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贫困户乘互联网快车赴海岛圆梦
青海新闻网讯 2016年3月,互联网+传统劳务输出的政策春风,吹向高原大地贫困百姓的心间。
在此之前,年逾40岁的贫困户马有娃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他会吹着海风,当上造船工。
这名来自我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镇尕庄村的贫困户,未上过学,在我省异地转移就业政策的普惠下,2015年,他与妻子在山东省青岛市成功就业,夫妻俩月薪达9千多元。
几天前,听说江苏省常熟市40家大型企业向青海就业困难群体抛来“橄榄枝”的消息后,3月5日,马有娃和40多名乡亲在村支部书记张子云的带领下,来到省人才交流中心,在e招聘直通车的对接下,现场的贫困户们争先登记,脑海中已勾勒出青海人在江南福地“淘金”的甜梦。
在求职现场,以尕庄村为典型的贫困村“组团求职”的不在少数。在这里,来自贫困地区的劳动者摩肩接踵、争先恐后的求职场景,令我省及江苏省常熟市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感慨不已,他们深谙,这件事,做到百姓的心坎上了。
这场名为“2016年我省春季大型现场招聘会暨青海·华东地区e招聘直通车启动”的招聘会意义非凡。因为首先,它开创了我省互联网+传统劳务输出就业服务模式的先河,其次,它为青海贫困地区就业困难人群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致富大道,还有,它为今后青海与外省市建立劳务输出长效机制打开了通道。
长期以来,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省就业工作中的“重头戏”,由于受气候、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制约,“走出去”成为很多失地农民、贫困百姓难圆的梦。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陆续打造了“海西枸杞采摘”“金秋采棉”“湟中八瓣莲花”等劳务品牌,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民走出大山,用勤劳的双手致富奔小康。但随着转移就业群体的不断扩大,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传统劳务输出招工模式由对接省份向我省人力资源市场发来用工需求,再由本地人力资源市场向下属市、县级人力资源部门提供职位信息,手续繁琐,耗时长、成本大。因此今年,我们探索出了利用互联网实现劳务输出的新模式,带来了更加多元的就业模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人力资源招聘会,让劳动者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工作选择面更宽,就业保障更完善,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省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求职现场,尕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子云向我省驻江苏省常熟市人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介绍着本村基本就业情况。“全村现有人口一千多人,长期在外地务工者达200多人,务工主要以‘新疆采棉’为主,部分村民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跑运输。今天有40多个村民跟着我来找工作,他们都做好了长期在外打工的准备,对南方的气候都很适应,希望都能够被常熟市的企业录用!”
“直通车”蓄势待发,没有技能怎么办?这是招聘现场不少贫困户最大的困惑。“没关系,只要达成用工协议,青海省人力资源市场将为劳动者提供‘一条龙’服务,就业前,你们将享受当地就业机构提供的免费岗前培训,在当地就业一个月以上的,我们还将报销路费。”省人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介绍。
脱贫致富是青海大地“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也是每个青海贫困百姓的“小康梦”,而互联网+传统劳务输出就业服务模式的建立,为一个又一个“小康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