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同呼吸 共命运 齐发展——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事

01.12.2016  17:44

   民族大家庭

  那一年,文成公主途经倒淌河边留下的段段民族团结佳话,至今还在广袤的海南大地流传不息。

  那一年,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用双手谱写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不论是阡陌田野,还是社区街道间,处处记忆着沐浴在民族团结大树下所创造的繁荣。

  这一年,广场上各族群众共舞和谐锅庄,城乡社区和乡村邻里,楼上楼下像亲人一样互帮互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凝心聚力谋发展,在海南这片热土上,各族干部群众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推动着海南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已成为当地老百姓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

  海南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长久以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今年是海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州的重要之年,海南州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把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上,使创建工作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举各族干部群众共创民族团结之力,谱写自治州发展新篇章。

  

  共和县切吉乡乔夫旦村是一个藏族居多的牧业村,邻村新村是一个汉族居多的农业村,民族团结在这两个村里不仅仅是邻里和睦,更多的是维系两个村子发展的重要桥梁。

  每年一到秋收季节,两个村子的村民便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乔夫旦村的村民把自家的牛羊拉过来和新村的粮食进行交换,久而久之,这两个村的团结基础就在互市中奠定了下来。

  “这个小集市已经很多年了,不仅让两个村互补不足,而且两村的村民间也有了团结互助的风气。”乔夫旦村村主任鹏措说道。

  乔夫旦村的达洛是一位养畜经验丰富的牧民,每年他都会在自家草场无偿为新村的村民代养300只羊,到了秋季新村村民收割完庄稼后,再把它们送回新村村民手里。

  “我们夏冬转场的时候新村的人会过来帮忙,他们收割庄稼的时候我们也过去帮忙,逢年过节还过去给他们宰牛羊,所以大家互相帮忙的就比较多了。”达洛说道。

  从两村之间的互通有无到两村村民间的互帮互助,乔夫旦村和新村共筑了“汉藏”团结和谐发展的桥梁,这为两个村的发展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去年我们新修党员活动室,可是村里的人都不会泥瓦活,新村的人不仅过来帮忙,还教不少人学会了泥瓦活。”乔夫旦村村民环公家欣喜地说道。

  在两村共同迈向小康生活的今天,乔夫旦村和新村各自发挥优势资源,互融发展中发生的转变,正是海南州将民族团结深耕于农牧区基层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贵德县新街回族乡陆切村,村民们或忙碌于田间耕作,或挥汗在村间搞建设,或集聚于广场闲坐,完全一幅安乐祥和的乡村美景图……这座充满民族风情的村庄,处处彰显着民族团结与和谐。

  陆切村里汉族村民虽然不多,但是民族团结的故事谁都能说上一两件。“村里有个回族老板,他每年都会去帮助村里的汉族孤寡老人。”、“某某某逢年过节带着羊肉来看我们,谁家有困难,他都及时出手帮忙。”这样的事例,在这里显得尤为平常。

  每逢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节日,汉族村民都要到回族村民家中祝贺;每到春节等汉族传统节日,回族群众也与汉族同欢乐,叙家常、忆过去、谈未来,小朋友则一起玩耍,一起成长。从外地来新街乡打工的小李说:“去过好多地方,只有这里的群众最幸福,经济发展得好,社会风气好,各民族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

  这个位于贵德县偏南的民族乡镇,全乡回族占51%,是全州唯一的回族乡。如何让党的民族政策在高寒贫困山区开花结果?

  “我们把民生工程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工作做好做实,把民族团结工作向村、组、户延伸……。”新街乡党委副书记马林圃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乡各民族团结换来的成果。

  随着民族团结工作的不断深入,陆切村还收获了另外的惊喜。如今,陆切村把油菜种植、牛羊养殖和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三大产业支柱,并且发展了油菜、青稞、小麦、双膜洋芋等高效蔬菜66公顷,人均每年可增收2500元以上。

  

  鲍永玉和张玉莲夫妇7300多个日日夜夜悉心照料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的故事在海南大地上成为一段佳话,这段故事发生在城西社区居委会所在的辖区。

  故事还得从1993年说起。这年,年近花甲的张改雄老奶奶失去了唯一的女儿王桂梅和外孙,痛失亲人后,老人变得不爱说话,常日以泪洗面。

  作为王桂梅生前的同事,鲍永玉夫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鲍永玉时常想,王桂梅已经走了,但她的老母亲不能无人照顾。

  虽然鲍永玉参加工作时间并不长,月收入只有400多元钱,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妻子张玉莲又没有工作,但鲍永玉最终依然决定照顾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

  在夫妻二人精心的照料下,老人的心情渐渐地好转了许多。“我就想老人好好安享晚年,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我做的都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事情,换做别人,一样也会这么做的。”鲍永玉笑着说。

  像鲍永玉和张玉莲夫妇这样的故事在社区里不只一两件。一直以来,城西社区居委会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定期开展“社区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宣传周”等创建活动并坚持至今,辖区内的居民互帮互助,各民族之间亲如一家。

  “在海南州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抓矛盾化解,筑牢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是重中之重,只有把这些做到位,才能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海南州创建办专职副主任才让这样说。(苏烽)

 

   身边的感动

   “第一书记”李生仁的愿望……

  不久前,为了采访到深入一线的“第一书记”,我们驱车来到同德县唐谷镇尤龙村的村委会大院时,第一书记”李生仁早早地站在大院门口等候我们的到来。这个来自青海省司法厅西宁监狱的中年汉子十分健谈,说起尤龙村的事情如数家珍。

  李生仁是青海省司法厅西宁监狱工会主席,中共党员。我们随着他来到藏族贫困户吾周的家。吾周见到李生仁高兴地说:“书记来,快家里坐。”他告诉记,李书记可是帮了他们全家的大忙,现在的日子比原来好多了!

  原来,前些年吾周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再加上93岁的老母亲常年住院看病,使得这个家庭陷入贫困之中。李生仁来到村得知这一情况后,很快把吾周家列入了重点扶贫对象,在帮助他家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主动寻求脱贫办法,经过他的努力申请到了一笔省上的“爱心资助款”。

  解决了吾周家的生活问题后,李生仁并没有停下帮助的行动。在挨家挨户的走访当中,并没有忘记让乡亲们帮助困难中的吾周,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各族乡亲经常到吾周家帮助解决困难,现在,吾周全家的日子有了着落。

  翻开李生任的笔记本,一项项记录着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牧民群众富不富,团结不团结,关键看党员。” ,以前,李生仁不会讲藏话,与干部群众思想沟通、交换意见等方面因语言障碍无法进行深度交流,有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他经常抽空学习藏语,用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惠民政策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宣讲到每一名牧民群众,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李生仁以村为家,真心实意地把牧民群众当亲人,和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驻村期间,积极营造共建文明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经常性召开大小专题会议,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两年中,李生仁共走访慰问残疾人、长寿老人、低保户、贫困户、五保户等各类人员80多人次,经常性的走访化解了不利于和谐稳定的大小纠纷。

  “李书记是个思想好,工作认真,好心肠的干部。”村干部关却说,有一次,他跟李生仁一起到牧业点走访群众,一上午接连去了几户牧民家中,唠家常,谈团结,帮困难……一上午的时间,身上的800元钱就让他全部给了家庭贫困的村民。

  “刚开始,大家都认为李书记就是来搞扶贫的,可是想不到的是李书记什么事都管,村里民族团结方面的事李书记更加上心。现在,村里面比原来团结多了,扶贫搞好了,村里的人心更齐了!”年逾花甲的牧民才让感慨地说。

  李生仁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积极开展唐谷镇提出的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优秀少先班”、“优秀好村民”、“优秀诚信商”、“睦邻友好村”、“优秀生态村”、“优秀服务社区”等的“优秀八创”活动,全村现在比以前更加文明、和谐、进步了!”(建军 李元福)

 

   心声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藏区多、少数民族多是我省的一大特点。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就必须凝聚各民族群众的力量。因此,搞好民族团结工作,对我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保障全省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

  多年来,我省的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仍需注意的是,这些年来,个别地区和单位是不是“疲”了、“懒”了,思想上松懈了,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口号,敷衍了事。做几块展板,挂几条标语、表演几个节目就算完成任务,把民族团结工作当成了“展板”工作、“口号”工作,“文艺”工作。

  一块展板、一幅标语,一台节目,确实对民族团结工作的推进有所帮助,但是,它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交心”二字。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办实事、求实效,要求我们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要求我们真心、用心、耐心。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仅仅靠展板和口号,是远远做不到的。

  群众有困难,及时了解、及时解决,比给他们发一百次传单更加能体现民族团结的意义,大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小到一个孩子上学需要的文具,多了解群众的期盼,多一点雪中送炭,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换来的才是实实在在的人心。当工作真的做实了,展板和标语才不是“空谈”,才能真正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民齐者强。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只要我们坚持用心把民族团结工作做细、做深、做实,使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就能常开长盛,我们就能拥有共筑美好未来的强大合力。(黄瑾辰)

 

   荣誉榜

   温暖牧民群众的那片“橄榄绿”

  时间退回到今年10月17日,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发生里氏6.2级地震。

  当时,杂多县牧民多杰扎西住的比较偏僻,因为害怕再次地震,全家七口人全避在零下近十摄氏度的户外,不敢进屋。当看到远远地来了群穿迷彩服的人,一家人兴奋起来,“解放军来了,真的是解放军来了,我们再也不用害怕了。”多杰扎西紧紧攥住了前来救灾的玉树武警支队支队长张胜刚的手。

  灾情就是命令,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子弟兵义不容辞的责任。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玉树武警支队100名官兵编成第一梯队,携带物资驱车赶赴200多公里外的杂多县城,开始了先期的救援战斗。官兵们很快抵达阿多乡政府所在地,经过初期勘察,从一线传回消息,“震中为无人区,牧民群众居住极为分散,目前尚未发现人员伤亡。”他们随后协同地方救援力量,继续徒步展开拉网式排查。一时间,那片“橄榄绿”成了震区最温暖的颜色。此时,余震不断,但是官兵依然挨家挨户搜救和安抚受灾群众。“这一家也没人受伤,只是房子裂开了缝,下一户……”排查完最后一处房屋返回县城已经是快凌晨了,简单的晚饭后官兵们又按部就班地执行起了夜间的巡逻任务。凌晨的天气十分寒冷,但杂多县城的街头还有不少群众露宿。官兵们看到,当即决定,先将携带的15顶行军帐篷搭建好安置群众,再主动授领100顶帐篷搭建任务。县城突降大雪,承担搭建任务的武警官兵却浑然不觉,在县城孤儿院、敬老院两处临时应急安置点,一趟又一趟搬运着省红十字会运来的救援物资。气温越来越低,但看冻僵的手里握着手电筒为战士照明的群众,官兵们感动了,又全身心地投到了紧张的救援当中。

  就在官兵们搭建帐篷时,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帐篷的一包组件突然滑落,“砰”的一声,把附近的孩子吓得大哭起来。“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但是留存孩子心中的阴霾还没散去……”次日,官兵们主动联系到了“萨呼腾”社区管委会,在安置点开展起了紧急疏散演练和地震逃生常识授课。地震发生后,这片“橄榄绿”在澜沧江畔这座受伤的城市已连续奋战了40多个小时。本着“爱民、助民、不扰民、帮难、解难、不添乱”的指示,玉树武警支队的官兵们把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洪玉杰)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