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旧貌换新颜

16.09.2019  15:08

  黄河,中国之母亲河,中华民族之摇篮;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八个省(区),养育了华夏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

  我出生在青海循化黄河段的清水湾。新中国成立时,我仅是一个十二岁的顽童,听涛观河,饮黄河乳汁长大,戏水在黄河边。然而,也亲眼目睹了滔滔黄河向东流,岸上渴死人、旱死苗,黄河发洪浪尖人、畜、物漂浮,曾有十岁左右的两兄弟为打捞浪柴被浪卷去的惨景。

  循化是九曲黄河流经青海的东端,东西长90华里。由于黄河的隔绝和历史的演变,两岸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有较大的差异,民间的饮食习俗和婚嫁、丧葬事宜也随乡俗各不相同。黄南地区去西宁唯有绕道循化伊麻目渡口一条路,如果赶不上当日的小渡船,只好在循化留宿一宿。由于渡河难,循化、黄南的学子去不了西宁而跨省到河州(临夏)求学。昔日的黄河啊!对两岸人民延续了多少年的磨难。

  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经过兰州战役击退敌军后,马家军败兵逃窜时见空设障,妄图阻挡解放军西进。在循化把县城东郊的土门子木桥火烧了,又把公伯峡古什群的跨河木桥烧掉了。1949年8月循化解放,县境的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喜迎亲人的到来。在天险渡河难的紧要关头,循化60里川道的各族老百姓群策群力,自愿捐助家中的门板等木材,制作简易的小渡船让解放军顺利渡过黄河,成就了“英雄救英雄”的历史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这种军民鱼水情的英雄壮举,在民间代代传颂。循化解放了,在伊麻目渡口北岸,县政府建树了军民团结抢渡黄河的丰碑,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巨大动力。

  1957年,县委、县政府为民谋利,修成了四十五华里的引黄工程——黄丰渠,黄河两岸沉睡千年的十余处荒草滩开发成良田,成为稳产田和花果园。“干循化”的旧貌换新颜,万民齐颂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在百废待兴、经济恢复时期,县委、县政府为了改变黄河两岸相望而不及的历史,在伊麻目成立了黄河渡口站,组织了专业职工队伍,兴建了能乘数十人,亦能转渡汽车的较大渡船;在积石狐跳峡设立了钢丝滑轮渡,在县城郊成立了水文站,在加入、苏只等多处助建了民间小渡口。在备战、备荒的年代,在伊麻目兴建了第一座黄河大桥,又建造了积石黄河吊桥,“金桥度南北,天险变通途”。在大桥通车之日全县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数千观众身着礼装,载歌载舞,健步度南北,人民都感叹说:过去都说黄河没底,今天要显底了。黄河大桥畅通了,南北群众的往来频繁了,经济交流增多了,南北联姻的喜事也逐渐多起来了,过去抬着毛驴上船的蠢事不见了;黄南地区也不担心会有赶不上渡船在循化留宿的难事了;过去循化人去西宁需要四天的跋涉,现在桥通了,汽车多了,循化至西宁两小时即可到达。各族群众又赞叹道:共产党真伟大,社会主义实在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路线指引下,黄河循化段的治理和桥梁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2004年和2010年国家开发黄河水资源,循化境内的公伯峡和积石峡先后兴建了蓄水9.14亿立方米、年均发电81.3亿千瓦的大型水电站,接着又兴建了蓄水6.355亿立方米、年均发电17.444亿千瓦的苏只、黄丰两座梯级小电站,四座电站年均发电量为98.474亿千瓦。同时,配建了四座贯通南北的黄河大桥。21世纪,兴建了县城市政大桥和下滩、波浪滩、托坝、胜利湾和伊麻目新大桥,至此,黄河循化段共建成黄河大桥十四座。沿黄河两岸建有穿越公伯、积石两峡10处隧道的高速、快速公路,和贯通东西的多条县道,南北交织,四通八达,人流、车流、物流络绎不绝,推动了循化经济和旅游业的大发展。

  封闭的旧循化已变成了多彩的新循化,黄河旧貌换新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循化人民安居乐业,贫穷落后的循化已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强化精准扶贫,如期实现小康水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新循化的建设又迈出了新步伐,如今新组建了黄河河长制,加速了黄河河道的管理,黄河循化段更加美丽、繁荣、多彩。

  (作者系循化县退休干部彭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