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非遗”蓝厅博眼球

27.11.2019  11:55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 樊永涛 雒婷 报道) 唐卡、藏绣、盘绣、丝毛挂毯.......11月26日下午,在外交部蓝厅,来自我省的多位非遗传人的现场表演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的目光。借着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的东风,青海“非遗”惊艳世界。

  “来到蓝厅,就是要把我们土族盘绣推向国际。”在向中外嘉宾展示完自己的绝活后,“土族盘绣妈妈制造”合作社带头人哈承清对记者说。

  土族盘绣是我省“青绣”产业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艺术特色,以其“两针两线”绣法成为我省青绣品牌中最为独特的一种绣法。如今土族盘绣从原来土族姑娘的陪嫁品已经进入市场,成为当地妇女致富的重要途径。

  不仅是土族盘绣,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民间刺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把打造提升“青绣”品牌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全省文化旅游部门的努力下,“青绣”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青绣”已经成为了我省农村妇女贫困妇女的发家致富的途径。“有了产业,绣娘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现在的我们是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哈承清说。

  隔着土族盘绣展位不远,是西宁丝毛挂毯制作技艺位。从1860年,丝毛手工挂毯传入西宁并延续至今,其主要由羊毛、丝线、金银丝等组成,绒头长,色泽艳,构图典雅,富有东方情调。

  “这个毯子需要把不同的颜色配在一起,随便抽一个线很简单的一个线,这里面就会有两到三种线来组成一种线,而且我们这个线,它不是看这个侧面,是看它的这个剪开以后的它的横截面的色,所以它的这个配色的难度是最高的。”一边展示,一边介绍,展示人杨韶鹏作为西宁丝毛挂毯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跟着师傅汪巧银在推介活动现场展示娴熟的制作技艺。

  “规格高,平台大。感谢此次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让我们可以把青海最优质、最好的传统民间技艺推广给全世界。”杨韶鹏说。

  “唐卡艺术于2006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轴唐卡化都是描绘一个完整的故事……传统上唐卡颜料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用这些天然原料绘制,保证了其画作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在整个展厅中,唐卡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非遗”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娘本带来展示的彩唐、红唐、黑唐、金唐4幅代表作品以及唐卡绘画颜料,引得中外嘉宾拍手称绝。

  “唐卡可以放上千年,不会褪色,不会变色,它也是属于热贡文化的一种,我们一直说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次活动就是一个最好机会,要让全世界都认识我们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娘本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省已拥有人类非遗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73项,省级非遗名录253项,市州级非遗名录761项,县级非遗名录1859项,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省级项目为骨干,州县级项目为基础的4级非遗名录体系。非遗代表传承人层出不穷,有世界民间“一级文化勋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代表传承人88名,省级代表传承人317名,州、市级965名,县级1891名。

  同时,我省拥有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建设了生产性示范保护示范基地,其中国家级生产性示范保护示范基地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保护示范基地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