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新时代建设新青海——迎接全省两会专题报道】 幸福从这里出发——2018事民生实事“回头看”

26.01.2019  08:32

  青海新闻网讯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2018年,我省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一个个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开花,一张张保障网络织密织牢……民生实事一一兑现,这一切,用温暖和关爱滋养着全省各族群众的心田。

  数据为证,2018年青海省建设幼儿园和中小学349所,提前超额度完成2018年度民生实事目标任务;246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全省46个县,点亮群众多彩文化生活;全省42家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创业带动就业超过1.36万人,在全省持续营造创业创新的热烈社会氛围;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为8.5万名城乡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做到老有所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7.3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55.9万人,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圆满完成6万户农牧民危旧房改造任务,让群众居有所安。

  一个个温暖民生数字和事例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青海的具体体现,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懈的坚持换得的是成绩骄人的新时代答卷,围绕民生服务群众,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民之所忧,政之所思;民之所思,政之所行。

  就业增收

  【年初目标】

  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分流职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军转安置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

  【百姓故事】

服务平台,以产业促就业

  走进西宁市城北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记者见到青海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冀忠时,他正在埋头准备“创业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班”的讲稿资料。

  “虽然我们自己也是刚刚走过初创时期的创业企业,但是我们的团队之前一直从事电子商务运营工作;先后参与了大通县、玛沁县、同仁县等多地的农村电商模式设计及产业落地项目。青海第一家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海e购’也是我们设计运营的。”赵冀忠在谈起创业工作时显得信心满满。

  “创业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班”项目是团队目前手上的大项目,意在帮助农村创业人员提高创业能力、开阔创业视野、拓展创业思维,将推动近百名贫困人员创业就业。

  赵冀忠说:“其实我们和农村创业者一样是创业者,但是我们在创业园区里可以享受到园区的资金、政策帮助,而农村创业者往往面临‘两眼一抹黑’的情况,想创业、想赚钱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团队几个人就想,既然我们自己就是做数据分析模型的,数据收集、模型建立、精细分析、结论导向这些我们都能做,为什么不能帮助这些农村创业者们搭建一个相应的平台,为农村创业者设计创业致富框架及知识导向。”

  赵冀忠团队作为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先行者,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一行人的努力带动为我省创业氛围添一把柴,让创业的氛围更旺一些。

  无独有偶,牟全忠作为一名创业者,同样想着为我省就业事业做点事。

  牟全忠在2011年创立了青海忠盛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12月,公司先后与省内外1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协助关系,累计向省内外企业输送城乡劳动力4738人次,人均月工资创收4000余元。为方便贫困地区人员的外出务工,公司在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大通、湟中等地开设了99个就业服务站。

  这些先行一步的创业者,以自身为例子,鼓励广大创业者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的落实,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双创”活动平台,不断增强初创群体的创业实践能力。

  教育发展

  【年初目标】

  优化教育布局,全面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高中攻坚计划,扩大公办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够不优、教育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需求问题。

  【项目进展】

  通过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落实并下达学前教育项目建设资金2.19亿元,新建、改扩建73所幼儿园;落实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1.07亿元,购买1.2万个学前教育保教岗位,为每个保教岗位按月人均700元的标准给予省级补助。

  【百姓故事】

学前教育,解放孩子的天性解放大人的双手

  家住乐都区瞿昙镇角营村的刘善美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她和丈夫常年在县城里打工。说起照顾两个孩子,她感激地说道:“我家小儿子李子涵在瞿昙镇联合幼儿园上学,要不是镇上有幼儿园,我都不知道自己得费多少心力。”

  由于外出打工,不能时刻看护孩子,家里老人年迈,带孩子太费心力,从大儿子开始,她就把孩子们送到离村子最近的幼儿园。“以前没有幼儿园的时候,那些可以出去务工的妇女只能在家带孩子,现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不仅自己可以做很多事,对孩子的成长也很有益。”

  瞿昙镇联合幼儿园建在瞿昙镇的朵巴营村,周围村的村民都把适龄的幼儿送进了这个幼儿园。从角营村到朵巴营村有半个小时的路程,刘善美每天送李子涵去幼儿园后就去上班了。幼儿园负责早饭和午饭,这让刘善美一家都轻松了很多。

  “以前农村的孩子哪有上幼儿园的,都是家里大人带到六岁直接上小学去了。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乡镇里有幼儿园太普遍了,我们镇上也不止这一个幼儿园。幼儿园不光是为大人减轻负担,孩子们也受益良多。”刘善美说道,幼儿园每天都有丰富的活动,搭积木、拼图、唱歌、画画,不光提高了孩子动手能力和智力,也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样是村级幼儿园,乐都区达拉土族乡随着易地搬迁项目的完成,一个崭新的村级幼儿园也建好了。10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供孩子们活动的小院子,院子内悬挂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村里的幼儿园不仅给村民减轻了负担,而且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也有了去处,现在虽然只有本村的孩子报了名,但下学期还会有更多邻村的孩子来上学,幼儿园的建成也是村上民生落实的又一个缩影。”达拉乡乡长张金泽说道。

  2009年9月,乐都区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开展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教育项目”,即以设立早教点的方式,填补发展空白,最终实现学前教育基本覆盖的目的。经过近十年的项目推进和发展,从设立幼儿园到完善长效机制,从提升教师专业性到提高山村幼儿园保教水平,通过实施“山村幼儿园计划”,到2018年,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6%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2个百分点,比2009年的48.2%提高48.4个百分点。就普及程度而言,乐都区学前教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文化惠民

  【年初目标】

  积极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建成54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

  【项目进展】

  截至2018年12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青海片区)累计投入28亿元,已规划推动实施15个重点项目;在全省46个县建设246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其中:新建1297个、改造提升636个、功能资源整合532个。

  【百姓故事】

热贡艺术,“家家做画、人人从艺”

  “家家做画、人人从艺”,热贡艺术已经成为同仁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从全村人均收入在750元左右,到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40元,影响带动了村内31户153名贫困户发展文化产业,并实现稳定收入,因地制宜地创新举措,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发挥文化行业优势,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同仁县开足了脱贫攻坚的“引擎”。

  热贡艺术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从唐卡到堆绣到藏戏,热贡艺术已经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是黄南州文化惠民的主要措施。

  同仁县里聚集着大大小小的唐卡画院共13家。为了让“富脑袋”和“富口袋”同步推进,同仁县实施了“千家万户”工程,培育了一批热贡艺人和知名文化企业,据统计,现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7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1名,省级传承人14名,形成了热贡文化产业群体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

  同仁县的吾屯村是热贡艺术的核心区,截至2018年8月,全县文化经营主体达到258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

  为推动文化产业的继续发展,我省出台了《金融支持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形成“公司+艺人+基地”的发展模式,同时,协调金融部门为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贷款3000万元,实现了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目标。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脱贫攻坚中重要的举措之一,面对多元的文化优势,我省鼓励贫困地区当地文化企业、单位以及个体户通过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的方式,研发特色文化产品,并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销售等整条链上吸纳当地群众,增加农牧民收入。

  卫生健康

  【年初目标】

  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项目进展】

  在新一轮深化医改中,我省率先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全国首家完成“异地就医”结算。

  【百姓故事】

大病保险,让一个家庭免于因病致贫

  临近春节,西宁市民周敏(化名)的脸上终于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不仅是因为新年,也是因为丈夫病情的好转。

  去年4月,周敏的丈夫查出患有癌症。 “查出来得了这个病,感觉家里的天都要塌了。”周敏说,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下被查出来得了这么严重的病都不知道要怎么办,丈夫生病没法工作,自己要照顾丈夫,也没有办法安心工作,家里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也需要照顾,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屋漏偏逢连阴雨’”。

  “外地的医院医疗条件好,但是怕异地就医可能报销有困难,犹豫再三,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去外地看病……真是赶上了好政策,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再加上大病保险给报销了1.7万元,总共11.7万元的手术费,我们只掏了3万元。”说起医疗保险给予家庭的帮助,周敏从刚才谈及丈夫生病时的愁容满面变得有了笑容。

  “我本来还以为给他做好手术后,家里得靠借钱度日了。刚结婚家里没什么存款,又有了小孩,他突然得了这么大的病,真的觉得没有主心骨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很高,大病保险报销也帮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现在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周敏说,在接受完手术后,丈夫的病情也逐渐得到了控制,身体状况日渐好转。

  如果说基本医保是第一道防线,那么大病保险就是第二防线。2018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为776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付比54.64%,全省城乡居民大病医疗筹资标准提高至80元,累计为21.17万名大病患者支付大病保险费用11.26亿元,真正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其中大病保险在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方面的作用明显。

  2018年9月1日起,我省全面实现困难群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单式”及时结算,提高了医疗救助服务结算效率,进一步方便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同时,困难群众在民政定点医疗机构看病就医,无需缴付住院押金,即可享受“先住院后结算”服务,出院时只需交付个人自付费用,极大减轻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社会保障

  【年初目标】

  继续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益慈善、优抚安置,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新建、改扩建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老年之家,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着力构建养老、敬老、孝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项目进展】

  截至11月初,已下拨3195万元,完成15个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下拨资金500万元,完成5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项目;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为8.5万名城乡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百姓故事】

老有所养,从有保障到更完善

  正值下午4时,冬日的阳光暖融融地照耀着大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的共和县敬老院内,老人们正靠着墙角,连成一排坐着聊天、晒太阳;几位老人手里还捏着长长的扑克牌,一同打牌,一幅其乐融融的温馨画卷缓缓展现在记者眼前。

  “我们这里有床位48张,目前供养着46位老人。”共和县敬老院院长斗太介绍道,“今天天气好,平常身体不错的老人都在院子里晒太阳。”

  走进敬老院,这栋三层小楼被打扫得干净整洁,可以看出工作人员平时工作很细致。“我们院里还有洗浴室、食堂、诵经堂、娱乐活动室,从生活方方面面满足老人们的需求。食堂的伙食也是荤素搭配,菜色换着花样来,得让老人吃得有营养。床头还配有呼叫器,老人一觉得身体不对,我们就可以立马过去看情况。”斗太说道。

  按照《青海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我省持续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专业化养老机构建设,认真总结农牧区困难老人代养服务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调整补贴标准和服务对象,如今在全省六个自治州全面推开农牧区困难老人代养服务工作。

  有保障才有安全感。“没想到我也能和老头子一样拿国家的‘工资’,而且不光老头子的工资涨,我的‘工资’也涨。我年轻的时候为照顾家里的孩子没出去工作过,每到年关得算着和老头子要钱,现在手里有钱了,过年买点什么都高兴。”家住海东市平安区的魏奶奶说起自己的养老金是掩不住的高兴。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近年来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列为“民生实事工程”来抓,2018年1月1日,第6次提高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标后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75元。截至目前,50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困难老人代养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缺少保障的老年人来说是雪中送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于身体健康、有人抚养的老年人来说是锦上添花。我省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阶段,提升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住房保障

  【年初目标】

  启动新的三年棚改计划,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年内改造城镇棚户区3.05万户、综合改造2万户、农牧民危旧房6万户。

  【项目进展】

  全年组织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3.05万套、基本建成3.3万套、入住3.44万套,2万套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近5万户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坚决把农牧民危旧房改造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圆满完成6万户农牧民危旧房改造任务。

  【百姓故事】

住上新房子,憧憬新生活

  2018年10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已完成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3158套,这与年初省州下达的2735套任务相较,已超额完成省级目标任务423套。为实现百姓安居,全力打造青海副中心城市夯实了基础。

  格尔木市老城区改造工作一直受到省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方案制定的多次批示到提出大量可操作性高的具体意见,格尔木市充分尊重民意,坚持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主线,以增强中心城区发展后劲为目标,科学制定改造工作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积极深入改造范围内的所有区域。

  改造初期,设立了改造领导小组现场指挥部,将11个具体工作小组整合为9个工作小组,在31个入户调查小组的基础上新增一个入户调查小组,现场征求住户改造意愿,并根据岗位调整和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各工作组和入户调查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同时,制定了《格尔木市老城区改造城市建成区优惠政策住房实施办法》,规定双证齐全和只具有房产证的住户可以选择产权置换,其中房屋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可置换两套安置房源,只具有土地证和无证的住户可申请购买优惠政策住房。为确保改造范围住户均可置换或申购房屋,从1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回购空置商品房作为安置房源。

  坚持依法依规处理是格尔木市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一直坚守的原则。通过逐项研究各类沉疴痼疾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办法,根据不同的形成原因和既定事实,到2018年底,已妥善解决华荣小区、海湖社区、泰东小区住户私下交易土地房产而未办理过户手续、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安置等各类沉疴痼疾和历史遗留问题,统筹解决改造群众生活住房,为市民营造了更加舒适、舒心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