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7月日本对华投资额同比下降45.4%
8月18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今年1~7月,日本对华投资额为28.3亿美元,同比下降45.4%。另据《日本经济新闻》8月10日报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近日发布的2014版《世界贸易投资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对华投资额减少32.5%,降至91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对东盟国家投资则在猛增:2012年日本对华投资还高于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但2013年的统计数据发生了大逆转,日本对东盟国家投资扩大至对华投资的2.6倍。
因为国家政治关系僵局等原因而导致的中日经贸关系,受到了何种程度的影响?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中国记协8月19日举行的一场题为“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座谈会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变化趋势作出了解读与分析。
中日经济差距仍然巨大
在日本对华投资下降的同时,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今年1~7月,中国对日本投资却增长了160.9%。姜跃春对此解读认为:“这一数据体现了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趋势。”姜跃春强调,中日两国在贸易、投资领域的深入合作,其实是互惠的。
从需求上看,中国需求对日本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视。以旅游业为例,日本观光局2012年2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中国两岸三地的访日人数达25.4万,占全体访日外国游客的43.7%,其中中国大陆游客达11.04万人。中国游客平均每人在日消费达到16万日元(约合1.4万元人民币),大幅高于其他国家游客人均在日消费8万日元的水平。所以,日本把中国列为“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
从投资角度看,日本对华投资也有利于中日双方。姜跃春以日本本田汽车为例说,2009财年,本田汽车净利润为31.8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净利润达到28.6亿美元,约占全部利润的90%。
另外,中日经济结构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两国目前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也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前景。姜跃春说:“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增长的‘青春期’,而日本经济已经步入‘老年期’,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为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各国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虽然中国市场需求对日本的经济增长有着不小的作用,但是姜跃春也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经济差距仍然是存在的。他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下,仅仅用GDP总量这个指标来进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比对,是不合适的。”姜跃春举出了许多数据来说明这一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的人均GDP为6747美元,排名世界第81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486美元;而日本人均GDP达38491美元,位居世界第23位。在男女平均寿命方面,中国在2005年为73.0岁,而日本在1971年就已达到72.9岁。从产业来讲,2009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3%,而日本1968年该项指标是10.7%。在城市的恩格尔系数方面,中国2009年为36.5%,日本1965年时为36.3%。在人均电力消费量上,2008年中国为2601千瓦,而日本在1969年就达到了2729千瓦。
“从这些经济指标来看,中日两国至少还有几十年的差距。” 姜跃春说,“因此,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差距。”
日本对外投资转向东盟趋势待观望
今年上半年,日本在华投资额几近“腰斩”,但日本对东盟的投资额却激增。姜跃春认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受到近些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中日关系僵局的影响,日本企业的一些投资已经开始转移到东南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姜跃春说,“其中既有日元升值、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也有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紧张带来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比较强的民族,日本企业也具有这样的性格,当两国关系出现波动时,出于对中国等风险的考量,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投资转移。”
不过,姜跃春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他说:“我们看两国之间的对外投资状况,不能只看一个点,而要把它放到一个相对长的周期中去观察。对外投资额的涨落,甚至是幅度比较大的涨落,都是很正常的。而且,日本企业把投资转移到东南亚这个趋势能持续多久,我觉得也是一个值得考虑和观察的问题。据我所知,转移到东南亚的日企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而一些大的日企,更多的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如欧美的企业,现在仍然不断地将高精产品放到中国生产。”
“日本不积极”影响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自2012年“购岛”事件以来,中日关系进入冰冻期,加上“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等论调,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显著。不但如此,中日关系僵局对于整个亚洲地区的区域合作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和日本是区域经济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力,如果这两个国家在地区合作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的话,整个亚洲地区的合作都难以推进。
姜跃春举例说,2013年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但日本对此反应消极。有日本媒体报道称,这一银行将有16国加盟,各加盟国与中国已进入具体交涉阶段,但日本、印度不在此之列。日本媒体认为,中国此举意在对抗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扩大中国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姜跃春认为:“印度和日本之所以没参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备,我个人认为,原因无非是他们担心出现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我认为这种担心是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大问题。为什么亚太地区在过去30年内有很多层出不穷的合作框架,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却依然不高?原因也在于此。”
目前,中日韩自贸区(FTA)的谈判进展也比较缓慢,姜跃春认为主要也是因为“日本不积极”。他说:“中日韩自贸区能否早日建成,实际上取决于日本。由于日本在这一问题上不积极,因此中韩自贸区可能先行一步,在今年内可能就会有结果。”
中日贸易垂直分工的体系,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也是一个挑战。过去,中国主要承担的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下游加工产业,虽然近些年这一局面有所改善,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中日政经关系僵局还要持续多久
虽然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正常现象,但姜跃春认为,这依然会对中日经贸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至于中日关系的这种僵局、这种“对抗期”还要延续多久,姜跃春认为“非常不容易回答”。但他表示,至少有3个领域的因素值得考虑。
首先,必须清楚地看到,造成中日关系僵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钓鱼岛事件”。中日双方是否能够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对话讨论,是能否打破中日关系僵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中日两国特别是日本国内的政治变化,也将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姜跃春说:“日本现在的执政党自民党的一些理念和政策,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理解是比较偏右的。日本采取这种偏右或者说比较强势的对华政策,背后有许多背景。比如,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日本国家战略的调整,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目标,等等。同时还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中国崛起带来的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日的共同对手苏联解体,等等。”姜跃春认为,日本偏右的政策何时有所调整,将影响到中日关系僵局如何、在什么时候破局。
中日两国关系僵局能否打破,还取决于两国在其他领域的交流能否推进。比如,在经贸领域的交流,在人员往来方面的互动,以及两国在地区事务上的合作,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两国政治关系的缓解起到推动作用。
本报北京8月20日电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