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筑堡垒 雪域彩虹跃昆仑——青藏联网工程安全运行5周年侧记

16.12.2016  02:35

  青海新闻网讯 高耸的铁塔在昆仑山脉间手手相连,蜿蜒的银线在戈壁荒滩中缕缕交织。2016年12月9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安全稳定运行5周年。5年里,“电力天路”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源,承载着光明和希望,维护着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而在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背后,有着这样一批忠诚守护者、倾情运维者,5年里,在群山环绕的柴达木,在一日见四季的五道梁,在雄鹰才能飞跃的沱沱河,在号称“风雪仓库”的唐古拉,如雪域彩虹般穿越昆仑!

  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沿着格尔木一路向东,让我们把镜头定格在世界上同电压等级建设海拔最高的变电站——柴达木换流站。

  作为青海省第一座750千伏交流变电站与±400千伏直流换流站合址共建的工程,柴达木换流站架起青海东西部主网、青藏及青新联网工程的桥梁,成为连接青海、西藏、新疆三省的“电力心脏”。同时,330千伏柴林Ⅰ线通过那林格变将主电网接入青海油田腹地,330千伏柴聚I、II线直供聚明变,为光伏上网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高原腹地输送着生生不息的电力脉搏。

  万家灯火,离不开日夜的坚守;光明希望,源于那无言的守护。在这里安家,东、南、北三侧方圆100多公里的沙漠荒滩让人感觉置身无人区,每年将近200天的风沙天气,尤其三、四月份强沙尘暴常突然袭击,狂风肆虐,飞沙走石;在这里运维,极端昼夜温差最高时可达70℃,白天青藏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刺的人睁不开眼睛,夜晚天寒地冻的冰冷深入骨髓;在这里生活,含氧量为内地的60%至70%,年均降雨量仅有40余毫米,一滴水都需倍加爱惜,一草一木都能让人欣喜动容。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一切难以想象,一切却真实存在。

  面对神圣的使命、艰巨的运维任务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国际国内没有可借鉴的在高原运维高电压等级、直流设备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一支由37名兄弟姐妹组成的队伍站了出来、挺了下来。这支队伍60%的成员为近两年新分配学生、平均年龄仅27岁,来自东北、山东、湖南等地的他们,为了同一个愿望相聚在这里,其中有4对青年已结为夫妇,手携手、肩并肩,为了同一份责任无怨无悔的坚守在这里。春夏秋冬365天,他们24小时不间断值班运维,明确19类设备、837项运维工作的工作周期、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精心运维占地420亩的设备,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漫漫长夜中严谨如一;在年度系统年检、设备扩建、精益化评价等工作同步开展之际,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咬紧牙关挑灯夜战,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全体员工最长曾连续奋战100余天。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全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柴达木换流站先后获得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工人先锋号”、西北电力系统电力调度和计划专业先进集体、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先进集体,并于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红旗换流站”荣誉称号。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沿着青藏公路一路向西,镜头定格在生命禁区——±400千伏柴拉直流输电线路。

  走在世界屋脊的109国道,你除了能看到满身背负户外装备的探险者,还能看到常年操心运维柴拉线的输电员工。常年伴随着他们的除了高原的缺氧极寒、大风冰雹、强紫外线,还有那撑起高原银龙脊梁的座座铁塔、条条银线,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在昆仑之巅飞翔的雄鹰。

  自2011年12月9日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投运以来,青海境内608.6千米直流输电线路1394基铁塔、110千伏纳五—五沱线990基铁塔以及19.764千米接地极线路的运维重任压在了检修公司格尔木运维分部输电运维一班肩上。5年里,为了青藏线的安全稳定运行,他们常年挑战五道梁,越过沱沱河,翻越唐古拉,全线有近510公里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而剩下的近100公里线路都在远离公路的戈壁深处,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每月巡视一遍,每次巡线要求两人同时进行,平均下来,每人每个月要走100公里,每个月他们至少有20天是在行走中度过。

  2012年1月17日那场应急依然历历在目。距离农历新年只剩下6天时间,包括电力天路运维班在内的36人组成的特巡突击队,千里驰援直奔西藏藏族自治区那曲县,进行首次青藏联网工程春节前保电任务。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只为青藏两省区光明永恒,温暖永驻。出征前,班组员工纷纷主动请战,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毫不犹豫地退了准备回家过年的车票,他们来不及回家道别妻儿老小,连夜准备特巡物资,夜不能眠。那一句“不完成特巡任务,就在那曲守岁”的铿锵誓言依然振奋人心。经历4天的连续奋战,这支英雄队伍克服高寒缺氧、强紫外线辐射、大雪封山等重重困难,在4800米的高海拔地区巡视线路100千米、登塔256基,圆满完成线路特巡任务。

  2015年4月1日至4日,西藏电网9E燃机停机检修,4月7日至9日,柴拉直流极Ⅰ换流变停电,工程所承受的电网风险加剧,时逢西藏各地春耕春播的高峰期,一旦工程发生一丝故障,西藏人民的正常生活将会受到影响。针对此,他们又开始了全方位特巡和测温工作,并做好应急物资、人员、车辆的准备工作。在海拔5200余米的唐古拉山中,在美丽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在巍峨耸立的昆仑山上,从坚持到坚守,雄鹰翱翔唐古拉。

  而每年年检,他们还要牵头负责沱沱河到唐古拉之间的433基铁塔的检修验收任务。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他们登上几十米高的铁塔去完成,在高空的每一步移动、每一个动作都耗费着相当于地面几倍的气力。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高山戈壁,在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雪域高原,整整二十几天,格尔木分部党员朱国珍、王磊带头挺身而出、铿锵前行,青年员工王辉、岳佳君将认真和执着进行到底,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风雪交加中严谨如一,沿着唐朝文成公主进藏的足迹,守护着西藏的光明,呵护着千百年来藏汉两族深厚的情谊。

  千转万道犹可怕,敢踏银线上青天。自工程投入运行以来,每年五六月,总会有这样一支队伍、这样一些人如约而至。

  我宣誓,“年检中,我们将严格履行党员服务队职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众志成城,攻坚克难……”2016年,5月4日,青藏联网工程年检攻坚战即将打响,格尔木分部、输变电中心、柴达木换流站党支部先后组织开展授旗仪式。

  “纳赤台得了病,五道梁要了命”,由于海拔和地势,空气不流畅,处于断氧层,平均海拔4675米的五道梁是青藏线上最难熬的地段。面对1号至731号工作区段全线排查、检修消缺、鸟害防治等工作,这项艰巨任务由输电检修中心承担下来,以钢铁般的意志挺了下来。

  在这支队伍中,有命名四、五年的党员责任区,也有刚成立的党员服务队,有能吃苦、能战斗的党员突击队,也有激情高涨、热血沸腾的党员、青年示范岗。在这些人里,有年过五旬的老师傅,也有刚参加工作的90后,有党龄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也有刚入党的新同志。但不同的专业,一样的旗帜;不同的任务,一样的作风;不同的经历,一样的追求;不同的年龄,一样的情怀!

  吃饭没胃口,睡觉不踏实,在高海拔地区,连平时走路都很困难,而我们的检修人员需要攀爬几十米高的铁塔,悬挂三四十斤重的倒链,更换五六十斤重的绝缘子。每挪一步都会大口喘气、头昏目眩,两眼发黑。而每每这个时候,看到现场鲜红的高原检修服务队、党员突击队旗帜迎风飘扬,看到流动的党员示范岗红袖标熠熠生辉,看到无数的党员同志模范引领、冲锋陷阵,看到满脸胡须、声音沙哑的劳模翁钢还作战指挥,看到五十三岁的老班长周生亮依旧咬牙坚持,所有的思绪都化为不屈的信念,所有的苦累都化作前行的力量。

  但即便如此,每天工作结束后,他们还不忘清理现场遗留的垃圾,在三江源头,在可可西里,在青藏线沿途,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作为电力天路的守护神,在他们心中,始终有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有一份不可撼动的坚守,有一腔翱翔蓝天的情怀。

  还记得,换流站检修现场,有这样特殊的“一家三口”——爸爸胡天亮、妈妈哈银措以及她肚子里刚满8个月的小婴儿。2016年5月28日,小宝宝出生了,哈银措和胡天亮抱着他,依稀又想起他们在换流站相识、相知,相爱、相依,想起他们年检期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高空作业时,突来的雨雪经常让小组组长沈辉对作业人员是否立即下塔万分纠结。雨雪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而塔材湿滑,这时下塔又有一定的风险。此时此刻,作为一名老班长、老党员的他,多希望在塔上的是他自己,让其他同志少一些风寒,多一点温暖。

  犹记得,因为多变的天气,车辆陷在风火山口淤泥地里一时出不来,零下二十度的漫漫长夜,天寒地冻的冰冷深入骨髓,王渤二话没说,和司机师傅卷着被子在车里守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他搓了搓早已冻的麻木没有知觉的双手和脸蛋,依旧风雨无阻,迎难而上……

  还有,上线前,电力天路运维班班长马兴义精神抖擞,回来的时候头发长了三四公分,满脸的络腮胡子,感觉一个月的时间老了十岁。多少天奔波操劳,多少天咬牙坚持,作为鹰头的他带领班组挑战年检制高点,再忙再累,没有一人退缩,再苦再难,没有一人放弃。

  转眼间,青藏联网交直流工程已经在运整5年了。5年的风雨兼程,5年的倾情守护。五年里,青藏联网工程运维的同志们为了同一份责任、同一个使命,相聚在这里。五年后的每一天、每一季,他们还会为了同一个愿望、同一个梦想,为了“电力天路”的可靠运行,为了雪域儿女的殷切期盼,无悔坚守,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