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子寻古(下)

22.07.2014  00:37
核心提示:    这座城的建制,除四角的城垛外,东西各有三个城垛,南北在瓮城(城门)两侧各有一个城垛,建筑样式和中原地区的古代城堡完全一致。站在相对宽平的东北角的城垛上,东西方向的视野特别开阔,西望毛墩山(当

   这座城的建制,除四角的城垛外,东西各有三个城垛,南北在瓮城(城门)两侧各有一个城垛,建筑样式和中原地区的古代城堡完全一致。站在相对宽平的东北角的城垛上,东西方向的视野特别开阔,西望毛墩山(当地人对祁连山脉东段支脉拉脊山的称谓),苍翠如黛;东望远处甘肃省永靖县辖地,山岭重重。正南面不远处是红合岘岭,被当地人称作“塌坡头巷”的一条古道逶迤而来,如一条丝带从岭上铺下来穿过黑城子,这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支线,也是一条“红色之路”,是人民解放军挺进西宁、解放青海的进军路线之一。

  黑城子寻古

  据有关文献记载、专家学者考证和我自己实地踏勘,由河州(古枹罕,今甘肃临夏市)渡过黄河进入青海的主要渡口有两处,一处是介于今甘肃和青海之间的一个小镇——大河家(古称临津关、积石关),一处是永靖县境内大夏河入黄河河口处的莲花城(原永靖县老县城所在地,后被刘家峡水库淹没,古称凤林关、安乡关)。而由永靖县境内的凤林关(安乡关)一带渡黄河入青海境内过民和上乐都赴西宁,黑城子是必经之路,也是这条重要路线上不可忽略的一个点。

  两汉时期,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其中南道,亦称秦陇南道。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并成先生发表于《敦煌研究》上的《炳灵寺石窟与丝绸之路东段五条干道》一文称,秦陇南道发自长安(今西安市),沿渭河西行,越陇关(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山麓),过天水(汉代称上邽,唐称秦州)、陇西(渭州)、临洮(狄道)、兰州,或由临洮抵河州(古枹罕,今临夏市)经永靖、炳灵寺,然后取道湟水谷地至西宁(西平),越大斗拔谷(今扁都口)至张掖。

  唐蕃古道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联接青藏地区的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它的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拉萨)。分南北两路:北路经咸阳、乾县、彬县、长武县、泾川县、平凉西、兰州,到达鄯州(今乐都)。南路经咸阳,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从永靖县炳灵寺附近的凤林关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境内,经转导接官岭、黑城子到达龙支城(古鄯北古城),或从临津关(大河家)渡黄河经官亭到达龙支城,然后过上川口,沿河湟谷地到达鄯州,南北两路汇合,直抵西宁。这是唐蕃古道的东段。唐蕃古道东段的南路和丝绸之路的南路(秦陇南道)相重合,是汉代以来从中原进入河湟地区的传统路线。

  据传,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也是沿着唐蕃古道南道,经甘肃临夏至永靖凤林关渡过黄河,取道民和,走的也是转导接官岭、黑城子,马营,古鄯,再经川口傍湟水西行,过西宁,越赤岭(日月山),最终到达逻些(拉萨)的。

  黑城子与茶马互市

  唐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长期存在着一种互惠互利的茶马交易。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因此“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马匹则又是中原国家和人民征伐战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这种情况下,川、滇等地的茶叶入藏区,藏区大量的马匹进中原,势必形成一条条贸易通道,这就催生了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形式的茶马古道。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有财先生在《民族日报》发表《临夏茶马古道路线考》的文章称,内地的茶叶最早就是沿着唐蕃古道进入青藏高原的藏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马古道。自贞观八年(634年)吐蕃第一次遣使入唐到武宗会昌八年(846年)的二百多年间,唐蕃互通使臣达190余次,其中经临夏凤林关渡河进入藏区的就有70次。

  北宋时期,与唃厮啰的茶马互市相当繁荣。据《宋史》记载,每年单就官府所得到的额定马匹达两万多匹。西夏控制河西走廊后,唐蕃古道北道完全阻塞,经过临夏的唐蕃古道南道(时称青唐道)则成为汉藏进行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宋朝廷运往青唐城的茶叶,从成都出发,辗转到达秦州(天水),再经熙州(临洮)、河州、宗哥城(乐都),至青唐城(西宁),并进入西藏。这条道在临夏、永靖、民和经过的路线依然是河州经北塬至安乡城,由炳灵寺渡河,过宋家城、川城,经今民和县转导接官岭、黑城子,古鄯、川口至邈川(乐都),循湟水至青唐城。

  明代更是西北地区茶马互市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民和地区,为孳养官马的场地。黑城子周围地区也是主要的牧马场所,陕西布政使司曾在这里设立“黑城子牧马监”。 《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五载,正统七年八月,明英宗曾“敕谕河州、西宁等处官员军民人等曰:‘朕惟佛氏之道,以空寂为宗,以普度为用,西土之人,久事崇信。今以黑城子厂房地赐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盖造佛寺,赐名弘化,颁敕护持。本寺田地、山场、园林、财产、孽畜之类,所在官军人等不许侵占骚扰侮慢。若非本寺原有田地、山场等项,亦不许侵占扰害。军民敢有不遵命者,必论之以法。”

  用皇帝敕谕形式把现在距黑城子约十公里外的转导乡红花村寺滩的“厂房地”赐给大慈法王敕造“弘化寺”,说明当时的黑城子牧马监管辖范围较大,朝廷比较重视,至少明英宗皇帝知道偏远的西北边地还有个叫黑城子的地方。想来这时的黑城子古城又迎来了它的一个兴盛期,官署、民居、马棚(圈)、商铺,甚至交易市场应当俱全。根据现在古城外南面的一片台地被老人们称为铺子背后的事实推测,当时民居、商铺等已经从城中向城外南面的台地上延伸出来了。

  清末民初,随着商贸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茶叶等商品运输的需要,居住在临夏等地的以回族为主的驮运“脚户”兴起。这些脚户以临夏为中心,驮运路线主要辐射成都、汉中、武都、循化、化隆、拉卜楞、合作、兰州、西宁等地。其中一条重要的线路就是河州至西宁线,仍循永靖王台、川城,过民和黑城子、马营、川口,经乐都到达西宁。这条线路上往驮茶叶土布百货,回驮清油、食盐等。

  古道阅历朝代更迭

  1949年9月初,一件关系青海命运的大事发生在通过黑城子的这条古道上。据葛文荣先生在《西宁晚报》撰文《60年沧海桑田:解放军兵分两路进军西宁》(另外包继红主编的《永靖史话》收录的何得隆文章《王震大军抢渡黄河》也有同样记载),当时集结在甘肃临夏地区的左路军第一兵团接到了进军青海、攻夺西宁的命令。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命令一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部从永靖尕脑渡口抢渡黄河,经永靖王台、川城,民和转导红合岘、黑城子,马营、川口,沿湟水以南的山区小道直取西宁。二军在王震的直接指挥下,由临夏西进循化,取道甘都、化隆,协同一军攻占西宁。解放大军经过黑城子等处时,沿线的各族老百姓送吃送喝,提供帮助,为共和国新政权的建立尽到了绵薄的力量,寄寓了最质朴的情感。

  现在居住在庄子里的六七十户人家,除解放前后陆续迁入的刘、张、朱姓户数较少外,马姓和乔姓居多。其中姓马的村民,都自称是“苦芦湾”人,来自于现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的抚河村(最早称为窟窿湾,后因谐音被称为苦芦湾)。乔姓村民说他们的祖辈来自于山西大柳树巷。可见现有村民都不是黑城子的土著居民,都是从外地迁居而来的。

  说起黑城子一带的土著居民,又得提到北宋时期的唃厮啰。据史料记载,北宋神宗在位时,实行拓边政策,曾派兵征伐唃厮啰,不料被唃厮啰军队打败,无奈之下,宋王朝只好给唃厮啰的曾孙拢桚、邦辟勿丁瓦兄弟赐姓名为赵怀德、赵怀义,以示笼络。民和县委组织部朵海林先生撰文称,现在散居于黑城子周边的掌关、红合岘、曲卜沟、赵家崖等处的赵姓村民,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唃厮啰王族的后裔,赵怀德就是他们的先祖。朵先生在研究考证过程中,走访当地的赵姓老人时,就听他们说自己的“祖先是藏族,赵姓是宋朝皇帝赐的,现在仍保留有藏族的习俗”。

  这块土地,秦属雍州之地,汉隶金城郡,唐属鄯州(后析从廓州),北宋时归唃厮啰,南宋时陷于西夏,元属西宁州,明归河州卫,清属西宁府循化厅……这古老的城垣见证了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静默的古道阅历了朝代更迭,人事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