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渔歌唱响黄河源
碧水东流,丹山倒映,一个个冷水鱼养殖网箱漂浮在清澈的黄河上。随着渔夫向水面洒施饵料,无数只鱼儿从水底涌上来抢食,平静的水面顿时欢腾起来,闪烁着粼粼波光。初冬季节,尖扎县黄河岸边上的这样一幕令人难忘。
至2014年底,尖扎县发展水产养殖场达10家,养殖三文鱼、虹鳟鱼、大闸蟹等12种水产品,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500吨,不仅销往北京、上海、武汉、大连、深圳、广州等大城市,还出口到俄罗斯市场,产值达3000万元。尖扎县已成为我省第二大淡水鱼养殖基地。
尖扎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最北面的一个县,畜牧业、种植业是该县的传统主导产业。但是,近年来,又有一个新兴的产业在这片沃土上渐渐崛起,一曲前无古人的高原渔歌,如今在这黄河源头唱响。
黄河在尖扎县境内有96公里的河段,流向纵贯南北,有丰富的水电资源,随着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扬等“一大两中三小”6座水电站相继建成,境内形成了“坝连坝、湖连湖”的格局,一下子拥有了60平方公里的库区水域面积,且水体冷凉、洁净,终年不结冰,非常适合冷水鱼类的生存繁殖。
面对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尖扎县的决策层决心唱响“高原渔歌”。2006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在保护好母亲河生态环境的同时,以“水产养殖”为突破口,高标准、高起点发展高原特色渔业,渐渐将其培育成为全县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农牧民增收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然而,对祖祖辈辈只会放牧、耕作的尖扎农牧民来说,从事渔业生产既不懂技术、又缺乏资金,更没有销售渠道。
怎么办?尖扎县创新思路,敞开大门,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吸引青海粤海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海联合水产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凯特威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等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知名高原冷水鱼养殖加工企业先后落户这里。目前,在这里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在青海凯特威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场我们看到,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对一批即将发往上海的白鲑鱼进行冰鲜处理。负责人朱仁强说,公司不仅进行冷水鱼的规模化养殖,而且十分注重产品的后期加工,对冷水鱼进行屠宰、冰鲜、冷冻、熏蒸、烤制等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前几天,该公司刚从国外进口了一套冷水鱼熏蒸加工设备,并专门请丹麦专家开展了相关技术培训。
这些有实力的水产龙头企业落户尖扎后,不仅带来了生产资金、生产技术,而且打开了对外的销售市场,并对当地冷水鱼养殖合作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在坎布拉镇黄河魂大闸蟹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里,理事长韩阳抓起一只肥美的大闸蟹展示给大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合作社养殖大闸蟹已经成功,今年试养的龙虾如获成功,效益将更为可观。
黄河魂大闸蟹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现有社员45户87人,绝大多数为直岗拉卡村的村民。2014年,生产水产品20余吨,合作社人均分红4000元。不仅有分红,当地群众一年来还从养殖场领取打工劳务收入60余万元。
2013年,省委省政府在尖扎县召开全省“菜篮子”建设座谈会,黄河流域成为全省“菜篮子”建设新的战略重点区域,这为进一步做强做大高原新型水产养殖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尖扎县加大了对水产养殖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仅2014年前三季度,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就达4550万元,占全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成多。
尖扎县渔政管理站站长肖勇告诉我们,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那些通过“拉面经济”等渠道赚到第一桶金的农民纷纷回流,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些祖祖辈辈握惯了铁锨把和牧羊鞭的农牧民开始转行从事冷水鱼养殖业,成为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代渔夫。
县农牧局局长才让杰说,再好的产品也怕“养在深闺人未识”,要让高原水产品不断拓展市场,就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尖扎水产品。2013年至2014年,尖扎县的6家水产养殖场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健康养殖示范场,虹鳟鱼、高白鲑等4种冷水鱼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有3种,已注册“李家峡”“黄河魂”“联合水产”“青藏高原”“天下黄河尖扎秀”等涉渔商标5个。
有付出就有回报。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尖扎的水产养殖业已经逐步形成产业,并初具规模,形成了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大水面养殖三种养殖模式和公司、合作社、个人三种组织形式,广大农牧民投入和参与水产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唱惯了田园牧歌的尖扎人,把握天时地利,唱响了高原渔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源头的这曲渔歌越发悠扬,回音袅袅。(辛元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