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两高”开辟了对青海省情认识的新境界

19.03.2019  10:21

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提出的发展战略,结合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青海各方面工作的“一优两高”重大战略。作为治青理政理论创新的新形态,“一优两高”战略深化了省委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认识、对青海发展优势和劣势的认识、对青海精神的认识,开辟了认识青海省情的新境界。

一、深化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推动发展就要在诸多矛盾当中抓住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历届省委立足青海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律,透过现象抓住关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突出问题:如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如何促进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夯实青海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怎样加快农牧区特别是牧区基础教育发展?等等。除了这些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和困难问题之外,立足当下,面对未来,新时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如何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有效培育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如何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及“五四战略”?如何在青海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青海的落实?等等。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在整体谋划的基础上,将这些问题概括为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为谁发展三个问题。其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集中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居于统领全局的位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充分说明省委对青海省情和发展要求的准确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回答怎么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就是青海省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发展的高质量表现为融入国家战略要高质量、产业布局要高质量、区域协调要高质量、城乡建设要高质量、人的思想观念要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要高质量。“创造高品质生活”主要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除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自己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表达,也是对青海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

二、深化对青海发展优势和劣势的认识

对青海发展实际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理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二是清楚掌握制约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劣势。就优势而言,主要表现为青海省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中央政策的倾斜和对口支援省市的支持;拥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等等。就劣势而言,主要表现为农牧业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牧民增收缓慢;工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服务业占比较低,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质量整体不高。这是历届省委对青海省情的基本认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青海省情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基于历届省委对青海省情的理解,与时俱进深化认识,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大的机遇是政策、最大的底蕴是资源、最佳的路径是开放、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在明确青海发展优势的同时,全会指出地处高原是青海的区位短板、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发展不足是青海的现实之困、转型缓慢是青海的发展瓶颈、社会治理是青海的压力所在、人才短板是青海的最大制约。在“一优两高”重大战略中,对青海省情的认识不再拘泥于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静态分析,而是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政策环境、精神风貌、动力、途径、内容、目的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将改革开放、政策环境、生态资源、精神风貌作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有助于增强青海各族群众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美丽新青海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将地理环境、区域差异、发展不足、转型缓慢、社会治理压力和人才短板作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就为青海各族群众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一优两高”战略是在对青海省情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突显了青海的优势,又致力于弥补短板。其中,“一优”突出了青海的生态优势,“两高”要求实现协调发展、快速发展、高水平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没有对青海省情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就不会有“一优两高”战略的提出。

三、深化对青海精神的认识

青海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只有东部少部分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人口稀少、受教育程度低、经济基础差是青海的基本省情。尽管如此,一代代青海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靠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追求更比海拔高的伟大情怀,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培育形成了包括“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在内的青海精神。

具体来说,“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指的是青海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是基于青海恶劣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崇高精神。在东部地区,干成一件事情如果需要花费一分力量的话,在青海可能需要花费十分的力量。“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就是一种苦干实干的精神,是一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我们党对科学家们在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研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的凝练和概括,它包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等六个方面的内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抗震救灾当中,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秉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用鲜血和汗水在人类迄今为止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救援难度最大的抗震救援中创造了玉树速度、玉树奇迹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精神。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原有青海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凝聚青海各族人民思想共识和磅礴力量的新青海精神。新青海精神具有四层涵义:一是站在昆仑之巅、守望全国和世界的登高望远精神;二是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融入全国和世界发展格局的自信开放精神;三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四是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励新担当新作为的不懈奋斗精神。这四个层面的涵义可以浓缩和概括为“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十六个字。新青海精神虽然没有包含在“一优两高”战略当中,但“一优两高”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对新青海精神的弘扬。(作者: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崔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