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的事业观与心理优势

13.07.2017  10:33

    领导干部心理优势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与文化无比坚定信仰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压倒一切的力量,是干事创业的永恒动力。它往往外化为对其所从事的事业的无比自豪与忠诚,对民众无限深情,对工作饱含热情,对事业目标具有强烈的成功渴望,对艰难险阻百折不饶,一往无前。

  当前,在反腐倡廉、依法治国、问责等利剑之下,在以管控为主导向以服务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大力推广过程中,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心理优势渐渐流失,存在心态失衡、心理疲劳与心理恐慌等问题,不愿作为、不敢作为等现象不断滋生蔓延。这种现象很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阻力。导致这种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重、复杂的,但最根本原因是对其所从事的事业与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崇高的事业观。当前,领导干部的崇高事业观就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观,就是对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强信心。在新形势下,以崇高的事业观去找回基层领导干部的心理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它主要包括勇于担当的权力观、服务至上的岗位观与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以崇高的事业观找回以担当为荣的心理优势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是领导干部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产生心理优势的前提与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针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力约束机制、责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存在重权轻责、权大于责,甚或有权无责等现象。部分基层领导者迷失了用权方向,淡化了权力应有属性,把权力和责任分离开来,往往形成错误的、不负责任的,甚或为所欲为的权力心理优势。随着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等高压问责制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尤其是我们党的反腐倡廉不断向纵深推进,权力被戴上了紧箍咒,涂上了防腐剂,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理念、思维、能力与治理方式等难以与时俱进,错误地认为,干得越多,出错越多,信访越多,得罪人越多。惧怕决策,害怕出乱子,遇到问题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时常忧心忡忡。这种状态逐渐成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心理常态。长期的焦虑、担心与害怕不但易于产生心理问题,而且易于衍生“多干多出事,少干少出事,不干不出事”的错误逻辑与不敢担当责任的权力观,“怠政”“懒政”等现象也就难以避免,创新热情更难以释放。外在的刚性制度与利益补救机制对于这种因高度的责任追究而形成的惶恐与“懒政”心理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深度关注。

  形成这种心理现象,不仅仅是因为基层领导处在成长期,自身的政策运行、依法行政与统筹兼顾等能力相对不足,更主要的原因是官僚主义的习惯根深蒂固,对权力认识不足和缺乏担当精神。从权力设计的角度看,权力与责任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权无责,必然给工作和事业造成损失。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指出,权力使人堕落,不受制约的权力使人不受制约的堕落。反之,有责无权,或权力不足,难以展开工作。因此,只有领导者深刻认识习近平同志“忠诚、干净、担当”思想的真正内涵,对手中的权力有正确的认识,深入认知责任风险、勇于担当是权力的内在属性与必然要求,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确立以担当为荣,不担当为耻的价值观念,并将担当精神与正确的用权观两者同时注入血液,将担当精神作为生命与工作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找回领导者的心理优势。有了这种心理优势,有了担当精神与情怀,才能在高压的责任面前不紧张、不害怕、不恐慌,才能坦然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在转型创新中增强信心、豪情满怀、斗志昂扬。

   以崇高的事业观找回以奉献为荣的心理优势

  奉献精神是领导干部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产生心理优势的动力源泉。党十八大之后,不合理的福利待遇、灰色收入、寻租腐败等现象得到极大抑制,取而代之的是更高要求、更强的能力,依法行政、开拓创新、统筹协调、新技术的运用等要求几乎集领导者于一身。基层领导干部,尤其是对一把手在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是政治责任的履行者、公共服务的执行者、经济发展的参与者、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更多的从事繁琐、棘手的例行事务工作,面临各种复杂的矛盾,在工作时间上“白加黑”“5+2”现象几乎成为常态。但从物质层面上看,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很难成正比关系。一些党性不纯、奉献意识不强的领导者,就会用错误的物质观左右攀比。左看能力难以与自己媲美的亲戚朋友风生水起,右看昔日风光荡然无存,升官发财的物质心理优势渐成泡影。在高物价、高房价、高消费的生态坏境下,尤其是因反腐高压而产生的恐慌心理状况下,他们意志不坚定,似乎难以承载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心理不平衡、热情消退、工作懈怠、不愿作为等现象就会滋生蔓延。

  奉献是一种态度、行动、信念。产生以上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基层领导干部价值观偏离、党性不纯、缺乏奉献意识。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1月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明确指出,“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可见当官就是奉献,就是对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的无私奉献;就是为他人与社会不计个人成本的付出与努力;就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可见,领导干部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论分析,更不能与那些企业老板们盲目攀比。只有通过内修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补足精神上的钙,树立坚定的信念,深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崇高与伟大,意识到为民众奉献、为事业奉献的崇高与伟大,自觉激发出无私奉献的情怀,才能找回正确的心理优势,洋溢出无比的自豪与喜悦,才能从心底激发干事创业的无穷动力。

   以崇高的事业观找回以服务为荣的心理优势

  岗位是理想与目标的落脚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只有落实到每位领导者的具体岗位上才能铿锵有力。领导者的岗位观是领导者心理状况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它事关领导者的工作动机、心态、热情、工作绩效等,也是其党性是否纯正的试金石。自党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与权力规范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办公条件、福利待遇、招待方式、公车使用、用权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规范。领导岗位再也不像昔日那样“光芒四射”,高高在上、随心所欲等现象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更多的是踏踏实实为民服务、做事,更多的责任与风险,更高的创新能力要求,更强的担当精神。一些基层领导者对自己的岗位渐渐失去自信,当官做老爷的心理荡然无存。开始感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甚或心理失衡、牢骚满腹。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思想作祟,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岗位观。

  习近平指出,“视事业如泰山,把岗位看作是为党的事业奉献的机会,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服务至上的岗位观就是把岗位当成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会,将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与热爱转化为对岗位与具体工作的无比忠诚、热爱、执着,将理想内化到具体的岗位上和现实的工作中,并为自己拥有一个充满责任、风险与挑战的领导岗位感到无限光荣与自豪。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要对领导者的岗位职责有清楚认识。领导者的岗位职责包括基本职责、弹性职责与奉献职责。岗位基本职责可通过制度、政策、文件等明确界定,是有限的;弹性职责与奉献职责是无止境的,难以清楚界定,没有固定标准,考核制度难以触及。这就要求领导者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局面、不断追求岗位设计的最高目标。只有深刻把握岗位职责的内涵与神圣使命,拥有服务至上的岗位观,领导者才能找回心理优势,不断激发自身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从根源上杜绝官僚主义习气与物质的诱惑,才能自觉地埋头苦干、不计得失;才能不惧艰险、充满自信、饱含热情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