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果洛草原话脱贫
甘德县岗龙村里话脱贫。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4%,一年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是青海省经济发展最落后,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还没进入果洛,便从各种渠道得知果洛的“艰苦”。
但是,这片土地以“世界最长的史诗、中国最美的湿地、雪域最靓的净土”蜚声藏区。“脱贫攻坚”的战役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是个什么样子?
研读果洛脱贫攻坚之路上的足迹,不难发现,只要有贫困群众的地方就有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身影;只要有困难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员干部结亲帮扶的生动故事;只要有困难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和政府的倾力帮扶、倾情相助。如今,一群不甘落后的果洛人,正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勇立潮头。
达日县窝赛乡依隆村“第一书记”万玛加在村里的饲草基地里比划着草的长势。
强基础,支柱产业提档升级
果洛海拔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处于经济发展末端,畜牧业可以说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追求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果洛,一直都在苦苦寻找如何破解人、草、畜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
而如今,果洛人面前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之路越来越宽,实现了生态、生活、生产的共赢,也让果洛州不少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途径。
在玛沁县下大武乡年扎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白藏羊产业化养殖基地,今年30岁的贫困户热保,是合作社的放牧员。每天早上,热保7时起床,给羊喂完饲料后,将羊赶到牧场饮水、吃草,下午三时到五时再赶回点上补饲。
热保家里三口人,没入社前家里没有牲畜,只有100公顷草山。“当时号召入社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看到村里的党员和干部们都入社了,我就想入社肯定是没有错的,反正草山也是闲着。”热保说。
热保现在放牧着250只母羊和250只羔羊,妻子也在合作社养羊。放牧工资收入一年39000元,加上奖励和分红,还有草山入股,一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而在没加入合作社以前,他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元,主要靠打工。
年扎村是贫困村,2013年合作社刚谋划组建的时候,村里的很多牧民都不愿意加入。但是由乡党委带领村党支部,村党支部牵头引领合作社发展,以党员带动群众致富,以合作社发展促进牧民增收,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党员率先整合牲畜、率先加入合作社、签订入社协议,给牧民群众吃“定心丸”。基地共有4200余只羊,考虑到草畜平衡和承载力,合作社又将放牧区分散成了17个点。
贫困户热保靠着生态畜牧业吃上了“合作饭”,而这也只是果洛州发展畜牧业这个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个缩影。贫困户在合作社里或劳动入股,或靠着扶贫互助资金入股,或靠草山牛羊入股……
如今,借全力打造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东风,果洛州175个纯牧业村全部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州18个生态农牧业合作组织还被认定为实施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单元合作社,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甘德县岗龙乡岗龙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草地牛羊百分之百入社……
此外,以生态畜牧业为基础,打造的“昆仑牧歌”、“雪域珍宝”、“玛尔洛”等特色肉乳品牌还进入了上海等一线高端消费市场,贫困户分红也是“盆满钵满”。
拼创新,特色产业持续推进
支柱产业“畜牧业”提档升级,为一部分贫困户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成为了果洛州脱贫的“金字招牌”。果洛州又把脱贫致富的眼光向更高更远望去。
在玛沁县拉加镇,当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服装加工合作社、大棚种植合作社等扶贫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值得一提的还是当属“卡洛曼珑藏药浴”这个创新扶贫理念的特色扶贫项目。
什么是“卡洛曼珑藏药浴”?拉加镇副镇长林霞介绍,这项充分尊重民意、深入调查分析后的优势特色项目,是以到户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形式,采取“公司管理+医院实施”的发展模式,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来源,实现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双赢的成功案例……
听着林霞介绍,我们走进了拉加镇中心卫生院。卫生院院长田柱有正在药浴科室里为6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拉托做“卡洛曼珑藏药浴”。田柱有介绍,这个特别设立的药浴科室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24名患者同时就医。藏药浴治疗范围包括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很多种疾病。
听拉托讲,自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藏药浴”治疗已经有两个年头了,医院对贫困户也是有免挂号费、减诊察费、减检查费、减检验费、减麻醉费、减手术费、减住院床位费的“一免六减”优惠政策,治疗效果显著。
洗洗药浴就能治病。林霞介绍,这项已经拿了专利的特色扶贫项目,是集纳了拉加镇曲哇加萨村、拉德村、洋玉村的扶贫产业资金共204.8万元建设完成的,已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320人共计分红20.48万元。目前该藏药浴已在全镇及全县范围内初具影响,周边各乡镇慕名前来就诊群众不断增加。效益越好,贫困户分红就越多。
像拉加镇“卡洛曼珑藏药浴”这样的到户扶贫产业特色项目,在果洛州只是一个缩影,果洛州各地因地制宜针对贫困“症状”开良方对症下药,在谋长远上下功夫、出实招,创造性地破解脱贫攻坚工作难题,像这样的特色扶贫项目,全州已有52个,每年年底都有8%到10%的比例分红给贫困户,已经让2135户贫困户7637人收益。
三维发力,物质精神脱贫“齐步走”
从“土地刨食”向“产业吃饭”转变,缺氧不缺精神的果洛人开始思考如何能长久保持脱贫致富的脚步。穿过群山,来到岗龙村,掩映在岗龙草原的众多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生机。有了藏服加工厂、牦牛鲜奶加工厂、蔬菜大棚等很多产业,今后再也不会靠天吃饭了……岗龙村一大队村民阔杰说。
以前,如果当年雨水充足,草场丰茂,老百姓的日子能过得舒心一点,万一雨水不足,群众只能过“苦日子”。过度放牧草畜不平衡,群众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上恶劣地理环境因素,贫困降临到了岗龙村。
痛定思痛。2009年8月,岗龙村党支部召开了一次村民动员大会。大会讨论将省里给的15万元扶贫款作为启动资金,组建岗龙村扶贫互助社。吸引有能力的牧户加入互助社,实行代牧制,收益年底分红,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想法虽好,但过惯了游牧生活的牧民群众并不买账,当年只有22户牧民怀着忐忑的心情加入了互助社。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真没想到那么难。没有资金,群众不愿意入伙,可有了启动资金,让群众入社又变成了棘手事,真的一步一难题。”村党支部书记赞忠说。
驱散“负能量”,鼓足“我要脱贫”精气神儿,把“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赞忠开始用实际行动告诉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是有希望的。这股子“精气神”大大提振了全村人的士气。
随着互助社发展逐步走向正规,经验日益增多,岗龙村党支部又于2011年在扶贫互助社的基础上组建了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谋划新的发展。
首先,推动合作社股份制改造,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推动全村畜牧业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化转型。紧接着,岗龙村酸奶加工厂、土特产商店、粮油门市部,石刻加工、藏族服饰加工等陆续开业,吸纳劳动力近200余人,占到了全村总劳动力的一半。2018年,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村共分红237万元,户均分红9997元,人均2314元。
“我要脱贫”的志气有了提升,岗龙村牧民群众也动起了“脑筋”。作为村里的党员脱贫示范户,阔杰在充分掌握各项党的惠民政策后,凭借着聪明才智还学习了汽修技能,在各方的帮扶下,阔杰先后开起了洗车行、汽修厂和小卖铺,同时还带领村里的其他贫困户学手艺,忙脱贫。“门口工作真是好,全家上下全脱贫。”也成了阔杰的顺口溜。
“在这个地方种蔬菜很不容易,当时村党支部提出要建设两栋蔬菜大棚,很多人都不看好,更别说能赚钱了。现在啊,种菜的效益年年在增长,大家才知道当时的想法多可笑。这几年,我们几个还都成了种菜能手。”蔬菜大棚的种植能手尕桑说。
如今在岗龙村,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牧民群众带着问题疑惑与扶贫干部当面交流,言辞时而激烈,时而温和,但最终牧民群众和干部都满意而归。岗龙村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引下,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帮助下,更在扶贫工作队干部的陪伴下,三维发力,物质精神脱贫“齐步走”,群众的美好生活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