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祥的农耕“博物馆”
2015年年末的一天,记者慕名前往德令哈市尕南庄的多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人是个地道的农民叫马福祥,用自己毕生收藏的农耕文物建立起这座私人博物馆,这是德令哈市首家私人博物馆,也是最早实行免费参观的博物馆。
初见马福祥,憨厚的脸庞现出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朴实。跟随他来到博物馆,抢眼的木质大门古色古香,几座巨石整齐地摆放在小路两旁显得相当大气;门前露天摆放的几十副木质车轮有大有小,车椽有粗有细;十余副石磨盘各具特色,大小、薄厚不一,营造出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
院内更是别有洞天,玻璃封闭阳台内暖意融融,虽然已是寒冬,室内的几盆绿色植物,把博物馆装点得春意盎然。走进馆内,摆放的全是各历史时期的农耕文化展品,犁、耙、耱、收割、打场各种用具样样俱全,还有斗、升、杆秤、撒子、献子、脚踏罗、风车等大大小小的藏品有上万件,所有藏品几乎涉及农家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走进马福祥的农耕博物馆里,忍不住感慨他收藏种类的丰富,惊叹收藏数量之多,文物价值极高的老物件更是比比皆是,而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小文物,大多都是马福祥从各地农村淘来的,它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文化的多元化。
问起马福祥为何会对这些老物件感兴趣,他介绍说,虽然自己小学程度,文化不高,但对农村司空见惯的老物件一直兴趣不减,每次见到这些东西他总能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特别是见到不少东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的时候,总有些恋恋不舍。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了上海,参观了各种博物馆后感受颇深。他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加速改变,那些人们曾经离不开的老物件,会渐行渐远慢慢变得模糊陌生,再过10年、20年恐怕就很难见到了,办一个农耕博物馆就可以把这些老物件永远保留下来。于是,创办“私人博物馆”的种子开始在他心底生根发芽。作为“庄稼人”出身的马福祥,不懂古玩,不懂字画,只懂得农村的那些老物件,因为老物件里包含了他和农民们特有的文化记忆。
“这里展出的木器、铜器、家具、农具、马具等各种老物件都是人们曾经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在丢弃前或丢弃后,有幸被收藏,在这个博物馆找到了归宿。石盘、石碾、木轮马车、木龛、风箱……它们带着岁月的痕迹聚在一起,散发飘逸着深厚浓郁的农耕文化风味,还具有一种新鲜感。”一位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感慨道。
如今,马福祥的多民族农耕文化私人博物馆,每天都招徕慕名参观的客人,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藏品令人回忆、让人思索、使人感慨。
“办私人博物馆,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正在逐渐消失的农耕文化,作为一个普通的德令哈人,希望能为推动德令哈市文化繁荣发展付出一点自己的力量。
马福祥收藏老物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学习了“文物鉴定”专业,如今他的儿子也跟着父亲收藏各种文物,他成为了父亲收藏道路上的重要伙伴。
“建立农耕博物馆远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要以博物馆为依托发展文化产业,通过还原农耕生活场景,打造独具德令哈特色的文化街,以此为主体,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马福祥谈到博物馆未来发展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