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纪实
在都兰县香日德,无论在乡镇还是在乡村,说起民族团结这个话题,干部群众们都会拿过去和现在做比较,都会讲述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小镇如何摆脱发展的瓶颈走向富裕的故事,其中,东山村的故事尤为典型。现有500户居民的东山村,为汉、藏、土、回等多民族群众居住,大部分村民都是从海东移民而来。由于是移民新村,加上人多地少,早先这里的社与社之间、群众之间时常发生摩擦,经常有“抢水”“抢地盘”等现象发生,镇干部、村干部多次做工作也不见成效,成为了镇上的一个“问题村”。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穷志短,东山村的问题就是太落后了,村容村貌差,致富门路少,这也不能怪老百姓们观念落后啊!”藏族村主任道见说。
是的,发展连着民生,抓住了民生,就是抓住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牛鼻子’。在百般思量,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后,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专业成为了香日德镇党委政府解决东山村问题的主抓手!在政府资金的扶持下,梅花鹿集中连片养殖、苜蓿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在东山村徐徐展开。从此,东山村变了,村子干净了,收入增加了,农民陆续住上了新房子。而在共同走向致富的路上,村民也开始形成了“生产上相互学习,生活上相互帮助,习俗上互相尊重”的常态。
就在今年秋收时节,回族农民马龙家种的30亩小麦全部进入收割期。由于两个小孩要上学,家里劳力少,看着其他人的粮食都进仓库了,他们家的都还在地里,愁坏了马龙夫妻俩。汉族村民何生福和土族村民王海林知道情况后,各自开着自家的收割机来帮忙。
在携手奔小康的路上,因为发展带给村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道见还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以前,因为穷,东山村还出现过拉帮结派的现象。藏族村民拉生因为家庭条件好,村里亲戚多,比较霸道,就连村干部,他都不放在眼里。这几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村子里的其他村民们陆续都富起来了,钱包鼓了,腰杆子也硬了,拉生在村里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很少有村民再去向他借钱借东西了。拉生困惑了,就找道见聊天。
“以前,你有个四五万块钱,就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现在,其他人挣的都比你多,家里条件都比你好,你还在这里原地踏步!”
道见的一番话彻底骂醒了拉生,于是,拉生开始一门心思搞发展。如今,在镇上开个汽车维修厂,吸收了不少村里年轻人到他那里去工作,成为了致富带头人。
其实,在香日德镇,像东山村一样民生改善促进民族团结的村子还有很多,比如,受益于党政军企共建大力发展苜蓿种植的下柴开村,政府引导种植结构调整靠枸杞致富的小夏滩村,香乐村、察汗毛村等等。
一项项民生工程为各民族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筑起了牢固的基石。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生活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谷地的各民族干部群众,深知美好家园来之不易,深知“都是一家人,一起奔小康”的朴素理念,精心地培育民族团结的沃土,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共同见证着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硕成果,见证着日新月异的新家园。(张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