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的故事

09.07.2018  10:11

  青海新闻网讯 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驱车向南,刚驶下高速公路便钻进了转导乡的深沟大山。行驶在陡峭曲折的山路上,很多路段几乎都紧贴崖壁,翻越了几座大山后,中湾村映入眼帘,掩映在绿荫中的农家小院,散落在层层梯田的山梁上。这段距县城仅85公里的路程,走了3 个多小时。一座浅黄色的二层小楼前,我们见到了村支书兼村委主任马文。

  五十出头的马文, 衣着朴素,个头不高,看上去十分精干。见到我们,急性子的马文便领我们前往马其明家,去看那里新养的500只大雁苗。

  在马其明的雁棚里,马文把手凑到了炉子旁说: “你这个炉子烧得够不够热?我咋看着那几只雁苗没精神呢。”马其明说: “雁苗是昨天刚送过来的,可能还不太适应环境,准备这几天全天生着炉子,让雁棚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就没问题了。”……

  回村委会的路上,我们顺便参观了一下村容,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可以轻松通行一辆货车,每隔十几米就能看到一盏路灯,两旁种着笔直的行道树。马文介绍起了村里的变化: “这几年村里修起了广场、建起了村委办公楼、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大多数人家还盖起了新房子,村里多少年没变的穷样子,这两三年就发生了大变化。”

  中湾村地处大山深处,是全县地理位置最偏远的村子, 自然条件差,这里生活的1404名村民中有529人迫于生计,常年都在诺木洪、格尔木、新疆等地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残疾人和贫困户。

  2011年,马文当选村支书,那时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过一点。他不甘心村子就这样穷下去,毅然放下年收入20多万元的建筑工程,全身心投入到了村里的发展中,他要亲手改变家乡的穷面貌。

  村里一直有两大难题,一是路,二是水,刚刚上任的马文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这两“老大难”。

  村里通往外面的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狭窄处只能通行一辆架子车,一到下雨天路面更是泥泞不堪,别说是车辆,村民步行都很难。为了这条路,马文上任伊始就多次跑县里走乡上,联系项目、募集资金。还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走遍分布在3 座山梁上的5个社的所有人家,动员村民投工投劳,终于 为村 里修 成了 第一 条通 往外 面27.6公里的水泥路,搬开了脱贫路上的拦路石。

  行路难解决了,马文又开始着手解决吃水难题。由于地处山区,以前村里饮用水主要靠窖水或是山下泉水,每遇天旱,村民都要下山驮水,来回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马文的多方争取下, 2015年,政府的安全饮水项目来到村里,马文又动员村民全程配合施工队,建水塔、挖地沟、接水管。四个月后,家家户户通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去年底,换届选举时,马文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都说,选马文当大家的带头人,不为别的,就为他没有私心,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就为 他有 带领 大家 脱贫 致富 的本 事……

  前些年, 村里评定低保,由于名额有限,很多村民都想争取。马文年迈的母亲一直和马文的弟弟生活在一起,后来弟弟一家外出打工,母亲一人独居,按理完全可以享受低保。为了让更困难的人享受低保,马文把母亲接来一同生活, 还说服母亲放弃了低保名额。

  马文还专门召开党员大会,经动员一些生活困难的党员也主动放弃了低保申请。看到马文和党员的一举一动,一些想着争取低保的村民也纷纷退出了申请。自那以后,无论村里是发放危房补贴、扶贫资金、还是农药化肥,村民们都打心眼里相信这位公平、公道的马书记。

  村里一些贫困户发展生产缺乏资金需要贷款,马文又主动当起了担保人,这些年每年担保的贷款户不下十户。去年,村里有家人的资金周转出了问题,无法按期还贷,马文二话不说从家里拿出了1 万元钱,连本带利解决这家人的燃眉之急。县上给村里修建健身广场,需要村里做好前期工作,又是马文自掏腰包7000元提前平整了土地……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但是马文却不愿意多讲,他只是说: “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村子发展了,我心里就舒坦了。”

  村里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一年下来也能挣一些钱,但曾常年在外承包建筑工程的马文深知劳务市场的不确定性,外出打工绝对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不少村民还打不了工,要想脱贫致富,还得靠土地。中湾村全村共有耕地40多公顷,全部是旱地,一直以来以种植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为主,一年下来每公顷的收入也就9000元左右。马文深知光靠这“老三样”是没法脱贫致富的,他便将眼光落在了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上,经过一番市场调查,马文发现周边地区种植的黄芪经济效益好,销售路也广,便引进种植了8.7公顷的黄芪,第二年,每公顷耕地一年的收入立马就增加到了22000多元。

  过去村子里很多人养殖过绵羊,留下了不少闲置的羊棚,能不能把这些羊棚再利用起来呢?就在这时,省金融办驻村扶贫干部给马文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中湾村的气候非常适合养殖大雁,闲置的羊棚稍加改造就是现成的雁棚,走南闯北多年的马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立马赶赴山东省进行实地考察。

  2017年 4月, 1000只大雁“落户”中湾村。养殖大雁, 对大山里的人来说是件新鲜事,别说养大雁,很多人以前从来都没见过大雁,怎么养?马文又专门从山东请来了养殖专家,手把手给村民传授养殖技术。 6 个月后,大雁成功出栏了,中湾村成为海东市唯一、青海为数不多成功养殖大雁的地方。

  大雁出栏了, 马文又在销路上动起了脑子。他把目光瞄向了省城,为了保证肉质的新鲜,马文和驻村扶贫干部把当天宰杀的大雁,连夜开车送往200公里外的西宁市,天一亮,便走进城中大大小小的酒店、饭馆上门推销,那会他的微信群、朋友圈里几乎全是推销大雁的广告。功夫不负有心人,中湾村大雁成功打开了市场,第一批养殖的大雁也全部销出。当年,这1000只大雁就为村里增收4 万多元。前面提到的马其明靠养殖大雁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7年,中湾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532元,实现了整体脱贫。但马文并不觉得轻松,他说脱贫还只是开始,要让乡亲们真正富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黄芪、大雁的成功,让马文更坚定了走特色种养殖业路子的决心,今年的大雁养殖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黄芪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成立大雁养殖合作社巳提上了日程……

  “眼下我们正着手推广和包装中湾村的大雁品牌,并结合村里种植的黄芪,尝试做出成熟的组合产品。”马文对特色产业踌躇满志,过几天他还要去山东省考察引进经济价值更高的乌骨羊和树草莓,这又会为村里开辟致富的新路子。

  听说了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给他打来了电话,表达了想回到家发展特色产业的愿望。这让马文十分开心,他说: “欢迎大家回来啊,毕竟哪里都不如自己的家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