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梦想正飞翔 一位教师眼中玛多民族教育的昨与今

04.05.2016  22:46

  青海新闻网讯

  雪山环抱,歌声飞扬,锅庄起舞,笑脸绽放……蓝天白云下,这样一个如童话世界般的情景,真是绝美!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藏文中心寄宿制小学的大门口,牧民土旦昂秀望着操场上飞奔的孩子们嘴角抿着一丝微笑,他一边在学生中间努力地找着儿子,一边对身边的妻子仁谢昂毛说:“现在的娃娃学习条件真好,我要再年轻20岁,一定上学去哩。”

  在土旦昂秀眼里,孩子能在这么好的学校学习、生活,是孩子的幸福,也是他们的幸福。用他的话说:“学校好,老师好,把娃娃放在这里,我们放心。”

   学校,承载希望的家园

  一年级一班的教室里,严进蓉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整齐的读书声清脆而又响亮,教室前方的幻灯片课件根据课文的内容正在不断变化。教室宽敞明亮,学生单人单桌……这些只是学校的一角,而围墙内的学校全景则是花石峡镇最耀眼的地方。

  严进蓉在花石峡镇工作已经8年了,她永远也忘不了,自己从“一穷二白”的扎陵湖乡寄校来到设施完备的新学校时,感觉“简直到了天堂”。

  “新学校是各级政府投了3750多万建起来的。”严进蓉的语气中满满的都是感恩,“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把学校当成家一样。”

  8年,在一个老师的执教生涯中并不算长;但是8年,地处大山的学校变化却在严进蓉心里留下了烙印般的记忆。因此,他们倍感珍惜。

  学校的文化小长廊上,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成长之树”,在校住宿的320名学生的照片都在这棵大树上,每一张笑脸都无比灿烂。小长廊两侧,是学生宿舍楼,干净的楼道,整洁的宿舍,统一的被褥和洗漱用品,再贴上孩子们的照片,很是温馨。“六个人一间宿舍,从吃穿到生活用品全部由学校统一购置,床单、被褥每周换一次,每天配发营养餐……”严进蓉细数着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在她看来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在学校安心学习更幸福,“我们的孩子每人都有助学金,有取暖费,家庭没有负担,孩子们只需要踏踏实实学习。”

  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又都比较小,老师们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还得扮演爹妈的角色。严进蓉说:“我们每个老师都在努力,让学生的心在这里,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这样孩子们才能静下心来学习。”

  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吃喝拉撒还倒好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些孩子的家离学校有二百多公里,一个学期也见不到父母一面,这些孩子不但在生活上自卑,在学习上也提不起精神。”严进蓉知道,寄宿制学校的孩子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让孩子们少些孤独感。

  “办学条件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现在的校园比以前几个学校加起来都大。”严进蓉的话一点儿都不夸张,现在玛多县各类学校占地总面积13.63万平方米,有民族寄宿制中学1所,民族寄宿制小学1所,乡镇寄宿制小学3所,幼儿园6所,所有的学校全部按“普九”标准配足配齐了实验仪器、学科器材、信息技术设备,对于办学规模效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正是这样的发展和变化,玛多县实现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学率、女童入学率、中小学毕业率等多个100%。

  对严进蓉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相继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学前教育建设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藏区学校建设项目带给学校的发展。“这是真正的教育民生”,严进蓉说,如果没有这些政策的支持,孩子们可能还在四面漏风的教室和“能看见星星”的宿舍里学习和生活。

  说到国家的学生营养餐计划,严进蓉想到了一年级一班的扎西尼玛,“营养餐的效果从这个孩子身上就能看到。”原来,扎西尼玛小时候被狼咬过,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加上营养不良,刚进学前班的时候脸上的伤惨不忍睹。两年多来,扎西尼玛在学校从学前班进入小学,不但快乐地生活,脸上的伤也慢慢愈合,老师们看着一天天好起来的扎西尼玛,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记者了解到,玛多县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政策和学生营养餐计划全面得到落实的同时,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十二五”期间,三江源“1+9+3”学生经费补偿资金及异地办学、办班奖补机制资金共计1000.08万元,县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拨付贫困生助学基金50万元。

  几年前,严进蓉和她的同事们或许还想不到,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语音室会一应俱全;但现在,看着宽敞明亮的教室,美观舒适的塑胶跑道,先进齐全的教学设施,他们知道曾经的梦想与憧憬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

   努力,追赶城市的脚步

  当年,从玛多县民族中学走出去;现在,回到这里教学。这一来一回的经历,让严进蓉深深地体会到,这里的孩子如果不靠学习文化知识走出大山,也许这辈子也没有走出去的机会。

  在采访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所藏文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使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严进蓉说:“不只是我们学校,玛多县所有的小学都已经换成了这个版本的教材。”

  这样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难,太难了,不但教学内容增加了很多,难度也加大了。”班玛德吉老师说,和学校先前使用的《汉语》教材相比,人教版《语文》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但也意味着教学难度增加,老师们也在重新梳理,重新摸索,孩子们学习的内容也更多。

  严进蓉告诉记者,以前使用的《汉语》教材多以插图对话为主,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相对比较容易。“现在我们和西宁的孩子们用的是同一个教材。对于一直成长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可能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因为成长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制约,可是难上加难,所以孩子们也非常辛苦。”

  “压力还是有的,但是县上也非常注重老师的培训工作,给我们提供了各类省、州的培训,主要是岗位培训和学科培训,这对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老师们在不断的学生和摸索中,现在也已经有了一套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学校学、比、赶、超的氛围很浓,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家长对我们的教育非常满意。”严进蓉说,所有的老师一直都在努力。

  学习的追赶是必然的,但德育的追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追赶。“先育人,后教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推进的方向。在学校的文化长廊上,挂着用藏汉双语制作的古圣贤语句,“这些经典不能丢,现在很多城市的小学都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我们的孩子也不能落下。”严进蓉说,现在全校已近开展诵读《弟子规》的活动,效果特别好,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喜欢读书,“我去外地培训的时候,看到很多学校都在打造‘书香校园’,那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有这样的一个校园。”在教学中,老师们也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懂得感恩,以后考上外地的大学,去看看祖国的锦绣河山。

  每一天的努力都是有收获的。代表果洛州赴北京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少先队员代表大会的朋毛叶忠只有十岁,谈起这次去北京的经历,她说:“我在北京见到了习近平爷爷,我感到特别自豪。在学校,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这次我去了祖国的首都,我特别激动,我要感恩的我的祖国母亲,如果不是我的祖国这样繁荣昌盛,我就不会坐在这么美的校园里学习;我还要感恩我的老师,如果不是老师对我的教育,我怎么会有这么难的的机会去北京……”

  玛多县教育局局长图旦排杰在谈到全县学校德育教育的时候信心很足。他说,玛多县全面实施了“八大育人工程”,开展“胸怀祖国·热爱家乡”等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以德育人,以德树人。各学校广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德育教育活动,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得到了明显加强,爱党、爱国、积极向上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

   坚守,实现圆梦的舞台

  “一个地区的发展要从教育抓起,一个家庭的发展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严进蓉坚定不移的信念,也是她在每一次家访时都要告诉家长们的教育观念。

  严进蓉清楚地记得,2008年8月她大学毕业来玛多上班的第一天,一位老领导就对他说:“丫头,你要去的扎陵湖乡很艰苦,你呆上三天可能就想跑了,你跑的时候给我说一声。”说到这里,严进蓉哽咽了,“苦,确实苦,真的是没待几天就不想干了。可是我舍不得班上那15个娃娃,学校里来辆车,孩子就会用很警惕的目光看着我,然后偷偷跑去问我的同事,这辆车是不是要把我们的严老师带走。”严进蓉说,她特别理解孩子们,以前教学条件太差,根本留不住人,三天两头就换老师,“老师们走得把孩子们都走怕了。”就是这种不舍,八年时光已经悄然而逝。“在这里,其实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心想走的时候,人走不了;人能走的时候,心却已经走不了了。”

  “现在什么都好了,除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我们感受到的还有国家对老师的关爱。搬进新学校以后,教师周转房工程给我们解决了最大的顾虑和后顾之忧,大家可以全心扑在工作上。”在教学楼的旁边,三排整齐的平房正是老师们的“家”。每一户都安装了铝合金封闭,房子里通了暖气,虽然不十分宽敞,但很温暖实用。“那时候自己动手和泥收拾炉子的时候,压根儿也没想到今天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

  在学校能同时容纳500人就餐的食堂里,孩子们有礼貌地、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探听”到我们的来意,卓玛才吉跑过来悄悄地对我们说:“阿姨,你知道吗,有很多次我都在心里偷偷地叫严老师妈妈,她和妈妈一样好。” 我们似乎从卓玛才吉的悄悄话中体会到了一种情感,也似乎明白了一个又一个像严进蓉一样的老师们坚守这片土地,坚守这份寂寞的原因。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老师们谈起自己班的学生很少有人说“我的学生们”,而是都在说“我的孩子们”。两个字的差别,付诸的却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情。

  “我要感谢我的孩子们,感谢所有的家长,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很难发展的。”严进蓉体会太深了,刚参加工作时她还时不时要去牧民家里把已经送进学校又跑回家的孩子重新领回来,家访时还要苦口婆心地坚定家长让孩子上学的信心。“现在,家长们都有我的手机号,时不时就会打来问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大家都在共同努力,我们的教育事业肯定一天比一天好。”

  “终生从教,给孩子们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希望更多的师范类大学生能到牧区来执教,人才不要随意流失,孩子们不要经常更换老师。”这是严进蓉最大的心愿。但她同时坚信,只要每一个人多付出一点点,再多付出一点点,未来的路一定越走越宽。

  什么是幸福?牧民多吉大叔表示,受到教育,学到知识,有一技之长,儿女出人头地是最大的幸福。“那就只能靠知识改变命运。”多吉说,是老师们的坚守改变了当地人们的教育观念,也让他这位快七十的老人看到了玛多未来的希望。

  有的时候梦想很远,有的时候梦想很近,但它总会实现的。就像这蒸蒸日上的玛多民族教育,就如那金色的梦想正在振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