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祥和过大年:10年的春运值守

13.02.2016  08:29

  青海新闻网讯 在青藏铁路沿线,有一对少数民族夫妻档。今年是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也是他们一起守护“天路”的第10个春运。

  丈夫孟青海是来自青海湟中县的藏族汉子,妻子马生珍是来自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回族女子,夫妻俩一起工作生活在距离青藏铁路起点西宁210公里的黄玉工区,隶属青藏铁路公司西宁工务段鸟岛线路车间管辖。这里地处著名的青海湖北岸,平均海拔3200多米,高寒缺氧,荒无人烟。

  2月7日,在零下25℃的低温中,笔者现场探访了这对“天路”少数民族夫妻档。“今天作业在线路K212至K218公里区间,处理1200米线路冻害,上线路后大家注意人身安全……”早上8时,孟青海在班前会上传达当天的作业计划。

  “螺栓机4台、液压起拨道机3台、轨距尺2副,外加垫板、玄绳、螺帽、垫圈数个。”班前会上,马生珍认真清点并确认作业工具。

  48岁的孟青海,是黄玉工区的班长,负责与工区11名线路工维护青藏铁路K202公里至K218公里共32公里的铁路;43岁的马生珍,是工区管理员,负责料具清点、工作记录、卫生保洁,还兼职“大厨”,她不仅是工区唯一的党员,还是工区职工后勤保障的“大管家”。

  9时整,吃过早饭后,穿着厚实防寒服的工友们陆续登上工程车,车子刚要发动,马生珍急匆匆地拦住车门嘱咐道:“今天是除夕,明天是藏历年三十,晚上煮羊肉汤犒劳大家,出工一定注意安全啊。”“嫂子,您就放心吧,我们安安全全出工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早点回来喝羊肉汤看春晚。”26岁的藏族驾驶员索南多吉握着方向盘冲着马生珍笑着说。

  目送汽车驶出工区院子,马生珍也忙乎开了,检查料库安全、打扫工区卫生、整理内业资料,她要把工区里里外外、边边角角收拾得利利索索,还在工区院子里贴上了春联和福字。

  10时30分,一路颠簸后,工程车停在了作业现场的通道门口,一下车迎面而来的寒风让大家猝不及防,工友们戴上了厚实的帽子和只露出眼睛的脖套,全副武装后开始卸料具,等待作业命令。

  “孟班长,作业区间封锁,‘天窗’时间11时20分至13时20分。”11时20分,接到命令后,孟青海带领职工进入作业现场。

  孟青海一边单膝跪在钢轨上目视线路高低,一边在线路上开始标注数据,每隔两三分钟他就用对讲机与现场防护员通话来确认安全,并保持着一蹲一起的姿势不断向前挪动,由于海拔高,为避免头晕,每次起身他都要手扶钢轨喘口气。

  其他工友们有的操作螺栓机和液压起拨道,有的量线路、配垫板。顿时,机械发动的轰鸣声、机具碰撞钢轨的叮当声、工友们喊号子的吆喝声,在空旷的线路上沸腾起来,大家伙儿口吐白气,眉宇挂霜,与咆哮不止的寒风构成了一幅高原铁路热火朝天劳动的画面。

  孟青海介绍,春运期间青藏铁路加开了多趟临客列车,列车运行较为密集,每天维护线路的时间只有固定的270分钟,所以干活既要精准快,还要保证质量不能返工。

  说话间,孟青海手把手向25岁的青工邓青福传授作业技巧,帮助小邓修正线路标注位置和数据,“孟工长仅凭肉眼观察就能知道铁轨直不直。”小邓佩服地告诉笔者。

  “你看,这看起来坚硬无比的钢轨在寒冷天气下极易出现变形和脆化,需要及时维护,所以我们的工作关系到青藏铁路的安全和旅客的生命。”孟青海指着钢轨说。

  14时,利用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大家在钢轨旁边凑合吃点饼干,补充体力,等待下午再次投入到线路维护中。孟青海介绍,线路工人一年四季经常在外风餐露宿,吃饭没有固定时间,大家的肠胃都不太好,再加上作业经常要一蹲一起跪在冰冷的钢轨上,工友们都有腰肌劳损和老寒腿的毛病。

  笔者了解到,青藏铁路通车运营10年来,据粗略统计,孟青海带领工区职工累计巡查线路2.6万多公里,光他穿破的劳保鞋就不下30双。他还和妻子马生珍保持着工区党员、职工个人安全生产3650天的统计记录,并屡次在各级技术比武中夺得名次。

  他们不仅是同班的好搭档,还是同事眼中的模范夫妻。工作之余,孟青海利用废旧铁料为职工们焊接脸盆架、花架,还和妻子马生珍在工区空地开辟了一块80平方的小菜园,种上瓜果蔬菜,丰富工友的餐桌,陶冶大家的情操。

  采访最后,夫妻俩向笔者讲述了他们最大的心愿,因为常年在沿线工作,和儿子父母聚少离多,满怀愧疚的同时,他们希望今年17岁已经上高一的儿子,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

  孟青海和马生珍这对少数民族夫妻,只是青藏铁路沿线上众多夫妻搭档中的一对,他们用一份坚守铁路边远站区的责任和一种远离喧嚣甘守寂寞的毅力,确保了雪域“天路”的安全畅通。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