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要放弃过去保增长的做法

01.09.2014  18:38

      黄益平提出,实施彻底的金融改革,经济增速可提高0.7%到1.4%,但改革措施可能导致短期内经济增速下滑,因此“要放弃过去保增长的做法,短期内没有问题,时间越长,以后的困难越大”。

  8月23日,第二届“燕集香江”财经论坛召开,黄益平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上述观点。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暨北京大学香港企业家金融投资俱乐部与北京金融客咖啡联合举办。

  政府对7.5%的增长目标非常敏感

  黄益平在演讲中提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周期性因素,外在环境是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整体复苏的步伐较慢,同时,国内4万亿元刺激造成大量过剩产能,“使得今天的经济变得尤其的困难”;

  二是面临增长模式转变的问题,“转变就意味着接受一定的成本,将经济结构扭转过来”但如果增长模式不转变,经济增长就很难持续;

  三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即遇到了“中等收入陷井”,意味着过去靠低成本和增加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已经很难持续,因此需要从粗放型的增长转变为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而“这不是一天之间就可以做得到的”。

  基于上述认识,黄益平强调,关键的问题不是“保7.5%采取怎样的微刺激措施,而是实施怎样的改革”,甚至,“有条件的接受相对低一点的增长速度”,但是,“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政策有回归的倾向,而且越来越明显”。

  黄益平认为,目前宏观调控包括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区间调控要求上限是不触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界,下限是不导致严重的失业,“我认为这一区间是非常小的”,政府对7.5%的增长目标非常的敏感,因此,他对短期的政策不是特别乐观。

  “要放弃过去保增长的做法

  黄益平表示,政府十分担心经济增速下滑导致的失业、金融风险、投资者信心三大问题,其中,短期内劳动就业不是最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金融风险,会不会导致系统性的风险,是值得关注的。

  黄益平认为,目前,中国金融的抑制程度非常高,不仅仅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甚至超出了低收入国家。中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金融改革,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框架,同时资产规模也很大;但是,市场放开程度、以及治理的机制都没有真正的改善。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内容中,金融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至今还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黄益平认为,任何人可以提出强烈的金融改革的概念,任何改革也都有利有弊,目前缺乏了细致和量化的分析。

  黄益平研究发现,真正实施比较彻底的金融改革,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可能进一步的提高,提高幅度大概为0.7%到1.4%。“如果要想实现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不要想着刺激的事情,要想着改革的事情,不仅仅是金融改革方面”。

  他表示,“要放弃过去保增长的做法,现在将保增长的目标定得太高,短期内没有问题,时间越长,以后的困难越大”。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短期内有可能使经济增长速度下行。

  例如改进资金配置效率,部分的资金从大量过剩产能的领域,转变有竞争力的领域,而过程是有时间差的,“是否可以接受短期内增长速度有所下滑,现在是非常大的考验”。

  长期经济运行平稳需要国企改革

  对于决策者而言,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转型是否可以相对比较稳定。黄益平介绍,所有的改革措施中,有两个方面的改革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是有正面的影响,其一是监管水平,能有效防范监管很严重的金融危机;其二是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

  黄益平提出,经济运行短期平稳,与宏观政策相关,而长期的平稳,需要关注国有企业改革是否成功。目前,针对各个地方出台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我认为不是特别的乐观”。

  黄益平表示,如果金融改革可以推进的话,还需要其他改革配合,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能源价格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当上述改革可以推广开来,“对经济增长模式是可以预期的”。

  黄益平在最后表示,经济调整并不完全是痛苦的过程,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先生提出,“经济调整过程中,有所创新”,而互联网金融在全世界都是新兴行业,有很大的创新价值。

      选自 财新网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