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青海 聚焦大美——访青海广播电视台专题部编导史强
作为青海广播电视台专题部的一名编导,刚满50岁的史强已经有着30多年的电视工作经历,他对记者说:“1992以前,我在青海电视台电视剧部从事电视剧摄像工作。1992年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这些年我的工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镜头记录青海各民族儿女丰富多彩的生活。”
30多年的时光里,史强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他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着高原风物,记录着青海人的生存与梦想。在他眼里,青海,是纪录片的“富矿区”。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视资源和纪录片素材,只要肯下功夫,深入挖掘素材,挖掘设备的最大潜力,就一定能拍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从事纪录片创作以来,并非科班出身的史强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也凭借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悉心琢磨和艰苦探索,他拍出了一系列既让观众叫好也让专家称赞的纪录片———《走向西藏》《地球之巅的人家》《遥远的唐古拉》《离天最近的地方》《可可西里反盗猎纪实》《谁家丢了骡子》《河那边》《脑山》等。从这些作品中,你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领略到青海儿女风情万种的人生姿态,也能感觉到强烈的、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感觉到史强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艰苦跋涉的点点足迹。史强因此而获得了“山地纪录片最佳导演奖”、“金熊猫亚洲制作奖”、“中国新闻奖”、“中国纪录片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青海新闻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文艺骏马奖、星光奖等奖项。
佳作迭出,成就斐然。史强并没有因此而自我陶醉裹足不前。本届山地纪录片节,他又送去了由他和马成兄共同编导、刚刚杀青的参评作品《姚家阿爹》和《章嘉国师》。在他看来,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纪录片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则是永无止境的。他告诉记者,每个电视人都有梦想,追梦之旅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些拥有前沿尖端拍摄设备的纪录片人固然是幸运的,但对多数只拥有常规拍摄设备的纪录片人来说,不埋怨、不放弃,认认真真设计好每一组镜头,踏踏实实拍好每一组画面,也一定能拍出优秀的纪录片。观众认可和喜爱的,一定是那些能打动他们心灵的作品,他们不会简单地以拍摄设备的高端与否去评判作品优劣。
说到山地纪录片节,史强难掩兴奋之情,他已经不止一次在这个节会上拿奖了。他认为,重要的不是荣誉,而是沟通与交流的机会。青海纪录片在全国纪录片界有一定影响,这得益于青海老一辈纪录片人的不懈努力。要使青海纪录片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就要学习前辈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而山地纪录片节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纪录片创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努力实践的过程,固守一隅,闭门造车,就很难与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接轨。青海纪录片存在的一大不足,就是和外界交流较少,创作理念已经有些落后或陈旧,不太会讲故事,作品缺乏吸引力。为此,我们应该借山地纪录片节这个平台,努力了解、学习最前沿的纪录片理念和全新的创作手法。
在史强眼中,纪录片人最重要的素质是敬业和热爱。没有十分敬业的态度,没有对纪录片全身心的热爱,没有踏破铁鞋的努力和付出,是不可能拍出好片子的,而这也就意味着纪录片导演的艺术创作之路必然充满着艰辛,充满着苦涩,自然也充满着快乐和幸福。史强愿意做一位用生命去记录高原的纪录片导演,用自己的满腔热忱为观众呈现青海高原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