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特刊】非凡十年,科技赋能西宁高质量发展

17.10.2022  07:34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先后5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成功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

  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国家评估;

  全省首家科技大市场落地西宁;

  建成全省首家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省内重大公益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破零……

  非凡十年!科技创新引领西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十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坚持高标准布局、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理念,结合独特的资源禀赋以及产业特征,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由要素投入增长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不断探索西部欠发达城市实现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使西宁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先行区”、带动青藏高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辐射源”。

   这十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生态持续向好

  回首过往,创新发展给西宁带来了精彩蝶变。近年来,西宁市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将全社会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培育等6项重要指标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先后出台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实施方案、支持科技创新若干奖励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等鼓励创新政策50余项,形成国家、省、市关联配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券等普惠性政策落实落地,激励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项目后补助投入机制改革,建立科技专项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财政专项资金从2012年的81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4000万元;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赋予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更大自主权,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这十年

  加大重点领域攻关关键技术多点突破

  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挑战赛、“揭榜挂帅”等项目生成机制,实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从2012年的9650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35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实施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2210项,落实资金23亿元,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世界首条48对棒加压还原炉生产线,黄河上游西宁分公司将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到23%,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泰丰先行攻克高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技术,诺德新材料突破无载体4.5微米电解铜箔生产技术,建成世界最薄万吨级电解铜箔生产线;金诃藏药成为全国藏药行业首家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开创藏医药发展“青海模式”,央宗药业自主研发梓醇片获国家重要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全省国家一类新药临床审批实现“零”突破。

   这十年

  助推平台主体建设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市按照梯次推进、重点培育原则,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藏药新药开发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光伏产业技术中心成为国际国内代表性实验室,全市现有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分别占全省的95.8%和76.1%;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集群式增长,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350家,占全省的76.9%和64.5%;市级科技型企业达279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90家;先后建成大通北川省级高新区、东川工业园区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南川园区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甘河园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低碳试点园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青海大学科技园填补了高原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空白。

   这十年

  优化农业园区布局园区服务提档升级

  既要精准布局,也要精细落实。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领示范作用,调整优化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构建“三核十区百园”的发展新格局,形成特色种业、高原果蔬、现代城郊养殖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中藏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园区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百名专家工作站,为园区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培训近百场次;建成院士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才小高地4个、研发检测平台66个,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98项,取得科技成果6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61件;培育认定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青海召荣食用菌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等24家市级农业科技园,“鲁宜青”“千耘钿”“甘沟红”等地方特色品牌不断壮大,昆仑系列青稞、青麦系列小麦、香蕉西葫芦、七彩西红柿等新品种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畅通优质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举办首届创新成果展暨农商农市对接会。

   这十年

  强化民生创新支撑科技惠民助力发展

  科技惠民,把群众装进心坎!十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科技支撑。实施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行动,选派150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700余项;利用星火培训、“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惠及群众4万多人;支持“青藏高原冷凉蔬菜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聚焦高原特色种养殖领域,组织实施500余项农业领域科技项目,“青薯9号选育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选育与应用”获得2020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杂交”系列油菜品种在全国春油菜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建成全国唯一的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103种丁香种质资源落户高原古城;开展高原病、地方病、重大慢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等防控与诊疗技术研究,全市医疗水平大幅提升。

   这十年

  坚持开放合作,创新资源不断聚集

  十年间,全市科技成果年登记量从282项增长至793项;

  专利授权量由427件增长到4589件;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34件增长到7.42件……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向西宁转移转化,为建成青藏高原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践行“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的理念,坚持“以用为本,按需引进”的人才战略,不断加强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汇聚创新资源。近年来,持续深化与武汉、南京、兰州等地的交流合作,建好用好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浦东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科技创新飞地”;设立总规模1亿元以上的人才开发基金,实施创新创业扶持和“引才聚才555计划”“千人计划”等系列人才工程,集聚1300余名高级职称专家参与西宁科技创新,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达430人,占全省的94%,形成青藏高原人才富集区;建成院士工作站7所,专家工作站12所,“赵鹏大院士创新中心”“沈阳金属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扬州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落户西宁。西宁科技大市场与西安、宁波、运城等地38家科技服务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发布科技成果2500余项,促成合作签约186项,签约金额6.34亿元;承办两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0份,协议金额2.1亿元,以“揭榜挂帅”方式推动需求与技术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