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进百姓心窝 “扶”起百姓希望
——省政协倾力帮扶结对村脱贫致富侧记
青海新闻网讯 一场大雪过后,天空像海一样蔚蓝、晶莹剔透。
扶贫攻坚如何更加精准,基层干部和群众最有发言权。3月25日,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乡政府会议室内气氛热烈,省政协机关党组成员及厅级领导干部与结对帮扶村——洪水泉村和井尔沟村的座谈会正在召开,听取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的意见建议。
“村里有多少户贫困户?分别是因为什么原因致贫的?”
“村里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靠什么?外出务工的多不多?”
……
说情况、道困难、出点子、谋计划,大家结合村实际,就加快村基础设施建设、群众贷款难等问题畅所欲言,凝智聚力。自“三带三推”和结对认亲帮扶活动开展以来,省政协领导和干部职工与基层群众热烈讨论脱贫对策的场面并不少见。
活动开展伊始,省政协主席仁青加,副主席王小青、罗朝阳就分别深入到所联系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海东市平安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调研,慰问贫困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
洪水泉村和井尔沟村属高位浅山地区,是平安区确定的2016年完成脱贫的重点贫困村,是省政协的结对扶贫村。地处浅山和脑山交会处的平安区石灰窑乡处处尔沟村,自然条件更差一点,也是省政协的结对扶贫村。2015年省政协派出机关干部作为“第一书记”,与村干部、省政协派驻的机关干部等人员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此同时,省政协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与3个村的143户贫困户结了对子、认了亲,与“亲戚”们一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大家串亲戚,查实情、讲政策,并自费为结对帮扶户购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人员选派到位,摸底调查,识别村情、户情自然是第一步。“像犁地一样把全村犁了一遍”。省政协驻村干部按照“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坚持做到“五比五看”。深入每一户农家,亲眼看,亲耳听,认真核查落实,摸清农户基本情况。严格按照“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的工作流程,分别确定了洪水泉村、井尔沟村、处处尔沟村贫困户107户、67户、21户名单。
通过一户一户入户调查,完成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确定了扶贫对象,分析了致贫的主要原因,初步拟定了帮扶计划,扶贫工作的针对性更强了。
“所谓精准扶贫,难在‘精’‘准’,找准穷病根,开对药方子,对症施策拔穷根。根据贫困户的现状、自身能力等因素,制定不同的‘药方子’,只有对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才能把扶贫真正扶到根上。”省政协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洪水泉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李玉成说。
要让党的政策准确、有效落地,首先得让群众了解、知晓政策。省政协驻村干部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制作展板、悬挂横幅等形式,及时向村民宣传中央和省委的1号文件精神,特别留意讲清楚农牧业支持保护补贴、草原奖补、扶贫开发、农村低保、社保等与农牧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让贫困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
在精准识别期间,省政协驻村干部积极协调省残联,为洪水泉村、井儿沟村的残疾群众争取了价值近4万元的助视器、助听器、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在春播季节来临之际,经省政协办公厅协调,将100袋化肥发放到了贫困群众手中。针对处处尔沟村反映的秋季覆膜资金困难问题,由省政协办公厅协调解决了2万元资金。根据贫困户生活状况,协调省民政厅解决了5吨救济粮,分两次运送到处处尔沟村,发放给贫困群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省政协驻洪水泉村工作队转变扶贫方式,从协调金融项目支持、发展旅游产业、改善村容村貌、开展产业宣传、举办就业培训、积极申报项目6个方面提出了帮扶思路。针对洪水泉村有牛羊育肥的传统,工作队为村里拟定了《标准化羊圈和羊羔帮扶》的项目申报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以现有的家庭小养殖为基础,为本村养殖户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服务,鼓励他们做大做强养殖业。
同时,还为洪水泉村积极争取电子商务扶贫工程试点,尝试建立电子网络和物流网络的宣传平台,推销村里的特色种、养殖产品。“有爱心企业答应协助我们免费制作网络宣传平台,我们正在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李玉成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