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走祁连之十一 马全荣:把靓丽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

09.11.2014  12:12
核心提示:  马全荣教学的学校 本网记者 刘志强摄   (本网记者 刘志强 摄影 报道)如果说人生有多种选择,那么作为海北民族教育摇篮毕业的马全荣来说,选择只有一个——牧区教师;如果说

  马全荣教学的学校 本网记者 刘志强摄

   (本网记者 刘志强 摄影 报道)如果说人生有多种选择,那么作为海北民族教育摇篮毕业的马全荣来说,选择只有一个——牧区教师;如果说爱情事业双丰收,那么他在这里不但赢得了事业,还收获了亲情和家庭。

  二十四年前,踏着自己恩师走过的路,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的神圣情感,马全荣老师背着简单的行李从原海北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志愿来到了海北州最遥远、条件最艰苦的学校——原海北州托勒牧场子弟学校(现祁连县央隆寄宿制民族小学),走上了三尺讲台。从踏入讲台的第一天起,他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侧。在那一方黑板前,以事业为重,用虔诚的心教书,用博爱的心育人。

  要想培育出合格的学生,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记得他刚刚参加工作那年,当他踏入那熟悉的教室,看到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脸庞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教好书育好人的激情欲望油然而生。但由于当时太年轻,许多家长对他都不信任,有的甚至找学校领导,要求把孩子调到经验丰富的老师班级去,当时他精神压力特别大,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学校领导和同行们的鼓励下,他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成绩,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从此以后,他一面向老师请教管理班级的经验,一面在抓教学上狠下功夫。为增强集体凝聚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他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锲而不舍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下来,他负责的班级学风浓厚、秩序井然。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家长的赞许。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他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使命,勤学不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他认真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形成一套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州、县获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用浓厚的爱心来浇灌他们的心田。他认为“爱心是伟大的,是教师的天赋,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他么想的,也确确实实是这么做的。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爱每一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班上同学病了,他就赶紧通知家长并且及时送去医院;雨天,远路孩子不能回家,他就撑伞出去给他们买吃的;冬天,看到学生们冻红了小手,他就带来手套让孩子防寒。在他的眼里,成绩从来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哪怕花费再多的精力,他从来没有放弃的念头。他相信“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工作二十多年,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并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为牧区的教育事业做着无私的奉献,他把汗水和心血洒在了牧区教育这片沃土上,为了千千万生长在牧区的孩子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茁壮成长努力着、探索者、奋斗者,他的不懈努力和脚踏实际的工作得到了全体教师和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他多次被评为州、县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深知,在他工作的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在那块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用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留下的是泪滴。但是,对于当初的选择他无怨无悔,好几次他有可以调动工作和改行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感觉从事教育是他一生的幸福。如今,他说,他将用今朝的热血去谱写明天的辉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默默耕耘,共同托起牧区教育灿烂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