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天路送暖人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在青藏铁路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仅限在一节流动的“发电站”内,他们终日和冰冷的机器、高分贝的噪音为伴,保障着绿色巨龙的安全运行,他们就是西宁车辆段格尔木运用车间发电车乘务班组。这个班组共有职工61名,平均年龄37岁,常年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奔波。
2010年,随着电气化区段的开通,青藏发电车整体西迁,在格尔木进行集中管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家在西宁的发电车乘务员们要提前一天乘坐7个小时的火车,到远在8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交接班。
“发电车是整列车的心脏,车上吃饭、喝水、照明、吸氧都靠他,所以安全责任重大。”格尔木运用车间发电车乘务班组队长史宏伟介绍说。
因为格拉段未开通电气化区段,所有的进藏客车必须在格尔木加挂发电车,为全车供电。在值乘的六天内,他们要连续在格尔木、拉萨、日喀则之间往返3个来回,加上回家的两天,实际上他们要在格拉段工作8天,运行大约8000公里。
工作中,这节车厢就是他们流动的家,吃喝拉撒全在这里。车上除了近5平方米的休息区域,剩余都是工作区域。在不足3平方米的工作间里,并排有4组控制屏,上面有大大小小的仪表和线排,发电车乘务员在值班时间内,目不转睛盯着仪表和表盘,查看电压、电流、水温、油温等工作参数。
打开机房大门,一股夹杂着柴油机气味的热浪扑面而来。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机房中,并排矗立着两台柴油发电机组,发出巨大的噪音。
发电车乘务员刘明焱说:“暑运是青藏线旅游的高峰期,用电量大,一般要启动2台柴油机供电,发出的噪音不言而喻,日常在机房只能靠手比划交流。”
在机房待了不到两分钟,巨大的噪音让人喘不过气来,发电机产生的巨大热量让人苦不堪言。乘务员赵建昌说:“早晚还好,暑运期间中午机房温度可达60摄氏度左右,待一两分钟就跟洗了桑拿似的。”
穿过狭小机房,我们猫腰来到了冷却间。好不容易使出浑身的力打开了冷却间的门,瞬间一股劲风向我们涌来。不足5平方米的冷却间内铺满了黄沙,两台冷却塔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这个冷却塔主要通过外界空气对冷却水降温,因为格拉段风沙天气,吸进来的都是黄沙,我们要不定时清扫冷却间。”发电车乘务员刘明焱介绍说。
从机房出来,满口都是黄沙还有硌牙的小石子。在如此环境中,发电车乘务员要每两小时巡视机房、冷却间,查看油路、水路、机组、风机等工作状况。
车队队长史宏伟说,发电车乘务员不光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还得有一双“顺风耳”,通过听机组工作声音、查看油压等,仔细查找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在短时间内拿出应急措施,确保车辆的安全运行。
格拉段地理环境特殊,白天需要制冷,夜晚需要供热,给发电车乘务员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乘务员的业务技术,车队会不定期举办应急演练,不断增强乘务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虽然工作在这样一个高噪音、高辐射、全封闭的环境中,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发电车乘务员的初心和使命,奉献在高原天路,为旅客送去光明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