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昌耀诗歌研讨会在常德召开
青海新闻网讯 近日,首届昌耀诗歌研讨会在诗人故乡湖南省常德市召开。28位著名诗人、评论家参会,深入研讨揭示昌耀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认为,昌耀是那种越读越觉得博大深厚的诗人,他拥有多元文化交织的生活背景和独自一人孤独隔绝的存在背景——高原上的蛮荒与艰苦,还有湖湘文化影响下的儒家精神……昌耀远比一些只是受了一点西方现代主义和抒情主义影响的朦胧诗人更耐咀嚼。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在谈论昌耀早期诗歌时说,“须知那是诗风一律、形象贫乏而单一的年代,昌耀却以罕见的奇异出现于周遭的凡俗中。”著名评论家、海南大学教授耿占春既从社会学的角度谈到昌耀诗歌“精神传记”的特点,又从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昌耀的语言“如同缓慢积累的溶岩,仿佛是石化过程所形成的广阔的语言地质学……”
著名诗人、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把昌耀的写作称之为“昌耀体”,得到了普遍认同。他认为,正是这种“昌耀体”使昌耀和他的同代诗人明显地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特的强有力的语言存在。《昌耀评传》作者燎原先生证实,“昌耀体”的说法系首次提出,堪称本次研讨会的标志性成果。燎原表示“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激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博大坚定的道义担当,构成了他在诗艺和精神上对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贡献”。
会上还对昌耀部分作品进行了解读。著名评论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分析了昌耀短诗《斯人》:“这首诗真正体现了昌耀作为一个大诗人的品质,里面的时空非常浩大。在《斯人》之后,昌耀进入了真正作为一个大诗人的写作、自觉的写作”。我省诗人郭建强提出“昌耀的诗歌大部分是对青藏的回忆,而西宁则是他的汨罗江”。与会诗人、学者普遍认为,昌耀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品格,在同时代潮流中巍然自立。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1955年奔赴青海,后调入青海省文联,他在青海生活多年,创作了许多歌咏青海的诗作。在中国新诗史上,昌耀因他卓尔不群的写作而闪耀,关于他的诗歌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