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青年信仰发展

09.09.2014  13:26
 

 在庆祝建党90周年“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高度评价了青年的作用,特别强调了党和青年的关系,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特质。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青年群体,青年“马恩”制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共产党宣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和青年具有本质的一致性,都富于革命精神,都注重发展实践,都具有鲜活的气质和执着的真理追求。回望百年中国史,展望新世纪的未来,中国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历史的必然。

 

  一、马克思主义启蒙了新青年信仰,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

  20世纪初,青年运动的先驱者们开始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引入中国。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他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开明宗义地指出:社会主义是近代文明的特征之一,社会改革的关键在新青年的自我觉悟和观念更新。1917年11月,俄国革命成功消灭了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干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时的中国与俄国国情近似,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给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带来巨大的思想震撼,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对进步青年的吸引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掀起“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李大钊主编了《新青年》之《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19岁的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随后,北京大学学生李泽彰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在《国民》杂志上刊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表明,无论是最初接触、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青年知识分子都起到了首当其冲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启蒙了一代新青年的科学信仰,成为了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

  在积极倡导“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的李大钊和陈独秀等青年导师的努力推动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进步思想潮流。由青年学生发起、工人扩大的1919年五四运动,不仅开创了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光辉道路,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同时,它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认识和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崇高性,走上了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实现了由具朴素爱国主义激情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性转变。拥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批新青年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新势力,给陈腐、黑暗的旧中国带来一股清新、鲜活的气息,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更在思想上、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1921年7月,新兴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时年28岁,是党的“一大”十三位代表的平均年龄。建党第二年5月,党即领导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前身)“一大”,使之成为全国统一组织。显见,党的最初成员基本来自青年,党的发动对象和重要依靠力量也是青年,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特质与生俱来。“一大”党纲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旗帜鲜明地表述了其马克思主义属性。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依靠广大青年和民众、艰苦卓绝取得政权、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团80周年大会上强调:共青团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历程,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参加了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九十年来,党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青年特质。今天,青年学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2010年发展大学生党员占新党员总数的40.2%,比上年增加9.4万名,且大学生党员、青年党员数量稳步增长。正是因为有无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章的认同而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发展成为目前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呈现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到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广大青年、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历史。

 

  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青年信仰的必然选择

  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当前我国传统社会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急速迁徙,各种思想观念交融、交锋,社会价值多元、青年信仰迷失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现实问题。青年信仰的抉择及价值取向,关系着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成长,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同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果为当代青年信仰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高度统一。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载体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与青年本质是一致的,都具有创新的实践品格、发展的精神基因和对真理的进步追求。面对社会转型、多元文化思潮和错综复杂的全球化国际环境,当代青年蕴涵着巨大的理论热情和精神需求,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指导。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完整、全面地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深刻理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青年形成正确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观念体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科学理论与个人实践结合起来,有助青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转化为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自觉地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信而立、仰而为、知行统一,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建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诉求与实现路径。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洋溢着青春与理想,值得信赖、堪当重任,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青年、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以青年发展为理论发展的前提和依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其实践诉求。当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武装、教育广大青年,在青年学生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促进一代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塑,带动和引导更多的青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洪流,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发展者和实践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茁壮成长,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实现路径。

 

      来源: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公室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