上向全省稳步推开。
至目前,我省非遗多元化、立体化保护方式基本形成。我省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形成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尤其是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方面成效尤为明显。这是记者从省文化新闻出版厅了解到的。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整体性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文化部在我省批准设立了热贡和格萨尔(果洛)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得到文化部的肯定与认可。通过保护区建设,改善了热贡文化的保护环境,提升了热贡文化的传承活力,扩大了热贡文化的知名度,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通过文化部专家评审。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德都蒙古(海西)等三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在生产性保护方面,热贡艺术、藏毯、黑陶、银铜器、土族盘绣等项目在农牧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公司+艺人+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涌现出了以黄南州热贡画院为代表的5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使一批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在保持传统手工技艺和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与市场、产业有效对接,焕发出新活力,传承人也找到了通过祖祖辈辈传承的手工技艺增收致富的路径,实现了非遗的可持续传承。(王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