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之歌——靳占福与富仁合作社的故事

28.10.2022  09:02

  占福站在农田里,对马铃薯的品种名称、产量一一道来。锦梅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党委副书记代朝录向我们介绍马铃薯种植大户靳占福的时候,我对“种植大户”的概念还是一片茫然。来接我们的种植大户靳占福站在高照的艳阳和明丽的蓝天白云下,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黝黑的皮肤,精瘦的身板,脸上刻满了风霜。他说自己的后备厢放了一些铁锨锄头之类的农具,让我们把行李放到座位上。

  原来他开着一辆白色城市越野车来了。我暗想,现在的农民这么洋气么?都用越野车来拉农具了。

    一

  农家院凉棚下,趁饭菜还未上桌,靳占福打开话匣子,说起了他与合作社是怎样一路走来的。

  2012年2月15日,富仁农产品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多隆村成立了,由靳占福牵头,带领农户种植马铃薯、油菜和一些优质蔬菜。合作社的美好愿景是:统一购置种子、化肥、农药,以减少成本和技术投资,统一收购后由靳占福联系客户,以解决社员农户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总之要保障种植户的利益,为东峡乡、桦林乡以及朔北藏族乡的种植业打开新局面。

  但说实话,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多少底气。

  “刚开始社里就只有自家几个兄弟和弟媳,忙起来顾不上吃一顿像样儿的饭。馍馍就开水,几天连夜没黑地转是常有的事,实话难怅啊。”

  “当初最难的是啥?”

  “土地流转。”他几乎不假思索地说。

  规模种植对土地的位置、土壤的质量、连片耕作的要求很高。零散的田块,虽然土地质量高,但连不成片,耕作和管理难度大,只能忍痛割爱。

  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靳占福供图

  他说:“多隆村是高位浅山地区,多少年来都是靠天吃饭,搞合作社难度大着咧。”合作社成立之初,靳占福不是泡在田间地头,研究土地墒情,组织人力耕耘,防治病虫害,就是跑项目,完善耕作机械,请教农业技术。土地、种子、化肥、农药、人力、技术、政策咨询等等,事无巨细,起早贪黑都得自己操心。用他的话说,汗水都快摔成八瓣了。

  经过几年的艰辛创业,合作社逐渐走上了正轨。可是2017年,东峡一带出现了“晚疫”病,植物叶子好像被霜打了一样,焦黑枯黄,萎靡不振。人们还没回过神来,“晚疫”已经波及到农田,回天乏术,合作社的马铃薯再也没有缓过劲来。

  那年合作社收购的马铃薯数量大,而价格却一路下跌,使本来已经大面积减产的合作社雪上加霜,最终赔了33万元。

  一时间,忧心、焦虑、埋怨,合作社成员之间矛盾迭起,谁来承担灾害带来的损失成了个问题。最后,靳占福决定自己来承担损失,只是未来三年成员也不分红利,以此来弥补亏损。他叹了口气说,总算死扛了过来。

  经过这次晚疫病的打击,靳占福更加认识到了现代农业知识对于合作社的重要性。此后,他积极参加县乡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仅2019年就参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械化种植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等培训。他说,这些知识能让农民最大程度地摆脱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为合作社的社员们提供了致富的保障。

  几十公顷马铃薯种植,从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从种子供给、农药发放、农具更新到产品市场销路引导,靳占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的脑袋里就像装了一本账,需要时鲜活的数字就会蹦出来。

  2021年,合作社流转土地73.3公顷,靳占福带动小规模种植户46户,带动农户1800户左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53公顷,其中马铃薯种植37.8公顷。刨去人工48万,化肥、农药、油钱等28万左右,年纯收入达到87万。

  我来了兴致。种植户数、农户数、人工费。也就是说,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的这些农户,仅在自家门前劳务付出,就有不错的收入啊。

  靳占福补充:“加上其他蔬菜种植户的人工需求,村里的女人在不耽误家里事情的前提下,平均每月有将近两三千元的收入。农忙时人手还不好找呢。”

  寒暄至此,我发现他不仅能说会道、热情洋溢、干练精明,待人接物也不卑不亢。我猜测,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这些特质,与他多年来做生意的经历和当种植大户的见识不无关系。

    二

  听着他的讲述,我们想去田间地头看看,但夕阳西斜,只好跟随靳占福来到我们的留宿处。

  留宿处就是他的合作社基地,一幢住宿兼办公的二层小楼。一楼是主人的起居室和马铃薯储藏室;二楼是办公室、财务室、社员或来商的宿舍,一应俱全。

  楼下墙根,一行火红硕大的百合花迎面怒放,犹如夏日里的骄阳,宣告着主人蒸蒸日上的生活和产业。

  对面是放满了农具的几百平方米的宽敞大棚。从进门的大棚左侧开始,更新换代的农业机械依次排开,井然有序,俨然一个小型农机展厅,无声诉说着合作社的发展变迁。

  靳占福如数家珍:犁地拖拉机、撒化肥机、播种机、犁铧、马铃薯点播机、收获机、马铃薯传送机……从耕种到收获的机械,应有尽有,其品类之繁多,性能之齐全,让我这个外行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就农具棚里的机械,也该叫他百万富翁了。他朗朗一笑,调侃道:“加上三个收购网点和办公厂房,合作社的固定资产达到了273.8万元。钱没挣下多少,尽挣了这些铁疙瘩。”说得我们一起哈哈大笑。

  他不知道,眼前的这些“铁疙瘩”,已经瓦解了我对马铃薯种植的固有认知,并且要重新理解“种植大户”的概念了。

  合作社收获马铃薯的壮观景象。靳占福供图

  “也不是一下就置办全的”,靳占福继续说:“像那两台价值38万元的种马铃薯的拖拉机,是我被评为种植大户后,政府给的奖励。不仅这些,还有种子的配给、化肥农药的保障供给,都离不开县乡政府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大力支持,这些部门为我们的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帮助。”言谈之中,流露出一个种植大户深切的感恩之情。

    三

  次日清晨5时,一阵狗叫,我迷迷糊糊出去,一楼起居室屋里的灯已经亮了。老靳的妻子已经在厨房忙活。这么早?她笑着说,平日这会儿已经准备出工了。

  吃早饭时,他的父亲靳老汉也来了。靳老汉说:“土地是我们农民的根,我们不能丢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靳老汉一边夸赞儿子媳妇的孝顺,一边怜惜着他们的艰辛,和许多的农村青年一样,靳占福少年时期,由于家里弟兄较多,劳力少,家庭贫寒,作为兄长的他读到初中后不得不辍学,帮父母亲种起了责任田。农闲时,做点小买卖补贴家里的开销。

  1992年,在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好多农民看到前一年马铃薯、油菜价格上涨,就盲目扩大这些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导致农产品出现卖难、价格下跌的问题。靳占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走上了坎坷而艰辛的农产品营销之路。

  起初,他只是给二道贩子们跑腿,挣点辛苦钱和跑路费,渐渐地也找到了一些门道,于是从亲戚那里借了1000元本钱,另起了炉灶,试着把东峡的马铃薯贩运到西宁等地赚一点差价。

  由于他经营灵活,人又勤恳、吃苦,两年下来,挣到了将近2万元钱。1994年,他扩大营销范围,收购贩运油菜籽、并扩大了马铃薯的贩运规模,一年下来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从1996年开始,看到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他就专门从事马铃薯的收购和贩运,以自己几年来树立的信誉度,向省内外客商推销当地农民的马铃薯。

  多年的倒腾贩卖中,他逐步建立了自己固定的客户,为后来合作社的统一销售,奠定了基础。合作社成立之后,仅本地销往甘肃、宁夏、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内蒙古的马铃薯就达4万多吨,此外还有蔬菜2000多吨,小麦、油菜1000多吨。基本解决了社员农户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合作社还与批发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对生产的农产品进行筛选分级后以订单形式销售。

  我很好奇,买卖双方的信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靠什么维持这种信任呢?

  “说来话长哎。”老靳猛抽了几口烟说,20世纪90年代,他第一次去新疆批发贩卖马铃薯,不仅售价低,还需要坐等人家零售卖出后才能要回货款。随着信息的迅速畅通发达,贩卖环境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意做到广西、内蒙古、云南等地。他说,我们这边一装车发货,商户那边就打货款。现在大环境好了,买卖双方几年没见过面的也很平常。说着向我展示了几张外地商户的身份证。

  看来,改善的不仅仅是经商环境,还有生意人的思想观念。20多年的创业经历,让靳占福从一个农产品小商贩,成为名副其实的马铃薯经纪人。

    四

  在靳占福众多的讲述中,最触动我的有那么两处。

  ——一个是他对商机的敏锐捕捉和把握。

  早饭后,向半山坡的地里走去,我们裹了两腿的泥水。阳光普照,田野里白色的、紫色的马铃薯花楚楚动人。靳占福信步走进马铃薯秧苗覆盖的田畦,手指一垄又一垄马铃薯,说今年种植品种已达六种之多,什么华颂7号啦,陇7啦、陇10了,丽薯6号、青薯9号、“大西洋”……并一一介绍它们的味道、产量和成数,完全一副成竹在胸的大将气度。

  从马铃薯地往回走的路上,路边的渠水引出了共同采访的朱嘉华老师对于过去在门源吃水难的回忆。靳师傅“嗨嗨”一笑,说出了他在门源的一段经历。他说,当初到门源贩马铃薯,看到当地人吃水困难,多数人家靠肩挑,条件好一些的人家,用木制水桶装水,靠毛驴驮。他看了后顿时有了主意。回到大通,就收集废旧的汽油桶,然后改装成有水龙头的水车,再卖往门源。水车不但节省了取水的时间,还解放了劳力,好多人争相购买,靠着水车生意靳占福美美赚了几年钱。说到这里,老靳的语气中掩饰不住自豪和得意。

  ——还有就是他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发现商机就立即付诸行动。靳占福致富的秘诀,大概就在这里。

  他的环保意识很强。我们聊起近几年农村再不见往日漫天飞舞的地膜时,老靳又一次喜笑颜开,满口夸赞:“国家的政策实话好哎,秋收后那些废旧的地膜等,都有了专门的回收点。塑料袋一个0.15元,地膜一公斤0.30元,药瓶一个1.5元,地里能不干净吗?”他还说,村里的一对夫妻趁着秋后农闲,光收拾这些东西,一个月净挣了一万七八。然后数落那些懒散者:“政策再要阿门好咧?莫非给你喂哩吗?”我们连声称是。我这才记起,他的农具棚里,那几袋子的农药瓶子和成捆成捆回收的废旧塑料膜。

  经营这样一个已有百名社员、几十公顷农田的合作社,靳占福不得不起得比太阳还早。

  但只要稍稍琢磨他今天的成绩,不难看出,一路走来,靳占福是占尽了“早”字商机。贩卖早、流转种植早。现在,保护土地的生态意识又领先别人,这就不能不让人佩服。一个人只有热爱土地,诚恳如土地,懂得土地的价值和宝贵,他才有本领和资格成为周边农民致富的领跑者。

  我问他今后还有什么愿望,靳占福说,他打算今后发展高效种植基地130多公顷,和外地商户建立电子商务综合体,并在马铃薯深加工上做文章。

  他说:“苦我们吃了,但只是赚了点小钱,产品深加工的大钱却让外地商人赚足了,我想让大家赚到更多的钱呢。”

  他们已经娴熟掌握了打淀粉和加工粉条的技术,而且,他已经两次到甘肃专门学习薯片加工技术,他说,干起来时,可以先聘请技术人员,取得县乡政府的支持。作为马铃薯产地,做马铃薯的深加工,各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看来万事皆备,只欠东风。我们夸赞靳占福的精明能干,看他紫铜色的脸沐浴在阳光中,信心满满,我们也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