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情系高原医学 奉献赤子之心 ——记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格日力

22.12.2022  08:36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他创造了很多首次:首次发现并揭示了人体对高原低氧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绘制了世界首部高原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首次证实了藏羚羊低氧适应具有遗传基础,参与制定了首部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青海标准”……

  12月21日,在202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格日力教授荣获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这一奖项给格日力的医学人生又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心不改

  家国情怀恪守始终

  “格日力”是蒙古语,意为光辉、光芒,他的全名“阿乐腾格日力”,代表金色的光芒。

  1952年,格日力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的一个偏远山沟。从放羊娃到医学博士,从青藏高原到日本、美国,格日力的求学之路曲折艰辛。

  在完成学业后,格日力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青海,2001年回国后在青海大学任教。先后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际高原医学研究特殊贡献奖、优秀海外高层次来青人才奖、加拿大国际低氧医学会“优秀论文奖”、教育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格日力为群众义诊。资料图

  在四十余年高原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尤其是归国20年来,利用青海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突出“高原、民族、地域”等特色,格日力在藏族高原适应遗传学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省委省政府及科技厅等各个部门的支持与关爱下,格日力带领其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创新不止

  破解高原医学未解之谜

  藏族人为什么能适应高原气候?高原动物是否存在与低氧代谢相关的基因?是什么让蒙古族人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省科技厅提升青海省高原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原医学成果转化,为格日力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格日力潜心研究破解关于高原人类和动物的基因密码。

  2010年,格日力团队首次发现藏族人群适应低氧环境的关键基因。其中,研究发现藏族人PHD2-D4E基因突变者有很强的血红蛋白氧亲和力,提示这种遗传基因提高了藏族人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了慢性高原病发生的可能性。PPARα基因多态性与藏族人的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相关,提示尽管藏族人摄入大量高脂肪饮食,但其血脂水平并不高,罹患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低,这些可能与以上基因的调控有关。

  格日力团队研究发现,高原土著动物和世居人群的基因趋同进化,经过对已知的247个高原适应性相关的基因进行了筛选,发现了7个基因在藏羚羊、高原鼠兔和藏族人群中有趋同进化现象。格日力团队对基因水平的研究还发现,藏羚羊低氧适应具有“遗传基础”,表现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脑红蛋白等携氧蛋白在漫长的低氧适应过程中发生了适应性改变。该研究填补了藏羚羊系统研究资料不足的现状,对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对高原人群健康、劳动力保护和高原病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格日力还揭示高原蒙古族人适应低氧环境的特殊基因,绘制了世界首部高原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青海蒙古族人的历史及其高原适应的遗传机制,并获得重大发现。

  2004年,在青海召开的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格日力参与制定了“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成为首部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并被国际高原医学会命名为“青海标准”。

  “青海标准”作为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的“代表作”,为世界高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高原医学走向世界赢得了“通行证”。青海标准在国际上正式颁布15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慢性高原病诊断和治疗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教书育人

  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

  做研究和培养人才同等重要。“青海缺什么?就缺高层次人才。由于高原缺氧,很难引进人才。那怎么办?实践证明,自己培养的土博士也会做出顶天立地的成绩。”格日力说。

  作为高原医学的学科带头人,格日力教授从教20年来,亲自培养博士研究生53人,硕士研究生26人,为我省高原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高层次人才基础。如,蒙古族医学博士乌仁塔娜,在青海大学获高原医学硕士、博士之后,赴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在完成研究工作后放弃在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到高原中心从事具有高原特色的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她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际低氧学术会议的最佳青年奖。被誉为“马兰花”的回族女医学博士马兰,在青海大学获得高原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后,回到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目前任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细胞实验室主任。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格日力积极投身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平台建设,经过省科技厅的支持和20年的努力建设,他把一个面积不到60平方米的实验室打造成占地6300平方米的高端实验室,于2014年10月获批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高原医学的发展及国际间科技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目前,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77.5%是博士,其中留美博士后3人。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平台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博士们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铸造出具有高原特色的创新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