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8亿元背后的笑容
刚刚过去的2015年,黄南藏族自治州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54.1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4%。在政府这么大的民生“大账本”背后,呈现出城乡居民幸福的笑声,承载着一个个温暖的“民生故事”。
故事一:“从身边绿起来、从人多的地方绿起来、从城市周边绿起来”,昔日荒芜的隆务镇东山,如今野兔跳跃,飞鸟纵歌;西山、南当山树木成片、花香叶绿;阿赛公路格拉滩段实现了道路绿化和景观绿化有效统一。
故事二:过去的尖扎县科沙堂村山大沟深,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整体搬迁后已经废弃。对于科沙堂村民的易地搬迁,政府并未一搬了之,而是努力为移民提供就业、创业、读书、看病一条龙的“迁居后服务”,确保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政府做的这些事,科沙堂的村民一定会记在心里、乐在脸上、甜在心头。
故事三:时下的同仁县扎毛村,村里的苗木合作社刚刚分红,96户村民每户领到了3000多元现金。去年建成的全木制结构的藏家乐,共有30多间房屋,在旅游旺季一次性可接待200多名游客,餐饮、住宿、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得以让扎毛的老百姓通过保护绿水青山,赚来金山银山。
故事四:推行《黄南藏族自治州村集体经济成员证》制度,使转户农牧民消除了后顾之忧。出台《黄南州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在全州开展的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城中(郊)村、整体搬迁和“三江源”移民新村以及寺院、初高中学生为重点,吸引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户改,有序推动了整村转户。
故事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黄南州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文化旅游发展资金,组织实施“千家万户”工程,形成了以唐卡、雕塑、堆绣、藏戏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群,让千家万户参与创作、生产和经营,既促进了就业,又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故事六:为农民承包经营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困局开始破题围绕农村金融服务,更让农民们心里一亮的是以前跑断腿、磨破嘴也贷不到几个钱,现在银行却主动送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