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悦动古老传承 犁出千层希冀(下)

24.07.2019  08:40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大概没有什么作物像青稞一样和一个民族结合得那么紧密了,提到青稞人们就会想到藏族牧民,青稞作为他们的重要口粮,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被驯化成可以种植的品种,这种上天赠予的食物,顽强地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土地。

  随着人们对其营养保健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青稞这一传统口粮开始走进大众视野,我省的青稞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青稞米、青稞挂面、青稞饼干、青稞速食面等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深受消费者喜爱。

  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青稞产业发展,并将其列为全省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之一,在坚持有效保障口粮的同时,大力发展青稞精深加工业,这不仅有利于推动青稞全产业链开发,更有利于促进青稞生产方式转变,培育新兴经营主体,带动农牧民脱贫增收。

   “产自高原”如何走上“产业高原”

  近年来,青稞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不断被发掘,更使其广受关注。乘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我省青稞产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青稞酒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和工人的紧张忙碌中,一箱箱包装精美的青稞酒下线进入市场。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年生产青稞原酒近1.5万吨,拥有“互助”“天佑德”等中国驰名商标和“互助”中华老字号品牌,产品除稳固占领青海市场外还销往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近年来,随着企业对青稞酒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此相关的工业旅游在当地形成了一项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

  互助县是湟水流域一个自古以土地肥沃、泉水清冽、粮草丰茂而著称的富饶之地,地处祁连山东段南麓一块山峦环抱、地势平坦、地肥水美的三角洲。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特别适宜于青稞的生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地上的土乡人,将当地盛产的青稞、燕麦、豌豆,酿成了一坛坛赤诚热烈的青稞酒。

  如今,像互助青稞酒厂这样的青稞开发企业在我省还有不少。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些年来,在国家及省内各项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我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青稞产业精深加工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并加紧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强强联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等发展模式,使青稞作物的单一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青稞的高产、优质、高效,形成了青稞产业的质量型、集约型、多样型、商品型,有效延伸了青稞产业链。

  去年,我省还专门出台了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青稞加工基地建设,制定实施青稞生产加工标准,发挥绿色生态条件,重点扶持青稞高端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拓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争到2020年,带动深度贫困地区5%以上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贵南草业是我省重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机青稞繁育、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去年底,贵南草业这个全省最大的青稞种植户正式走上转型之路,并寻求强大的智力支撑,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依托和发挥各自优势,加快青稞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共同推动青稞产业走“高值农业”发展道路。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现代企业的发展,产业链至关重要,单一的种植只会让公司的路越走越窄。之所以做出发展青稞加工的决定,除了公司自身发展的需求以外,就是青稞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从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公司青稞种植基地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藏文化优势,为发展青稞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记者走进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可可西里工业文化旅游青稞扶贫产业基地看到,基础工程接近尾声。与贵南草业不同,可可西里实业集团则是“将生产加工与工业休闲旅游相结合。在这里,你既能亲身体会青稞酒、青稞拉面、青稞β-葡聚糖等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又可以住进传统的四合院,领略民俗文化,品尝青稞美食、青稞美酒。”青海可可西里实业集团董事长邵勇说。

  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群众。通过邵勇的介绍,我们将视线从青稞扶贫产业基地投向农牧区的田间地头,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幸福村,可可西里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当地种植青稞的贫困村民签订了销售协议,“为使丰收的青稞变成贫困村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我们收购的价格要比市场价格高,公司还会派技术人员指导农牧民种植有机青稞、品质好的青稞。”

  可见,“订单农业”已成为一种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成为全省推进青稞产业化的切入点。正如可可西里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由“企业+订单+农牧民”向“企业+基地+农牧民”的发展模式转变,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打造有机青稞原料供应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不但保证了产量,提高了品质,也将通过流转土地、雇佣产业工人的方式,使得当地农牧民领上了“租金+薪金”的“双工资”,走上产业扶贫的新路。

   传统口粮如何“炼金”青字号

  青稞产量提升为青稞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青稞价值的提升却需要从加工业入手,在产品多元化和精深化方面寻求突破。

  据了解,目前青稞加工量已占全省总产量的1/3,也成为藏区青稞加工转化率最高的省份,青稞商品化率高达83%以上。现在,我省从事青稞生产加工企业已有16家。

  在位于湟中县海马泉村的青海省新绿康食品厂区内,记者看到几间厂房升级改造已经完成,青稞挂面和青稞麦片新的扩充生产线即将投产。“我们每年的青稞加工量在1万吨左右,但精深加工的产品却很少。面对国内批发商、批发市场和一些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我们更多的是为其提供原料——青稞米。”谈起青稞加工,青海省新绿康食品公司总经理朱宪铭直言,“要做强产业还必须在精深加工上找突破。”

  在生产加工车间内,朱宪铭一边向记者介绍生产线的运营情况,一边谈着他更多的想法:“原先青稞初加工后剩余的麸皮很多都被用于饲料加工,其实青稞麸皮中麦纤素含量很高,是代餐产品的主要成分,若将此开发好,其附加值会远远高于青稞挂面、麦片等产品。”朱宪铭拿起一包产品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公司今年新开发的产品,纯青稞麸皮制造,是冲调类产品,减肥、清肠道、防‘三高’,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还解决了青稞加工浪费问题。”

  长期以来,“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一直是困扰我省特色农产品的头等难题,青稞亦不例外。炒面、糌粑,这种最传统的加工方式,究竟还能延续多久,青稞新产品又能不能被大众消费者接受呢?

  “不可否认,青稞是藏区同胞的主粮,可是要被大众消费者接受,就必须有一大批企业去做好推广工作。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教会消费者如何吃。”十几年前就看中青稞产业市场的朱宪铭深有感触地说:“大家都知道青稞米好,可是买回去却不知道怎么做。”

  为此,朱宪铭和公司负责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的同事多次交流,择优选取了几种青稞米的烹煮方法,设计成小卡片放进包装盒,供消费者使用。看似“会不会吃、怎么吃”的简单问题,其实背后却是如何打通消费市场的大学问。对于走高端路线,还是走大众路线这个问题,朱宪铭说,我们更倾向青稞产业的发展应该面向大众消费市场。与朱宪铭有同样认识的邵勇,在集团公司启动青稞加工项目时,就明确将产品受众定位为中低端消费群体。“目前,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所有的青稞产品,基本都是针对大众消费者的。”随着人们对青稞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认识的深入,青稞主食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我的目标是将青稞打造成食品大健康产业。”邵勇说,青稞的保健功效主要体现在调血糖、预防糖尿病上,青稞膳食纤维和支链淀粉含量都很高,作为糖尿病患者主食既通肠道又保护胃黏膜,非常适宜。

  青稞产业如何应对消费升级,将“天赋异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连接消费链,打通消费市场不能忽视品牌的作用。我省也明确提出,大力开展青稞产业品牌打造行动,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青海青稞产业进行调查研究,对青稞产品品牌、市场营销展开全面企划,强化品牌推介。

  去年底,省农业农村厅正式发布全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共和青稞”榜上有名。而这只是青稞品牌打造行动迈出的第一步,今后,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培育还将不断加码,要让更多的人认识青稞产品,接受青稞产品,使之走出青海,走向全国广大群众的餐桌。

   记者感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安。

  大力发展青稞产业,稳定青稞种植面积,提高青稞单产和品质,是有效保障青稞口粮安全和青稞加工原料需求的需要,对实现全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如何实现青稞产业的良性发展,对于保障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常生活需要和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牧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稳定长效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稞作为青藏高原特色优势农作物,大力发展青稞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有效路径。为此,我省将“绿色优质发展”作为高原特色青稞产业发展方向,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青字号”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我们看到,无论从青稞种植规模、产量,还是青稞食品的功能性,青稞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