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龙:投身邮路传递亲情四十载

31.03.2016  10:23

  青海新闻网讯

  马国龙,循化县积石镇沙坝塘村人。他从事邮政工作43年,曾经一天走过40多公里,投递党报党刊、包裹、信件等各类邮件,很少出现邮件积压、丢失、延误等差错……在客户眼里,他是一位诚实守信的朋友;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好榜样。

  “为党为人民,给居住在大山里的乡亲们传递亲情,做出自己的贡献。”面对记者的采访,李正国乐观地说。80岁的他干了43年的邮政工作,从最基层的投递员、发行员、机要员干起,始终无怨无悔。如今,头发已花白,步履已蹒跚的他,对邮政事业的热爱依然不减当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循化县基本都是通过报刊杂志、书信包裹来了解外界变化,沟通亲情。为了架起这座沟通内外的“桥梁”,马国龙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1955年,15岁的马国龙成为循化邮政局的一名邮递员。从此,他不畏风雨严寒,凭借一腔热血为当地群众搭建起对外沟通的桥梁。当时的循化县交通很不方便,他每天都要穿梭在山岗丘陵,羊肠小道之中,沿途还要翻大山过河流。为了准确无误、及时有效地传递亲情,马国龙每天晚上都会整理好次日要送的报纸、包裹、信件等邮件,第二天早晨6点多就赶到局里,然后扛着几十斤重的邮包出发。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自己带的馍馍,翻山越岭奔波于各种小道之间,每次完成投递任务回来时,已是万家灯火,满天星斗。如果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堪,稍不小心就会摔倒。马国龙老人依稀还记得,1958年的一天,自己在送邮件过程中不慎摔下山沟,被当地藏族群众救起,这让他感动了好多年。

  3月17日,记者在中国邮政开办120周年循化分公司的座谈会上见到了马国龙。从他的言语中,记者感受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积极向上、乐观从容的心态。由于当时的物资交流通道十分闭塞,马国龙除了送邮件,还要为乡亲们捎上一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等生活日用品,邮件和日用品经常将他的邮包塞得满满的。周围的人都想不通,是什么支撑着马国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波在投递的路上。马国龙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邮政普遍服务通到山区,是我的本职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我要为党、为人民做自己应有的贡献。”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马国龙从原来的步行,换成骑马、骑自行车,最后换成骑摩托车。在送邮件的过程中,他一共骑坏了九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在这条崎岖的“邮路”上,马国龙不知走了多少路,翻了多少座山,趟了多少条河,摔了多少次跤……他的青春全部奉献在了这条路上。尽管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但只要看到当地百姓接到完整无损的邮件而满脸喜悦的表情时,马国龙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马国龙是一个责任心很强,对自己对别人都要求很高的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国龙原来的同事高兆龙说。现在,虽然马国龙退休在家,但还在积极从事邮政普遍服务事业。每次邮递员因为家中没人,送不出去邮件时,就会把沙坝塘村的邮件放在村中的村邮站,马国龙每当看到有被搁置的邮件时,都会亲自送到收件人手中。当每个包裹、每封邮件、每份报刊准确无误地传递到用户手里时,百姓的笑容就是对马国龙最高的奖赏。

  “马国龙是新中国的第一批投递员,一生都奉献于邮政服务事业,即使退休在家,依然热衷于邮政事业,为循化‘邮政信誉’起到了带头作用。”中国邮政公司循化分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马俊伟对记者说。

  记者还了解到,循化县有4个藏族乡,为保障群众通信自由权利,马国龙刻苦学习,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马国龙不仅自己把青春期奉献给了崇高的邮政事业,还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孩子们投身邮政事业。他的七个儿子中,有四个儿子从事邮政行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就凭着各自一颗平常人的心态,凭着对邮政事业深厚的情感,怀着一颗邮政梦,坚守在邮政的道路上,诠释着一个邮政世家的邮政情结。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马国龙,在一条崎岖的邮路上,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