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洲:奋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
青海新闻网讯 立秋后的青海高原,太阳毒辣,阵雨却随时而来。青海省气象局派驻海东市化隆县阿什努乡羊隆村“第一书记”马恩洲在午后的阳光里挥汗如雨,一顶草帽,一把铁锹,一身泥巴,一口当地话,皮肤黝黑、体格健壮的他忙碌在抢险救灾的人群里,如若不是不断地发出指令,你几乎不相信他是省城来的气象干部。
羊隆村位于化隆县城南部的卡力岗山区,海拔高度2900多米,距阿什努乡8公里,距离县城25公里,是一个半农半牧型回族村。村庄依山而建,全村为旱地,主要农作物为马铃薯,靠天吃饭,农民主要创收渠道是拉面经济和外出务工,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
马恩洲是青海省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办公室主任,根据省委组织部统一要求,2018年3月,青海省气象局对化隆县阿什努乡羊隆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进行调换,马恩洲主动请缨到羊隆村担任“第一书记”。到村里以后,他和工作队员田勇认真履职负责,克服交通不便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俯下身子,安心基层,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深入群众开展情况摸排调研,切实将带动贫困群众脱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工作队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确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深群众对惠农政策的理解。向农民群众宣讲依法治乡的内涵,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反分裂、反渗透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到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马恩洲发现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里,有几户常年在外地打工,且家庭收入不错,于是他积极向阿什努乡党委、政府和省气象局反映存在的问题,再次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对识别不精准的贫困户进行剔除。“这里面涉及到经济利益,在电话里有威胁我的,说好话的,但是工作队还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精准识别户进行了调整。否则,后期的脱贫工作很难完成。”马恩洲说。
羊隆村所在的卡力岗山山大沟深,当地散养的土鸡非常出名。马恩洲积极争取资金,购买鸡苗发展卡力岗土鸡养殖项目,为村里的贫困户和常住户免费发放鸡苗。如今,这些鸡苗已经长大,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他联系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积极为当地贫困户和小学生送去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玩具等。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的原则,监督、管理和使用好50万村级互助资金发放和回收工作,确保互助资金切实能帮助群众发展产业。针对羊隆村党员人数少,且长期分散在各地,党建工作停滞不前的情况,他多次和村书记商议,积极发展新党员,加强培训,努力改善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和党员人数少、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
在一个只有20多户老弱病残人居住的贫困村庄,马恩洲和田勇给大家带来了生气和发展信心。他俩居住工作的村委会成了无法上幼儿园的孩子们的乐园,成了群众诉求心声、诉说困难的好去处,“有事去找工作队的阿爸(青海话,泛指叔叔、伯伯)”成了大家的共识。他俩也成了大家的“好亲戚”,谁家做了油饼,谁家熬了奶茶,都会时不时地给他俩送来。羊隆村,在他俩的带领下,在致富的路上走得风生水起。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灾害突然降临到羊隆村。8月2日至3日,化隆县普降大雨局部暴雨,阿什努乡降雨量达66.9毫米,导致羊隆村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约490亩),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农作物受灾、房屋及建筑物受损严重。在危急时刻,马恩洲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在抢险救灾一线战场坚守着“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
雨后的泥石流将外界通往羊隆村的道路堵塞,车辆无法前进。在雨中,他多次出入村庄,翻山越岭,加强和外界的联系,运送急需物资,积极争取救援。他及时组织村民开展道路抢修工作,同时安排村民包片到户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在危险路段、滑坡体设立警示标志,防止人员靠近。及时召开村民会动员群众加强安全防范,鼓励受灾群众克服困难,组织开展自救,做好稳定,尽最大努力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由于害怕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群众被安置到帐篷里面。白天,马恩洲和村民一起抢修损坏的道路、房屋,晚上他走进安置点拉家常,开展心理疏导、情绪安抚。每到一户他都会紧握群众的双手说:“不要担心,有党和政府,一切都会好起来……”在危机时刻,他用自己的真情、耐心、细致解开了群众心头的“疙瘩”,让群众舒开了紧攒的眉头,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77岁的村民马海白含着泪说:“危难时刻,工作队的阿爸和我们在一起同吃同住,虽然灾害是无情的,但是有他在,我们的心踏实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