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化界专家点评《尕布龙》

21.07.2017  00:53

本报讯(记者 王晓虹)7月16日、17日晚上,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西宁艺术剧院演出的大型秦腔民族现代戏《尕布龙》在北京长安大剧院上演,让观众看到了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被人们称为“牧民省长”的原青海省副省长尕布龙的公仆精神、先进事迹。7月16日晚上演出结束后,文化部按照一戏一评召开了专家点评会,首都文化界专家畅所欲言,对该剧做了精彩点评,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本报在此节选摘登了专家的点评。

朱绍玉(北京京剧院一级作曲):

尕布龙》用穿珠子的形式清晰明了地展现出尕布龙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一生,宣传了一位值得宣传的青海好干部。全剧匠心独运,颇有亮点。在剧情间跳进跳出的歌队对推动全剧进展和连接各板块起着重要作用,而音乐在秦腔音乐本体的基础上,突出了民族特色和青海地域特色。

康式昭(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尕布龙这种干部很伟大,让我看到一个真正不忘初心、不忘誓词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这出戏内涵深厚,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很大。全剧充满了诗的意蕴,导演将秦腔与民歌、歌队、梦境等多种呈现方式融合得十分自然。秦腔和青海民歌的搭配显得自然和谐。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尕布龙》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编导用歌队和女儿的几次出场来串联情节,衔接自然,恰到好处。作曲非常见功夫,在地地道道的秦腔中融入了一些民族化、地方化的音乐元素,听起来很自然很舒服,全剧舞美也很有青海特色。

李惟铨(中国评剧院一级演员):

公仆题材的戏难写、难导、难演,很敬佩也很感谢西宁艺术剧院贡献了一出能让观众坐得住的公仆戏。尕布龙是牧民出身,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一个好干部,对草原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深情。李小雄将尕布龙这个人物的分寸把握得很准确,演得很成功。

景俊美(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

艺术创作必须遵循艺术的逻辑。只有那些能够直接反映精神样貌的镜像才能引发灵魂的共振,越是浑然天成地呈现,越能成为匠心独具的杰作。我相信经过反复打磨,这个戏也能达到天然去雕饰般不着痕迹的自然境界。

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这个戏从真人真事入手,歌颂了人民公仆尕布龙亲民爱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剧中尕布龙建牧民店、抗雪灾、荒山植树等事迹都与牧民的生计息息相关,经编导真实呈现于舞台后,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同,引起心灵共鸣。

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尕布龙》这个戏情节基本都是真人真事,整体偏实,有比较可取的创造性虚构。人物抒情应是真实的个人内心情感,剧中表现夫妻之情、父女之情时,应多些更生活化、更细腻的唱词和道白。要尽量将可资利用的传统程式融化进现代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