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沙尔高跷:社火人的600年坚守

18.02.2016  09:32

  青海新闻网讯 一个人站在3.6米高的高跷上,仿若如履平地。是怎么做到的?

  在如今鲁沙尔社火队中高跷技艺最高超的霍生军看来,这和功夫十分相似。功夫到了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而高跷到了最高境界便是有跷如同无跷。

  而在文化部门看来,这是一种“坚守”,是六百多年的坚守让高跷成为鲁沙尔社火的精彩之笔。

  自1982年以来,鲁沙尔高跷几乎每年被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评为塔尔寺灯节演出优秀文艺节目。2008年11月,鲁沙尔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3年,鲁沙尔高跷被列入青海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月19日正月十二,又是一年一度的鲁沙尔高跷在街头出现的时刻。17日,记者在火神庙看到了鲁沙尔社火队正在紧张排练。社火队负责人尤海介绍,高跷是以其跷身高、演员多、表演生动、变化丰富、节奏鲜明、韵律高昂而出名。

  每年正月十二、十四、十五、十六,他们都会在鲁沙尔镇街头、周边村庄演出。演出角色众多,比较固定的是老牛角和王妈,后面有《西游》《水浒》《三国》《杨家将》中的人物和戏曲人物。鲁沙尔高跷由于跷身较高,且演出路线复杂,一般都由年轻小伙表演。

  今年,鲁沙尔表演高跷的群众有80人左右。尤海的儿子、正在大连上大学的尤贵山春节期间整日与高跷为伴。“加入进来就要坚持三年,不能也不会退出,必须坚守。”尤贵山传承了尤海的高跷技艺。

  作为大学生,他觉得高跷这项技艺对表演的理解因人而异。对高跷表演的坚持,是他和其他鲁沙尔群众共同的坚持,他喜欢,也为他的家乡有这项技艺而自豪。

  鲁沙尔高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明代洪武年间就从中原地区传到湟中鲁沙尔地区,鲁沙尔成为青海地区最早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据悉,如今的高跷最高的已经达到3.6米,堪称全国之最。而且演员众多,目前在鲁沙尔能表演高跷者达数百名,成为当地高跷表演人数最多的团体。

  鲁沙尔高跷经久不衰,演员人数不断增加,一代代不断流传,而且花样翻新,演技不断提高。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霍生军是这一带公认的高跷技艺最高超者,能表演两条腿同时向后跳的绝技。然而28岁的他被认可并不仅仅是靠运气,他从18岁开始表演,这期间,左臂因摔倒骨折过两次,右臂也有一次骨折,但他并没有放弃,这才有了今日人们对他的认可。高跷越高,表演起来就越难,如今,他已经能在3.6米的高跷上表演。

  鲁沙尔高跷队每年在德高望众的老人们指导下,从腊月开始就在选好的场地上演练。高跷除了装束和踩跷外,主要是两排队伍的穿插、扭姿和演唱。鲁沙尔高跷的穿插非常灵活,变化十分丰富。

  今年,大家的排练已经初步完成。到了正月十二那一天,表演者们早上5点就会起床,沐浴更衣,化妆后,来到社火的出发地,向火神祈福。这也是一年一度的传统。当天,为了表演高跷,大家会尽量不喝水,少吃东西,高跷表演大多要坚持一天,走遍湟中县城的所有街巷,颇为不易。

  鲁沙尔高跷的跷子一般是用材质较轻的优质松木做成,跷身绝大多数在2.5米上下,高的在3.5米以上,矮的只有0.5米。在跷子的底端装有特制的跷钉,以防冰雪路面侧滑。跷子高0.5米的地方装有平出的踏板,用于脚踩。演员在演出前先要用较长的跷带将自己的小腿和跷子结实地绑在一起。

  霍生军告诉记者,刚刚绑上时腿会特别疼,但是走着走着就不疼了。为了使鲁沙尔高跷能够继续发扬光大,鲁沙尔社火队的组织者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老艺人们的奉献热情,每年从腊月开始,鼓励和动员新的年轻人加入高跷队伍,苦练跷上技艺,演唱社火曲调,努力使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完整地传承下来。

  在火神庙,记者看到,许多七八岁的小孩在家长的带领下,也在此练习高跷,尽管他们中许多人还不能参与表演,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高跷表演的队伍中,也会看到他们的身影,这项技艺也将薪火相传,被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