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关注西宁两会·民生

03.02.2015  17:10

   城中区:用心绘就幸福城区

  产业篇:三产定位清晰

  【关键词一:现代农业】

  今年,城中区将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环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立足辖区资源优势,按照“优质化方向、园区化布局、设施化条件、产业化路子、标准化要求”的思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力推进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经营、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总寨塬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逐步打造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生态旅游业,吸引城市居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让农民在发展旅游业中增收致富。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扎实推进土地流转,逐步盘活上、下野牛沟、陈家窑、王家山等村搬迁后的土地资源,争取和引进一批项目,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规模养殖。

  【关键词二:新兴产业】

  依托工业园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不断培育服务园区的相关产业,建立完善征地拆迁、社会管理、就业培训、区域维稳等合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能力。不断完善“三园”运行机制,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启动城中区“三园”总部经济大厦建设。搭建小微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个性化专业服务,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小微企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三:服务业】

  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坚持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努力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按照“一轴两片”发展思路,在老城区,依托水井巷一期、二期开发、中心广场北扩、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暨南门大世界项目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购物流通企业,建设集总部经济、商贸、酒店、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区域商贸中心。在南川轴线,结合沈家寨拆迁、香格里拉商业综合体建设、西塔高速改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产业。在城南地区,依托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商务酒店、休闲观光、旅游度假项目开发建设,完善会展经济产业链,提升城南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同时,全力推进青洽会、城洽会项目推介、项目签约落实工作。今年,区政府还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建立“菜篮子”基金、小微企业扶持基金和第三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推动全区三次产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民生篇:打造“幸福中区”

  【关键词一:教育优先】

  全面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以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实施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综合楼、6个教学点和薄弱学校“改薄”及区属各学校标准化改造等项目。加大骨干教师、名校长队伍的培训教育和城乡交流力度,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快学前教育改革步伐,坚持依法办园、规范建园、示范带园。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从强化技能培训、落实优惠政策等方面,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失地农民三类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打造5至6个就业示范型社区。优化孵化基地服务流程,打造两个大学生自主创业示范点,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管理和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关键词二:社会保障】

  稳步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积极开展城镇职工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业务下沉工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计划投资1300万元,实施集养老服务、社会救助于一体的城中区福利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争取省市支持,计划建成17个农村互助幸福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计划为全区60岁以上贫困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关键词三:稳控物价】

  以“菜篮子”建设为中心,以总寨塬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重点,新建保鲜库3处、多功能贮藏窖1座、蔬菜直销点10处,稳步提升蔬菜自给能力。建设南部蔬菜交易批发市场,继续抓好蔬菜直销车进社区等工作,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加大对商品价格的监控及预警工作,严格落实政府补贴、最高限价等价格调控措施,及时发放临时物价补贴。

   生态篇:打造“生态中区”

  【关键词一:治山】

  以大南山三期高标准造林项目为依托,扎实推进“四边”绿化项目,稳步实施东西两山绿化工程,计划投资7000万元实施近20000亩造林任务,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计划投资2300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整治项目,进一步完善西山造林地块水利配套设施;继续实施大南山绿化养护工程,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不断提升森林管养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二:治水】

  计划投资1130万元,实施谢家寨、逯家寨、元堡子等村饮水安全、水利设施改造维修工程,切实保障人畜饮水安全;继续开展湟水河(城中段)沿岸排污情况巡查,建立健全水环境污染应急预警处置机制;以南川河两岸生态景观改造工程和滨河路北绿地景观改造为重点,实施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形成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体育健身、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关键词三:治污】

  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结合数字化环保、网格化监管等平台,充分发挥环保、城管、建设、国土、公安等部门联防、联控、联查、联动执法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家园美化行动”,集中治理生活垃圾、白色污染。

  【关键词四:治绿】

  加大国省道交通沿线和村庄绿化力度,完成10个村的村庄绿化,建成连接市区、覆盖两川、横贯城南的生态屏障;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打造城区绿化街景体系为重点,突出特色、打造亮点,逐步将辖区公共绿地进行提升改造,将绿化工作由“见缝插绿”转变为“规划建绿”。

   城西区:倾力打造宜居宜业魅力城区

  白纸作画易,美图添笔难。经过了数十年的建设,西宁市城西区这座新城区已经变成高楼林立、马路畅通、绿草如茵的城区,生活或工作在这里的人们都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015年是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法治西区的开局之年。

   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关键词一:简政放权】

  在承接好省、西宁市下放审批事项基础上,继续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在“管好”和“下放”上下功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柜式”服务,努力使审批流程更优、审批时限更短、审批程序更简。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上,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关键词二:大城管】

  以“大城管”为平台,做好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管理作业整合试点工作,着力解决执法力量薄弱、效率不高等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市容环卫管理中心市场化步伐,提高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管护和服务水平。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筑巢引凤,大项目带来大收入

  【关键词一:大项目】

  按照加大投资保增长的原则,优化财政资金配置,在保证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对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健全完善重点项目协调联系和问题解决机制,做好项目审批、用地等服务工作,督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

  【关键词二:招商引资】

  努力营造爱商、便商、安商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生根。挖掘消费潜力,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突出抓好旅游、物流、商贸等重点行业。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转型升级,丰富发展内涵

  【关键词一:新的增长点】

  持续做好环新宁广场和海湖中心商务区等重点商圈建设,完善佳豪国际广场服务功能,推进新宁广场地下商城等重点商贸流通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青海金融中心、总部经济大厦建设,完成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楼宇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继续引进有实力、业绩好、规范经营的证券、期货、信托、基金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落户西区,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西区设立区域总部,加快全省金融聚集区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步伐。

  【关键词二:电子商务】

  重点培育和引进电商平台、应用、服务、物流企业,全面提供会计审计、银行融资等服务工作,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集中配送,形成区域电商发展新高地。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项目,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现代商贸和旅游会展等新兴业态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环境品质

  【关键词一:环境最佳居住区】

  围绕“环境最佳居住区”建设,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市容环境整治,提高城区宜居宜业水平。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加大环境监察力度,依法整治污染企业,全面完成煤改气任务,认真落实建筑工地、拆迁工地、道路扬尘污染防控措施,巩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关键词二:城区品位提升】

  实施大南山生态提质工程,改造和新建林地1430亩,完成109国道沿线绿化景观改造提升项目。积极推进南气象巷等旧城改造项目,实施贾小巷等片区老旧散楼院综合改造工程,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实施市民绿道健身工程。完成湟水河景观整治(绿道)续建项目,对新宁桥至海湖湿地公园段进行游步道及景观改造,完善城市道路慢行系统。

   加大民生投入,健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一:民生项目】

  继续集中全区80%以上的财力,优先安排各类民生项目。计划投资4.81亿元,实施农业农村、城市建设、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社会管理与服务5类2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市民群众创业就业工程。建立就业岗位、创业项目、培训资源储备信息数据库,强化“1+N”就业培训,着力解决各类群体创业就业难题。

  【关键词二:物价稳控】

  加大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商品价格监测及预警,严格政府补贴、最高限价等调控措施,对困难群体实施临时价格补贴,加快蔬菜销售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努力保持物价平稳。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健全低保家庭入户调查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加大“低保边缘户”和临时困难户的救助力度,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和服务水平。

   为民服务为第一理念,统筹推进社会事业

  【关键词一:社会事业】

  全力推进文化教育、公共卫生、体育健身等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完成虎台小学、胜利路小学、昆仑路小学综合教学楼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创新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建设集医疗、养老、康复三位一体的城西区医疗养老康复中心,不断强化对辖区居民的健康养老服务。

  【关键词二:舌尖上的安全】

  在已建成“阳光厨房”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以辖区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和大、中型餐饮服务经营单位为重点,新建远程监管“阳光厨房”350个,构建食品药品社会共治格局。

   依法治理为第一准则,强化发展保障

  【关键词一:社会活力】

  建立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全面清查农村“三资”情况,大力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加大村务公开力度,规范和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结合社区“两委”换届,健全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关键词二:网格化管理】

  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制度,培育和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社会团体,完善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之家”和“夕阳红”工程建设,全面打造社区服务“十五分钟”便民圈。实施海湖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工程,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理念,2月底前完成海湖新区社会管理交接工作,加快市民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全面开展市容保洁、市政管护、便民服务等工作,为海湖新区入住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城北区:树生态文明理念创“北优”战略品牌

  抓创新推动跨越发展

  2015年,城北区将以“三基”建设为载体,下沉政府职能,充实基层力量,探索建立项目资金切块管理、社区“四位一体”的新机制,激发镇(街道)、村(社区)的积极性、创造性,着力在简政放权、激发活力两个方面下功夫,主动承接省市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适时公布第二批政府“责权清单”,进一步“减、并、放、改”一批区级审批内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

  围绕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社区服务、基层基础等八项专题,探索建立新机制新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市场化导向,继续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途径,以海湖新区(城北片)、西川片区、祁连路为试点,力争在环卫作业、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以及集体土地流转上力求有新改革新突破。发挥小桥市民中心职能,以社会信息化管理中心为依托,逐步推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推行网上审批和并联审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能力。

   抓项目稳增长促发展

  将继续把抓项目、稳投资、招大商作为首要任务,加大争取项目、储备项目和落实项目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围绕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教育卫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抓好146个重点项目,力争完成投资突破65亿元,增长25%以上。紧盯国家“七大工程”建设和东部城市群建设投资导向,积极与省市部门沟通衔接,重点从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方面编报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市盘子。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落实青洽会、城洽会等招商项目,加强门源路、西杏园重点片区项目策划、包装、推介,力争招商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投资率逐年提高。从配套信息服务、智能化管理、物流连锁配送等方面入手,精心谋划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抓住北川河(核心段)综合治理项目,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两岸居住、文化、娱乐商业等高端业态项目的引进和服务工作。

   抓转型优结构加快发展

  把服务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为主攻方向,围绕生物制药、装备制造、钢铁焦化等特色支柱产业。全面启动城北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和汽车服务产业聚集区建设,采取“PPP”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符合产业导向企业入驻。力争小微企业数保持两位数增长。

  推进乡趣、惠田、艺柏等园区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提升大堡子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效应。精心打造以小桥商务区为核心的现代商贸流通圈。推进与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朝阳物流园区融合发展,加快朝阳物流园区“腾笼换鸟”,率先创建“智慧城市”试点,打造青海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探索养老服务、医疗护理和康复保健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占地50亩的全省首家养老示范基地和居家养老电子信息平台,力争在养老服务上走在全省前列。

   抓城乡促统筹提城区品位

  继续把“棚改”作为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升城区承载能力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力推进87个楼院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门源路、长江路以东(锦青二期)等重点片区改造。依托园区建设、旧城改造等大项目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中村改造规划,完善供水、供电、道路、燃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小桥、毛胜寺村等新村安置建设,完成北杏园、陶家寨、陶新村、石头磊等新村项目,建成北川河四村新型社区,着力打造现代大气、有文化记忆、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区。

  继续争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重点解决西川片区农村“上下水”、垃圾处理、村容村貌、路灯亮化等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全面实施河东四村“美丽乡村”建设,结合高铁沿线整治和北川河综合治理。加强与园区及劳务部门协作,大规模培训农民工特别是失地农民劳动技能,通过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以及相关专业化组织建设,帮助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抓生态管护打造宜居城区

  加大山水生态治理力度,做好吧浪生态林带、西川小酉山和过境高速沿线景观及沿河、沿路周边绿化美化建设,力争完成6850亩林区种植。结合四边绿化和河道景观治理,规划建设占地5000亩的“吧浪生态湿地园”,打造西宁生态休闲健身“绿肺”。围绕小区、街道和小巷,打造“十分钟”绿地圈,加快实施朝阳公园提升工程,实施祁连路、小桥大街景观提升改造。加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快燃煤锅炉“煤改气”改造,力争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全部“清零”。

  严控建筑工地扬尘污染,规范和整治煤炭交易市场。全面提升整治朝阳西路、门源路东段,畅通物流园区园一、园七路,打通雷家巷等5条“断头路”。实施“照亮北区”工程,重点对主要干道、繁华片区楼体进行亮化改造。逐步推行以卡管房新模式,探索“三无”老旧家属楼院环境卫生治理和物业服务管理方式方法,确保物业全覆盖。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为平台,加快数字城管和社会管理三级网络建设。

   民生谋福祉改善居民生活

  始终保持财政对民生投入的比例不少于80%。坚持就业惠民,充分发挥38个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作用,开展与园区需求结合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启动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创建创业种子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争取专项资金力度,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改薄”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学校特色化建设,探索学前教育“公办民营”品牌发展途径,提高“蛋奶工程”和“免费午餐试点工程”水平。以创建“全省教育数字化示范区”为契机,加强教学多媒体建设,扩大“班班通”、科普实验室的覆盖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以创建“国家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联系点”为载体,完成朝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急救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卫生和计生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点建设,发挥北区中医药特色诊疗优势,实施送药下乡、送医入户等项目。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和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级诊疗等制度。探索具有北区特色的社会救助新机制。创新服务载体,精心筹备实施“慈善超市”项目,逐步建立完善社区“慈善超市”长效运行机制和救助体系。

   湟中:千方百计促增收农民换个新活法

  在希望的田野上

  昔日的农业大县,如今的蔬菜强县。湟中县打造西纳川、云谷川、民湟公路沿线“两川一线”蔬菜产业带,探寻出一套种植组团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链,不仅丰富了西宁市民菜篮子,而且直接带动周边万户农民奔小康。2014年9月建成的弘大现代农业示范园让多巴镇玉拉村村民严廷莲一家过上了好日子:家里的6亩土地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挣上了土地流转租金;包下了三座温棚,种植樱桃、番茄,每天能在自家土地上领取60元“工资”,每年的收入达两万多元。“过去每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现在再也不用外出辛苦打工了,日子有盼头了。”严廷莲说。

  湟中县通过规模化土地流转、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资1.5亿元建设了弘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在西纳川地区的玉拉村、幸福村两个村的2350亩土地上新建现代化温室1033座,成为了西宁最大的集中连片深冬温室生产基地,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目前,湟中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7万亩,蔬菜产量达到32.2万吨,占西宁地产蔬菜产量的41%,蔬菜种植规模位居全市第一。同时,相关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建成蔬菜配送中心5个,蔬菜保鲜库5座,小型交易市场5个,并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金秋季节,在鲁沙尔镇朱家庄村、大才回族乡甘家村、田家寨镇黄蒿台村等村镇,你可以看到层峦之间,昔日的荒坡上,随处可见长势良好的优质燕麦。通过实行“科研机构+技术推广单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引进高产新品种,大力发展以良种燕麦为主的饲草种植产业,湟中县形成了以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鲁沙尔、共和、大才等乡镇为主的燕麦种子基地和饲草种植基地,全县优质饲草种子田和饲草田达到16.03万亩,这成为农民从土地上要收入的又一来源。

   走出去富起来

  田野上充满希望,而走出去也有一片广阔的天地。从当初的几十人通过乡亲们相互“串联”发展到现在几千人的“采摘大军”,湟中农民在县就业局的引领下,背起行囊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诺木洪农场采摘枸杞增加收入,人均增收也由当初的几千元递增到上万元,这无疑是湟中农民新种的一棵“摇钱树”。

  已是六十多岁的大才乡前沟村村民马石龙,凭着硬朗的身体也加入到采摘队伍里,虽说采摘速度跟不上年轻人,坐着马扎一天也能采摘六十多斤,一季下来也挣回六千多元。2014年,湟中县在海西承包种植枸杞的种植户有251多户,种植面积达11000多亩,在251名劳务经纪人的组织带领下,有8105人赴海西采摘枸杞,种植采摘枸杞实现劳务收入1.31亿元,其中仅采摘枸杞就实现劳务收入5673万元。

  同时,湟中县还开展智力扶贫,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促增收,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先后有1.1万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了职业教育,1742名回乡青年接受了电焊、堆绣、缝纫等专业技术培训,系统掌握了1门以上技术和技能,全部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劳务性收入4.3亿元。

   创业“造血”推动持续增收

  在转移劳动力、走出去挣外快的同时,湟中县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就地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并惠及乡亲,不仅带动周边农民增加收入,更对当地整体经济发展产生激活作用。青海缘汇木雕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家具行业出口创汇企业,公司的五百多名员工90%是当地农民,人均月收入达到三千多元,以创业“造血”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在湟中创业者们的进取中日益显现和扩展开来。

  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莲花山吉祥神秘,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坐落其中。近年来,湟中县全力以赴推进塔尔寺大景区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闻名全省的“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一瓣代表一种民间技艺,这些产业现已造福一方百姓。

  距离塔尔寺两公里的陈家滩村打造“民俗村”的独特优势,这里的老少村民世代承袭着古建筑雕刻、手工艺品、堆绣等手艺,两千多名村民中,五百多人是技艺娴熟的木匠,全村有一百余家小型家庭木雕厂,承揽的古建筑维护、寺院装饰等木雕工程遍布新疆、甘肃等地,制作的木雕产品畅销国内,年产值近两千万元。村里的青海廷辉雕刻工艺有限公司有八十多名员工,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依托区位优势,湟中县乡村旅游和“农家乐”、茶园经济迅猛发展,这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引擎。每年5月开始,湟中县许多农家乐异常红火,甚至出现了一桌难求的局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游客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湟中县2013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191家,餐位31060个,年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千余人,综合收入达到2.9亿元。

   精准扶贫让农民换新活法

  复式楼房、宽带入户、欧式的装修和家具,踩在脚下的地暖热着人心,锅里的羊肉香气四溢,这不是度假山庄,这是湟中易地整村搬迁的新农家。近年来,湟中县对环境恶劣、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的28个村逐步搬迁安置到交通、教育和医疗条件便利的乡镇附近和中心村安置,投入20578万元专项资金,累计安置农户2113户8205人,建成了共和镇王家山村、田家寨镇梁家村、西堡镇条子沟村等一批布局合理、村容整洁、产业培育的新村庄,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拦隆口镇尼麻隆村地处半脑山地区,全村人口不足五百人、近一半人口打工谋生,430人被贴上“扶贫对象”的标签。2014年,县扶贫部门引导村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随着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藏药材的落地生根,亩纯收入达到3000元至5000元以上,这个贫困村彻底洗贫,打了一场调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的翻身仗。

  湟中县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66亿元,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化扶贫等扶贫开发项目175项,惠及186个行政村、16.7万农村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2万人,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本解决了项目实施地区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

  民生责任大于天,湟中县委、县政府心系群众、为民谋益,书写了沉下身子亲民爱民的篇章,带领百姓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而这条路,是一条注入真情之路,一条散发着芬芳之路,更是一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心聚力谋求发展的奋进之路。

   大通:迎来公共文化服务的春天

  人说大通的“花儿”比花多,一天要唱一大坡,你一声我一声,唱得石崖裸一层……大通在青海人眼里是“花儿的故乡”,不难想象每年的农历六月六,这里定是满山的人,满城的歌。此时此刻,老爷山静谧了许多。过去的一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体部门推陈出新,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打造文化体育品牌,全县文化体育和科技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打造文化体育品牌

  过去的2014年,对竭力打造文化体育品牌的大通而言,是不简单的一年。这一年,享有世界声誉的环湖赛第一次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通过环湖赛的平台,大通将秀美的老爷山、鹞子沟等风景区再次展现给世界。

  其实,举办环湖赛之前,大通县曾成功举办2013中国·青海大通高原国际攀岩精英赛。举办文化体育赛事,不仅提升了大通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更大的意义上,增强了全县各族人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大通县文体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举办攀岩赛、环湖赛等大型赛事,就是要对大通生态、旅游、文化有个大的提升。所以,打出来的口号是“让世界了解大通,让大通走向世界”。尝到文化旅游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大通县竭尽所能,踊跃举办各种赛事成为一种新常态。

  利用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2014年,大通县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其中,2014年6月29日至7月3日举办的以“大通世界,花儿之乡”为主题的中国·青海第五届老爷山“花儿”会暨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乡村行走进大通活动,将大通文体活动推向高潮。其间,大通县文体部门在县体育场举行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在文化广场举行了原生态“花儿”大奖赛、河湟皮影展演、老爷山朝山盛会等文化旅游系列活动,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大饱眼福。

  此外,第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大通绕圈赛、“风情鹞子沟冰雪欢乐谷”为主题的青海·鹞子沟第二届林海雪原冰雪节等活动,展示了大通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积极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商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扩大了交流与合作,达到了推介大通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大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目的。

  2015年新春来临之际,大通县还推出迎新春元旦环城赛、大通地区农民篮球赛、“中国梦社区美”为主题的大通县2014年社区文艺汇演暨第三届网络春晚、优秀社火分点调演、电影下乡大拜年等“三下乡”文体活动。

   争创文化服务示范区

  为进一步完善大通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大通吹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集结号。自开展动员大会以来,大通县积极把创建活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喜人的成绩。

  连日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多林镇石头滩村的农家书屋比平时热闹了许多,农闲时节的农民,正忙着为自己“充电”,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科技致富一个通道。这是大通县建设农家书屋的一个缩影。目前,大通县所有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的全覆盖。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实现全覆盖,建成街道文化中心164个、农家书屋9699个、书屋外借点29047个,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享受文化生活。

  为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大通县对20个乡镇289个村农家书屋配发了价值达75万元的图书34618册,并为部分乡镇的20个村捐赠了20台电脑。这些书籍多为科普类,有种养殖业的,还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真正成了受农民欢迎的“科技致富”书屋。“农家书屋”的建立,无疑在大通县农村传播先进文化、推广科技知识、改善村风民风、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大通县已建成八一社区的少儿活动室、上浪加村的土族民俗博物馆、小寨村的剪纸工作室等场所,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形成典范。乡镇一级成立了乡镇流动文化服务队,村(社区)成立了业余文艺团队,各类演出活动年均超过1000场次。同时,投资140万元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投资161.84万元实施农村文化建设项目;投资160万元为32个村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配备文化体育设备等诸多惠民工程。

  在加强文化富民的同时,大通县还投资800万元实施了体育场、田径场改扩建项目;投资150万元完成了3个露天标准塑胶篮球场和塔尔镇全民健身广场建设;投资2亿元的体育大厦已开工建设;投资380万元建设雕塑作品《金钥匙》和牌体雕塑《大通欢迎你》等四组城市形象景观牌,在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目前,大通县已争取省、西宁市各类体育健身器材项目资金达400万元,144个村已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科普培训暖人心

  近年来,大通县探索科普惠农新模式,把科技的种子撒播在农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像一场春雨,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隆冬季节,大通县农业科技部门在大通县长宁镇中咀村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来自大通县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围绕畜牧业、种植业向村民传授知识;县农科部门的技术人员,围绕牛羊养殖、科学种田等解答了村民的疑问。发放的科普宣传资料也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这只是大通县开展科普培训的一个缩影。2014年大通县在20个乡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冬训活动,重点培训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民实用技术骨干、党员干部、留守妇女和返乡青年,活动期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10期,接受培训人数达10.28万人次。为保证此次科普冬训活动有效开展,大通县科技部门针对各乡各村的实际,还邀请了牛羊育肥、蔬菜栽培、药材种植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安排培训内容,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除了科普培训,大通县还组织人员,开展创新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集会、进景区“创新七进”活动,在示范基地、乡镇举办科技培训班12期,培训人数达1200人次。分别为景阳镇甘树湾村等12个村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八一社区等5个社区、七中等6所学校开展了“节约能源”等为内容的宣传活动,共展出科普挂图200次,发放科技资料5000余份。与此同时,建立依托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大通县科技信息网、12396科技信息服务热线等较为完善的农区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39个服务站,实现了20个乡镇289个村7.8万户全覆盖服务。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
在实践中展示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重在行动,人民政府
全省政协宣传思想工作座谈会召开 多杰热旦出席并讲话
  8月6日,全省政协宣传思想工作座谈会召开,人民政府
着眼民生福祉 致力民生改善——全省经济半年报之六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