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诗歌不可或缺”
2015年12月28日,在青海企业联合会和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谭五昌先生,在青海师范大学举办“海子经典诗歌赏读”讲座。谭五昌先生是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汉语诗歌协会秘书长,著有诗歌评论专著20余部,是当代中国诗坛影响巨大的诗歌评论家。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谭五昌先生,听他讲他眼中的中国诗歌以及青海诗歌。
记者: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漫长,不同的时期形成不同的面貌,您觉得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情况如何?
谭五昌:在当下,中国诗歌出现明显的升温状态,近两年,各种规模与层次的诗会、诗歌论坛、诗歌节与诗歌奖层出不穷,各种年度总结性的诗歌选本相继出版,各种自费或公开出版的诗集与同仁诗刊数量相当可观。此外,网络诗歌依然保持极其活跃的态势,例如中国诗歌流派网、中诗网、诗生活等诗歌网站成为网络诗歌发布的主要场域。一句话,当下纸媒诗歌与网络诗歌并驾齐驱,互为补充,共同创造出今日中国新诗繁荣的态势与局面。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主流是好的。
记者:在中国诗歌的发展现状下,青海诗歌和青海诗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谭五昌:当下中国的诗歌与诗人整体属于上升态势,有些省份的诗人创作非常活跃,且处于领先地位。青海诗人相对纯粹、低调,不十分活跃,但他们的创作扎实而富有实力,在中国新诗的版图上,青海诗歌有其不可或缺的位置。我在此祝愿我们的青海诗人在当今诗坛能够发出越来越响亮的声音。
记者:您在2015年12月28日的讲座中谈到:“越是边远的地方,越是文学的中心。”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句话的意义?
谭五昌:因为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具有本土化特色与蕴藏陌生审美经验的诗歌创作与文艺创作,一个政治、经济比较边缘的地方,往往在诗歌及文艺创作方面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元素,占有文艺美学意义上的中心位置。这就是我说的“越是边远的地方,越是文学的中心”的含义,它是有背景的。青海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记者:青海特殊的地域性对青海诗人的创作有哪些作用或影响?
谭五昌:简单说来,青海的地域性对青海诗人而言就是本土文化与美学经验的张扬,这无疑会大大提升青海诗人诗歌文本的艺术魅力,就像当年昌耀创作的具有青海元素的诗歌文本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一样。一句话,青海诗人在创作中可以自觉发挥青海的地域文化审美特色,但一定要有世界性眼光与人类普泛价值诉求的融入,努力做到两者融合,这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以您对青海诸多诗人的了解,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优势有哪些?可能遇到的问题又有哪些?
谭五昌:我个人认为青海诗人们的心态普遍比较纯粹,对于诗歌有着纯粹的热情,不像其他省份的一些诗人那样心态比较浮躁。这是青海诗人们一种难得的创作优势,因为拥有纯粹的心态对于一个诗人的创作而言非常重要,昌耀也是因为他心态的纯粹而成就了他诗歌创作上的高度。而心态浮躁肯定会损害甚至毁灭一个诗人的创作才华。所以我个人很喜欢、很欣赏青海诗人们身上这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品质。不过,如果说青海诗人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我认为不少青海诗人还是有些封闭,诗歌理念与美学趣味还是偏于传统与保守,应该加快现代性的转型。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仅供青海诗人朋友们参考。
记者:目前,青海涌现出了一批80后、90后年轻的诗歌创作者,他们的诗歌创作情况如何?
谭五昌:青海80后、90后诗人的创作情况整体良好,他们在青年诗人中很是活跃。80后诗人中曹谁、刘大伟等属于佼佼者,90后诗人中牧白、邢帅、马文秀、马慧、马索里么、王静等很有创作潜力。以80后诗人刘大伟的诗歌创作为例,我感觉他的诗歌写作技巧上比较成熟,节奏比较从容,风格比较大气,而且他的诗歌路子纯正,不追求剑走偏锋,应该很有前途。
记者:您曾多次来到青海,对青海的诗歌状况也有一些深入的了解,您能不能针对青海某位诗人的诗歌做一下简单的点评?
谭五昌:我认识的青海诗人比较多,那我就简单说一两位诗人的诗歌。我恰好在近日读到了青海诗人杨廷成与郭建强的诗歌。杨廷成的诗歌写作属于比较典型的乡土诗范畴,他的诗歌写得纯朴、真诚、动人,作品中的青海乡土气息浓郁,本土意象的运用非常鲜明,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果他诗歌中的现代性经验有所强化的话,效果会更加理想。比较而言,郭建强诗歌中的青海乡土经验与因素比较淡化,作为70后中的实力派诗人,他的诗歌写作视野开阔,诗歌技艺比较丰富与成熟,诗歌审美的趣味颇具现代性。郭建强的诗歌富有精神背景,具有精神的重量感,如果他能够在艺术风格化的个人化与个性化方面有意识的下足功夫,则他在国内诗歌界的影响力会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