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20年数字皆汗水
【摘要】 1994年8月13日青海省地方税务局正式挂牌成立,距今整整20年。20年来,青海地税始终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的大好机遇,实施聚财兴税方略,不断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加强依法治税,打击偷逃税行为,税收收入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的良好发展势头。收入连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各项税收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组织收入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逐步形成了经济与税收良性互动、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税收保持强劲增长,连续跃上新台阶
1994-2013年,全省地税部门累计组织各项税费收入1203.7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了729.9亿元,年均增收近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1.8%;从2001年开始承担社保费征收工作,13年间共收入403.4亿元,年均增长17.8%;另外,组织税收附加费及各项规费收入70.4亿元。20年间,税收收入节节攀升,规模不断扩大,税收从3.6亿元猛增到152.5亿元,收入总量增长了42倍,翻了五番多。西部大开发以来税收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2001年首次突破了10亿元大关;2006年至2009年以年10亿元速度增长,连续突破20亿元、30亿元、40亿元、50亿元大关;2010年以来更是以平均年增25亿元速度连续跃上70亿元、100亿元、120亿元和150亿元台阶,2007年—2011年为收入增速最快的5年,年均增速高达33.5%,快于20年来平均增幅11.7个百分点。2011年—2013年收入共计378.4亿元,占20年收入总量的52%,仅三年时光就实现了收入翻番,年均增长26.1%。2013年收入达到152.5亿元,相当于1997-2007年11年的税收总和,同比增收近30个亿,接近于2007年全年税收总和。20年来,税收总收入和总增量双双经历阶段性历史新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青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牵引税收连年攀升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青海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作为一个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的内陆省份,青海在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道路中,探索与发挥自身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与外部区域全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吸纳内、外投资及民间投资,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新格局已逐步形成。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青海工业发展从传统工业基地到新型产业园区,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成倍增长。这一时期,青海经济增长明显加快,投资拉动和工业经济发展特色愈加鲜明,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尤其是从2001年开始,生产总值持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进入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时期。
1994年全省GDP实现138.4亿元,1997年突破200个亿,2002年已达340.65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0个省(西藏除外)中位居第二。2008年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0年、2011年、2012年GDP分别达到1350.43亿元、1634.72亿元、1884.54亿元,年增量约为270亿元;2013年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01.05亿元,比1994年翻了将近4番,从1994年至2013年年均增长15.4%(现价计算)。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牵引税收收入逐年攀升,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完善。税收收入与全省经济实现了同步协调增长。这一时期,青海地方经济和税收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样为青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宏观税负稳中有升,对地方财力贡献不断加大
地税收入实现了连年快速增长,也逐渐步入了与经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良性轨道。1994年税制改革后,全省各级地税部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进取,通过强化税收征管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不断优化纳税服务,为实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全省经济保持较高幅度增长的带动下,税收收入总量持续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并以明显快于GDP和财政收入的速度在增长,占GDP、财政收入“两个比重”日渐提高。1994~2013年,青海地方财力持续增长。全省地方预 算收入从15.2亿元增长到368.5亿元,年均增速为18.3%,其中地税税收从3.6亿元增加到152.5亿元,占全省财政预算收入比重平均为36%,占地方预算收入的56.1%,均呈现逐年上升势头,2013年分别达到41.4%、59.4%的历年最高值。1994年以来,全省GDP年均增速达到15.4%(按现价计算)。同期税收收入年均增速更是达到了21.8%,明显高于GDP的增速,宏观税负稳步增长,从1994年的2.6%增长到2013年的7.26%。20年来青海省地税收入宏观税负以及占财政收入比重双双实现稳步提高,充分说明地方税收在全省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1994~2013 年税收与GDP、财政收入的关系 | |||||||||||||
单位:(亿元) | |||||||||||||
年 份 | 生产总值 | 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 |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税收收入 | 宏观税负(税收占GDP比重) % | 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 | 其中:地方级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 | 税收弹性% | |||||
GDP | 现价增长率% | 财政收入 | 增长率% | 收入 | 增长率% | 税收收入 | 增长率% | 其中:地方级税收收入 | |||||
1994年 | 138.40 |
| 15.19 |
| 7.01 |
| 3.60 |
| 3.6004 | 2.60 | 23.70 | 51.36 |
|
1995年 | 167.80 | 21.24 | 17.08 | 12.44 | 8.60 | 22.65 | 4.88 | 35.59 | 4.88 | 2.91 | 28.58 | 56.78 | 1.68 |
1996年 | 184.17 | 9.76 | 17.71 | 3.69 | 9.58 | 11.42 | 5.38 | 10.11 | 5.38 | 2.92 | 30.35 | 56.11 | 1.04 |
1997年 | 202.79 | 10.11 | 19.81 | 11.86 | 10.92 | 13.99 | 6.04 | 12.39 | 6.04 | 2.98 | 30.50 | 55.32 | 1.23 |
1998年 | 220.92 | 8.94 | 21.27 | 7.37 | 12.77 | 16.96 | 7.26 | 20.24 | 7.26 | 3.29 | 34.15 | 56.87 | 2.26 |
1999年 | 239.38 | 8.36 | 23.04 | 8.32 | 14.17 | 10.98 | 8.14 | 12.01 | 8.14 | 3.40 | 35.31 | 57.41 | 1.44 |
2000年 | 263.68 | 10.15 | 26.09 | 13.24 | 16.58 | 16.98 | 9.51 | 16.92 | 9.51 | 3.61 | 36.46 | 57.38 | 1.67 |
2001年 | 300.13 | 13.82 | 32.56 | 24.80 | 19.82 | 19.54 | 11.40 | 19.80 | 11.40 | 3.80 | 35.00 | 57.50 | 1.43 |
2002年 | 340.65 | 13.50 | 38.14 | 17.14 | 21.1 | 6.46 | 11.08 | -2.78 | 9.87 | 3.25 | 29.05 | 46.79 | -0.21 |
2003年 | 390.20 | 14.55 | 43.69 | 14.55 | 24.02 | 13.84 | 12.96 | 17.02 | 11.55 | 3.32 | 29.67 | 48.08 | 1.17 |
2004年 | 466.10 | 19.45 | 51.29 | 17.40 | 26.9 | 11.99 | 15.01 | 15.80 | 13.41 | 3.22 | 29.27 | 49.87 | 0.81 |
2005年 | 543.32 | 16.57 | 63.39 | 23.59 | 33.82 | 25.72 | 19.45 | 29.54 | 16.87 | 3.58 | 30.68 | 49.88 | 1.78 |
2006年 | 639.50 | 17.70 | 83.04 | 31.00 | 42.24 | 24.90 | 24.20 | 24.44 | 20.11 | 3.78 | 29.15 | 47.61 | 1.38 |
2007年 | 783.61 | 22.53 | 110.47 | 33.03 | 56.71 | 34.26 | 33.06 | 36.59 | 26.96 | 4.22 | 29.92 | 47.54 | 1.62 |
2008年 | 1018.62 | 29.99 | 136.52 | 23.58 | 71.57 | 26.20 | 44.77 | 35.43 | 36.08 | 4.40 | 32.79 | 50.42 | 1.18 |
2009年 | 1081.27 | 6.15 | 166.46 | 21.93 | 87.74 | 22.59 | 58.64 | 30.97 | 49.56 | 5.42 | 35.23 | 56.49 | 5.04 |
2010年 | 1350.43 | 24.89 | 204.9 | 23.09 | 110.2 | 25.60 | 76.11 | 29.80 | 64.96 | 5.64 | 37.14 | 58.94 | 1.20 |
2011年 | 1634.72 | 21.05 | 270.42 | 31.98 | 151.81 | 37.76 | 102.67 | 34.89 | 88.15 | 6.28 | 37.97 | 58.06 | 1.66 |
2012年 | 1884.54 | 15.28 | 319.69 | 18.22 | 186.4 | 22.79 | 123.25 | 20.05 | 110.19 | 6.54 | 38.55 | 59.12 | 1.31 |
2013年 | 2101.05 | 11.49 | 368.5 | 15.27 | 224.4 | 20.39 | 152.46 | 23.71 | 133.19 | 7.26 | 41.37 | 59.35 | 2.06 |
四、税种结构趋于优化,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显成效
1994年以来,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我省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地税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税制改革不断实施也促进了税种结构的变化。目前,全省地税逐步形成了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为主体税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等为辅的税收格局。
1994~2013 年分税种完成情况表 | |||||||
单位:万元 | |||||||
年度 | 税收收入 | 营业税 | 企业所得税 | 个人所得税 | 资源税 | 城市维护建设税 | 其他税收 |
1994年 | 36,004 | 17,752 | 4,909 | 1,172 | 1,505 | 3,641 | 7,025 |
1995年 | 48,819 | 22,111 | 6,970 | 1,956 | 1,975 | 6,170 | 9,637 |
1996年 | 53,755 | 26,698 | 5,966 | 2,737 | 1,651 | 6,167 | 10,536 |
1997年 | 60,413 | 27,603 | 8,811 | 4,063 | 1,751 | 7,065 | 11,120 |
1998年 | 72,638 | 33,801 | 12,246 | 4,470 | 2,385 | 7,339 | 12,397 |
1999年 | 81,365 | 37,698 | 13,344 | 5,765 | 3,179 | 7,751 | 13,628 |
2000年 | 95,130 | 41,492 | 20,546 | 7,137 | 3,708 | 10,483 | 11,764 |
2001年 | 113,961 | 48,664 | 28,797 | 9,383 | 4,273 | 12,489 | 10,355 |
2002年 | 110,792 | 57,590 | 12,975 | 11,169 | 4,910 | 13,218 | 10,930 |
2003年 | 129,649 | 73,076 | 10,193 | 13,419 | 6,254 | 15,482 | 11,225 |
2004年 | 150,138 | 85,059 | 12,662 | 13,987 | 7,450 | 18,051 | 12,929 |
2005年 | 194,484 | 100,187 | 25,420 | 17,590 | 14,209 | 23,192 | 13,886 |
2006年 | 242,022 | 112,687 | 42,356 | 25,870 | 19,423 | 26,564 | 15,122 |
2007年 | 330,580 | 147,086 | 59,945 | 41,718 | 27,034 | 34,509 | 20,288 |
2008年 | 447,698 | 184,893 | 87,382 | 57,406 | 39,365 | 38,687 | 39,965 |
2009年 | 586,369 | 252,623 | 76,225 | 75,007 | 68,229 | 47,698 | 66,587 |
2010年 | 761,092 | 344,436 | 100,197 | 85,705 | 95,821 | 62,300 | 72,633 |
2011年 | 1,026,651 | 456,588 | 131,090 | 110,888 | 149,137 | 84,461 | 94,486 |
2012年 | 1,232,483 | 591,652 | 128,792 | 88,829 | 177,788 | 106,805 | 138,617 |
2013年 | 1,524,646 | 696,067 | 203,404 | 117,857 | 183,682 | 121,528 | 202,108 |
合 计 | 7,298,689 | 3,357,763 | 992,230 | 696,128 | 813,729 | 653,600 | 785,238 |
1994~2013年的20年来税收共完成729.9亿元,五大主体税种累计征收651.4亿元,占税收比重的89.25%。同时,随着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等增收政策陆续出台及2009年契税、耕地占用税划归地税局征收等积极影响,以往营业税一家独大的局面发生改变。一是营业税作为地税收入的第一大税种,20年来累计收入335.8亿元,从1994年的1.78亿元猛增到2013年的69.6亿元,增长了39倍,年均增长21.3%,占税收总收入的46%。二是资源税收入从1994年的0.15亿元迅猛增长为18.37亿元,年均增长28.8%,占税收比重从4.2%上升至12.1%。依靠政策性调整成为该税种成为地税收入增长的最大亮点,如对天然卤水、煤炭等部分资源提高单位征税标准,尤其是2010年实施的原油、天然气从价计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资源税对税收增长贡献率的提高,使其从1994年的排名第6位跃升为仅次于营业税的第2大税种。三是企业所得税20年累计收入99.22亿元,从0.5亿元增长到20.34亿元,年均增长21.5%;个人所得税从0.12亿元增长到12.79亿元,年均增长27.3%;城市维护建设税从0.36亿元增长到12.15亿元,年均增长20.4%,基本保持了与“三税”同步增长。四是其他税种中,房产税、印花税保持了两位数平稳增长;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在2006年之前一直处于低幅增长,2007年和2012年车船税先后两次实施政策性调整,收入规模从1994年的345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2488万元,2012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8亿元,仅2013年一年的增量就接近于1994年—2005年12年的收入;土地增值税在清算政策和加强征管等推动下实现了快速增长,收入从1996年的6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1.72亿元,2013年当年收入就超过了1996年-2011年16年收入总和;契税、耕地占用税自交由地税局征收后增长较快,从2009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7.8亿元,是2009年的4.6倍。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两税分别累计收入2.04亿元和0.93亿元,在完成使命后于2002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五、税源呈多元化发展,区域性地方税收形成新格局
1994年8月份青海省地方税务局正式成立,全省地税属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征收单位与全省区域划分相一致,为8个州(地、市)级局及所属48个县(区)级局。1997年省地税局成立了“省级收入处”,负责征收全省“省级”收入,2001年被撤销。2002、2004年分别从西宁市中剥离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改为东川工业园区)、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地税局, 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成立了甘河工业园、青海湖景区、南川工业园区地方税务局,省局直接下辖的征收单位从原有的8个州(地、市)局增加为14个。
从地区间横向比较,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各地税收在收入规模、增速和占全省比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纵向比较,各地税收收入纷纷迈上新台阶,为促进当地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区域间税收分布随经济结构发展而出现新变化,改变了以往西宁市独家占据全省税收半壁江山的局面,逐步形成西宁市、海西州共同支撑,其余地区为辅的区域格局。20年间,西宁、海西两地税收总量从2.42亿元增长到105.44亿元,翻了近6番,占全省地税收入的比重为73%。1994年分设之初,收入过亿的仅有西宁1个地区,至2013年,除青海湖景区局外,13个地区税收均已过亿元。其中龙头地区西宁、海西年收入在50亿元以上,撑起全省70%多的税收;海东地区年收入达到12亿元,占全省税收的8%,其余地区年收入在1亿元至9.4亿元之间。海西州依托资源后发优势,成为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从1994年的4442万元,到2013年的54.05亿元,税收增长了121.7倍,年均增速达到28.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从2008年开始税收总量超过西宁市,持续位居全省榜首,占全省税收比重从1994年的12.3%增加到2013年的35.5%,其中2011年达到了最高峰值39.7%;西宁市继2002年、2004年先后划出东川、生物园两个园区后,于2008年、2010年又划出甘河、南川两个工业园,导致其占全省税收比重从2002年的53.8%逐年下滑到2013年的37.9%。西宁市虽然受到几个开发区剥离的影响,但整体税收仍呈稳步增长态势,收入规模从1994年的1.97亿元到2013年的51.39亿元,年均增速为18.7%;新成立的几个园区局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东川工业园区从2002年成立之初的602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4.16亿元,收入增长了69.3倍,年均增速达到了47%;生物园区成立于2004年,税收从1065万元增加至4亿元,增长了37倍,年均增长49.6%;甘河从2008年成立之初的8395万元增加至1.85亿元,年均增长17.1%;南川从2010年成立之初的3783万元增加至1.09亿元,年均增长42.1%;随着各园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入驻企业增多,在地区发展前景中还将孕育更加充裕的税收潜力。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对民族区域的倾斜和放大,全省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将会逐步缩小,地区税收收入结构也将日趋均衡,这为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和社会和谐发展孕育了更为有利的税收发展空间和活力。
六、产业调整成效显著,税收行业结构变化显现
现行税制下,地税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省经济结构的变化,税收产业结构相应发生明显改变。
2001年,我省税收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22:51.5:48.28,之后随着2002年屠宰税的彻底取消,第一产业对税收贡献接近于无。三次产业结构在2005年表现为0:53.58:46.42,第二产业依靠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经济和税收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税收增长拉动作用日渐增强。第三产业以服务、金融、交通运输业为主,是税收收入的基础和稳定来源。随着我省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宣传大美青海,出现了一大批呈现高原地域特色系列产业链,如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一年一度的“国际环青海湖自行车拉力赛”、“郁金香节”、“国际诗歌节”、“国际攀岩赛”、“青洽会”以及各种精彩纷呈颇具地方和民族色彩的各类节日、博览会等等,大大提升了青海知名度,拉动了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使产业税收结构悄然发生变化。2013税收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4:58.5:41.1,与2005年相比,二、三产业税收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第二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和税收呈现出同步快速增长态势,全省经济发展依靠一次性投资和资源工业增长拉动特征明显,成为拉动税收增长的主力军。
从行业间发展变化情况看,全省区域间产业结构逐渐摆脱了以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发展格局。从“十五”时期行业分布情况看,建筑业、工业、服务业、金融和交通运输业处于前五位,五行业共实现税收55.11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78.8%。其中工业、建筑业共征收各项税收36.34亿元,占税收收入比重的52%。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工业、建筑业、房地产、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导的行业结构。从2001年-2013年各行业发展情况看,房地产业年均增长47.4%,工业增长了29.6%,金融业增长了28.9%,建筑业增长了27.3%,服务业增长了21.7%。房地产行业异军突起,税收从1995年的294万元猛增到2013年的19.95亿元,收入翻了9番多,充分说明我省房地产行业经过起步,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于房地产行业拥有涉及产业链广,拉动行业多的特点,为这一时期财政收入孕育了宽阔的地方“新增财力”空间。
七、股份制经济蓬勃发展,国有集体增长较缓
20年来,各企业类型经济税收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股份制经济增长尤为凸显,由1994年的113万元到2013年的97.5亿元,累计征收424.86亿元,年均增长了61.4%,速度与规模双双稳居各企业类型之首,占全省收入比重从0.31%上升到2013年的63.95%,年均占比58.21%;1999年涉外企业落户我省,涉外企业税收收入从无到有,由最初1999年的424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2.1亿元,翻了近6番,年均增长32.7%,仅次于股份制企业的增速;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税收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增长速度趋于缓慢。国有企业从1994年的2.69亿元到2013年的25亿元,年均增长了12.43%,占税收收入比重从1994年的74.6%下滑到2013年的16.4%,下降了58.2个百分点;集体企业从1994年的4885万元到2013年的1.8亿元,年均增长7.1%,占税收收入比重从13.57%下滑到2013年的1.2%,下降了12.3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实现了较快增长,从1994年的81万元到2013年的5.79亿元,年均增长了41.32%,个体经济由于结构性减税政策多有涉及,多年来增长势头较为平稳,从1994年的3827万元到2013年的10.55亿元,年均增长了19.1%,占税收平均比重为8.17%。
1994-2013年税收分企业类型统计表 | ||||||||
单位:万元 | ||||||||
年份 | 税收收入 | 国有企业 | 集体企业 | 股份公司 | 私营企业 | 涉外企业 | 个体经营 | 其它企业 |
1994年 | 36004 | 26854 | 4885 | 113 | 81 |
| 3827 | 244 |
1995年 | 48819 | 36435 | 6095 | 607 | 64 |
| 5372 | 246 |
1996年 | 53755 | 37551 | 7634 | 1129 | 142 |
| 6907 | 392 |
1997年 | 60413 | 38249 | 7063 | 5012 | 245 |
| 9196 | 648 |
1998年 | 72638 | 42773 | 7872 | 10451 | 356 |
| 10055 | 1131 |
1999年 | 81365 | 42963 | 9201 | 13039 | 408 | 424 | 11240 | 4090 |
2000年 | 95130 | 46343 | 8977 | 22276 | 386 | 536 | 12930 | 3682 |
2001年 | 113961 | 49896 | 6946 | 35950 | 1350 | 621 | 13550 | 5648 |
2002年 | 110792 | 44521 | 7353 | 36548 | 732 | 836 | 14573 | 6229 |
2003年 | 129649 | 51423 | 7119 | 45159 | 1504 | 970 | 15687 | 7787 |
2004年 | 150138 | 49268 | 9973 | 60764 | 1734 | 1672 | 14764 | 11963 |
2005年 | 194484 | 63208 | 7570 | 93197 | 1813 | 4662 | 17349 | 6685 |
2006年 | 242022 | 53283 | 6848 | 138314 | 2695 | 6294 | 26744 | 7844 |
2007年 | 330580 | 62805 | 8826 | 204313 | 4864 | 7263 | 31281 | 11228 |
2008年 | 447698 | 74910 | 8191 | 292409 | 6124 | 11529 | 35970 | 18565 |
2009年 | 586369 | 96271 | 9540 | 372803 | 11642 | 14456 | 41083 | 40574 |
2010年 | 761092 | 120269 | 10767 | 485259 | 23165 | 17257 | 55593 | 48782 |
2011年 | 1026651 | 146620 | 11913 | 671850 | 22734 | 20313 | 70718 | 82503 |
2012年 | 1232483 | 215994 | 13080 | 784350 | 30483 | 23616 | 93631 | 71329 |
2013年 | 1524646 | 250264 | 17966 | 975052 | 57870 | 21101 | 105513 | 96880 |
合计 | 7298689 | 1549900 | 177819 | 4248595 | 168392 | 131550 | 595983 | 426450 |
占比重% | 100 | 21.24 | 2.44 | 58.21 | 2.31 | 1.80 | 8.17 | 5.84 |
20年改革,20年实践,20年发展,20年结出硕果累累。
20年一串串闪光数据的背后,凝聚着全省2000多名地税干部的无数心血和汗水,展现了地税人对这项神圣事业的深深热爱和敬畏。抚今追昔,青海地税始于创业、勇于实干、敢于创新、不断进取、不懈努力,成绩斐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对地方财力支撑作用日渐增强,在促进全省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要以地税成立20周年为契机,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始终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以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再谱地税事业新篇章!(供稿:省局计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