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 精彩故事:一个“城中村”群众的增收之道
格尔木市北郊的城北村是个移民村。虽说是村,如今与格尔木市城区连为一体,公交一路车开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每天清晨,村里的200多个姑娘、小媳妇就搭乘公交车走进城里的饭店上班,在城里“耕地”刨金。
城北村女人打工是从三三两两结伴进城打扫宾馆卫生开始的。如今,在格尔木各大宾馆、商场前台、收银台都能看到该村女人的身影,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宾馆、商场服务队伍,从业者300多人,月平均工资3000元以上,一个月累计打进村民卡上的金额高达90多万元。
城北村村民有两处“耕地”:一处是种在村里大棚里或露地里的蔬菜、小麦,一处就是种在市区的“耕地”,这处“耕地”的受益,占到该村村民家庭年收入的60%以上。为了让村民在“市田”里多刨金,村委会提出要让每位村民多掌握几门手艺,市就业部门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的培训,让村民们个个成了“多面手”,村里20至45岁的妇女整理房间、礼貌用语、操作设备、安全常识等方面都是“能手”。
郭启花到城北村落户后,在格尔木一家电器销售商场找到了一份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旺季时,每个月能挣5000多元。她还帮村里其他姐妹到商场打工挣钱。
城北村虽然是个村,但是耕地有限,人多地少,全村888户3410口村民人均耕地只有0.3亩。去年村委会一班人根据村民们的意见,将村里的一块土地出租给市驾校作为培训场地,租金50万元,并每年为城北村免费培训8名汽车驾驶员,这对于全村人而言无疑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城北村的另一篇土地文章就是村子附近的一片沙丘,这片沙丘地过去是各移民村的墓地。后来,村里移民人口激增,沙丘地周围也逐渐有村民居住、种田,如今墓地已经完全变成了村中心。为此,村委会从2008年起就开始动员村民迁坟,去年坟终于迁完了。汪红林说,坟迁出后,可以腾出120亩土地,靠近滨河路地理位置优越,到时或租或开发,再给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城北村穿村而过的盐桥路边,整齐地停放着村民购买的一台台各种型号的装载机、运输车、挖掘机。开小装载机的村民刘世珍说,他的小型装载机主要是给工地搅拌机上料,每小时出租费120元,一个月能挣1万块钱,一年能挣5万块左右。
城北村里还有150户村民从事着刘师傅一样的行当,其中大部分村民拥有自己的装载机、挖掘机、大卡车等大型工程机械,他们利用盐桥路穿村而过的便利,做起了车辆租赁生意,主要为格尔木工程建设提供服务。
格尔木市是一座资源开发型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三个产业中的比例上升到60%以上,成为全市主导产业。这为城北村村民打工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据了解,在格尔木市钾肥厂、金属镁厂、华胜矿业等工矿企业打工的城北村人有500多人,平均工资3500元左右。
村党支部书记汪红林说,村里的大学生、大专生、技校生毕业后大部分通过招聘进入了这些企业,这部分人的收入相对稳定而且比较高。陈家太从格尔木市技术学校毕业之后,进金圆水泥厂实习,最后在厂里留下来当了一名技术工人。
城北村的另一服务群体约70户村民,则依托盐桥路统一修建的沿街门面房,做起了商店、饭馆、瓜果蔬菜、服装等生意,现在有的已经成了拥有30万元资产的门户。村民李延元的儿子喜欢摩托车,并且掌握了摩托车修理技术。老李就给儿子建起了一个修理点。经过几年的努力,修车点变成了三间铺面。如今他父子俩成了远近闻名的摩托车经销商,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多渠道的增收,也促进了城北村面貌的改变。依靠国家的支持,依靠自己的努力,城北村人积极改善居住条件,这几年,通过党政军企共建、新农村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危房改造一系列项目,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通过项目争取,将损坏的村级硬化路面进行了重新铺设。同时,致富的村民们也不忘帮助那些因病因残致贫的乡亲,去年就为6户贫困户投资43万元,每户修建了60多平方米的新房。(杰 拉 董瑾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