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首日我省三位代表委员《人民日报》发声
青海新闻网讯 “这一年来,河阴镇大史家村的变化可以说是好上加好”;“护一江清水尝到甜头,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农村穷孩子的教育大变样了,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3月3日,来自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毕生忠、拜秀花和全国政协委员庞晓丽发出的“青海之声”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要闻版及《两会特刊》,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赞许。
“国家对青海的关心、关注让我们基层代表感同身受。政策扶持、财力投入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昨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感叹。
在《人民日报》当天头版的两会专栏《代表委员议国是》中,毕生忠说:“去年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大史家村的‘三个好’——民族团结得好、生态保护得好、老百姓生活得好。这一年来,村里的变化可以说是好上加好。为了保护好水源地,关停了重污染企业,生活垃圾和废水也实现了集中现代化处理,植树造林也正在大力推进中。不过,我们青海的农牧业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
此次参会,毕生忠还带去了生态保护和产业带动精准扶贫方面的两个建议,希望能通过更多好政策的扶持,让家乡的农牧民依靠优势产业,延伸发展链条,尽快脱贫致富。
另外两位登上《人民日报》两会要闻和特刊版面的,是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拜秀花和全国政协委员庞晓丽。
“十五年了,每年我都会带着来自基层的心声,希望能得到国家层面的回应。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很自豪地对大家说,在国家的支持下,青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拜秀花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关于青海省生态变化的感受,是她多次调研后实实在在的变化,感触颇深。“这几年,三江源地区牧民自觉加入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管护队伍,退牧还草、禁牧轮休、草畜平衡,昔日千湖美景再现玛多,扎陵湖、鄂陵湖水量充沛。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希望国家能够针对高寒地区生态脆弱的现实,多一些政策和财力的倾斜,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双赢。”
特级教师庞晓丽所感所呼也都来自教育领域。在《人民日报》特刊《共享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中,她通过对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一所寄宿制小学的调研事例,向人民日报记者介绍了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中实实在在的变化。
“不得不说,对于小财政大民生的青海来说,这些年投入教育领域的人力、财力、物力规模空前,改善的不仅仅是硬件环境,更多的是增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庞晓丽说,今年全国两会上,她依旧要为基层教师发声,呼吁决策层及社会关心教师群体,逐步解决教育布局调整后的新困难、新问题,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