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二期工程启动这一年

22.01.2015  12:15
  生态观察
  一年前的元月10日,在总结一期工程10年经验的基础上,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正式启动。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三江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自2005年国家启动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逐步改善,林草植被覆盖度快速增加,湖泊水域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不断提升,黄河源头初步重现水草丰美、生物繁茂的美景,对下游供水能力也明显增强。
  地处三江源腹地的玉树市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员文德江措,是亲眼看着这里的黑颈鹤从22只增加到216只,斑头雁由千余只增加到万余只的。隆宝滩生态环境的变化其实就是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好转的一个缩影。
  “增水、增草、增鸟、增收入、增和谐”——省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晓南把一期工程取得的成效概括为“五增”现象。的确,经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我省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草地生产能力和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湖泊水域面积显著扩大,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
  看这样一组数字:
  1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草原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11.6个百分点;
  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
  水资源量增加84亿立方米;
  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
  “千湖之县”玛多过去萎缩和干涸的湖泊开始恢复,湖泊数量从2004年的1800多个,目前恢复到近5000个……
  如今,从黄河源头的玛多扎陵湖,到长江源区的治多索加,澜沧江源的杂多扎曲,千湖美景再现、“黑颈鹤故乡”鸟类回归、草场单位草产量回升、高寒原始森林得到严格有效保护……走进广袤的三江源草原,一期工程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
  2014年1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踏上了新的征程。
  同年10月,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战略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区。这为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期工程规划治理范围扩大到整个三江源地区,并且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投资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迈向了新阶段,对于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从一期15.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9.5万平方公里,并将工程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承接转移发展区三个功能区。总投资翻了一番多,达到160.6亿元。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发挥自然修复作用,重点抓好封山封沙、禁牧减畜和林草资源保护……
  一个个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正在成就青海高原的千秋伟业;
  一项项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新突破新进展即将又一次激奋人心。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再起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今后,我省将继续下大力气守护好三江源头,力争到2020年,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4.8%提高到5.5%,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5—30个百分点,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养能力稳定增强,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李晓南信心满满。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观”在青海三江大地蔚然成风,“保护第一”使青海对“绿色崛起”之路信心满满,“生态自觉”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行动。
  2014年冬天,从阿尼玛卿雪山北麓的兴海草原,到黄河源头的玛多,再到长江流域的隆宝,澜沧江源畔的囊谦,所到之处,无不欣喜地看到:
  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人人都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角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这里,我们感到的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迈上了全新的征程。
  一年来,三江源地区各州县生态保护和建设如火如荼……各项目州、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克服施工期持续降雨、运输成本加大、工程布点广等不利因素,精心组织,强化管理,狠抓项目实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年来,三江源二期7大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开工,24项工程作业标准逐项制定。一批涉及工程建设的综合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八项办法”、“两项规程”、“一个大纲”得以落实……
  强化人员培训,特别是一线管理人员及农牧民培训全面完成,年培训专业人员1395人次,培训农牧民5813人次;提升综合管理,制定了统一的绿色考核办法,加大州县两级生态保护的权重;加强科技支撑,制定了三江源生态监测、评估、预警的新体系、新路径。
  二期启动一年来,共完成投资4.1亿元,占下达投资的82%。其中,投资3亿元完成封山育林32.5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41万亩、水土保持43.51平方公里,防治高原鼠兔、鼢鼠311.37万公顷。投资8540万元配发户用太阳能光伏电源6100套;野生动物保护野外巡护项目完成445万元;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完成584.6万元。
  果洛藏族自治州完成鼠害防治面积1174.95万亩;
  玉树藏族自治州沙漠化土地防治封沙育草13万亩;
  海南藏族自治州发放户用太阳能光伏电源1421套;
  黄南藏族自治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9平方公里……
  披上新绿的三江源秀美再现;肆虐的黄沙和鼠害得到遏制;沼泽湖泊又显现出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可喜改善……
  拥有三江源,是青海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更是青海人民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晓南说,2015年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全面验收和二期工程持续推进之年,我们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以“三区”建设为总要求,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切实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年内将主要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封沙育草、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科技培训、草原虫害防治等生态项目,积极探索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全面推进三江源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步伐。
  生态论坛
      一代接着一代干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转眼,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启动已经整整一年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蓦然回首,三江源一期工程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生态系统逐步改善,林草植被覆盖度快速增加,湖泊水域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不断提升,黄河源头初步重现水草丰美、生物繁茂的美景,对下游供水能力也明显增强……
  毋庸置疑,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启动实施二期工程、全面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如今,二期工程规划治理范围扩大到整个三江源地区,并且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投资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迈向了新阶段,对于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启动实施二期工程是巩固和扩大一期工程成果的需要。三江源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土壤养分仍处于进化与退化的竞争阶段,需要进一步实施生物与工程措施,巩固已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生态保护第一是立省之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攻坚战”和“持久战”。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非一日之功,不可能速成。需要一代又一代青海人的不懈努力。
  钉子要一锤接着一锤敲。实施好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规划,突出问题导向,像钉牢每一颗钉子一样,扎扎实实落实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水土保持等一个又一个具体项目。加快创新三江源生态补偿、协作联动、多元投入、绩效考评等一套又一套机制。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一定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很多效益是滞后的,更多的是今天种树让后人乘凉。只有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干到底,才能确保已经取得的成果得到巩固、已经确定的计划稳步推进,为“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贡献更大力量。
      数字点击
  囊谦:搬迁牧民人均增收2500元
  囊谦县高度重视搬迁牧民后续产业,切实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技能培训,在传统黑陶艺术产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4年,囊谦县充分利用三江源生态项目中的科技培训资金,先后组织800多名群众开展技能培训。
  目前,全县搬迁牧民自主创业人数达761人,范围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餐饮业、汽摩修理业、零售业、运输业等,年人均增收达2500元。
  黄南:治理草原鼠害886万亩
  2014年,黄南藏族自治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累计新下达项目4项,总投资为9118万元,其中用于草原鼠害防治资金达4433万元,用于4个县886万亩草场的灭鼠工程,同时在711万亩草场进行了扫残巩固。
  经农牧科技人员对比后发现,经过全年的持续防治,治理区草场地下鼠和地面鼠密度远低于对比地区,特别是二期工程中新纳入的同仁和尖扎两县,鼠害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贵南:投入3626万元“治芒
  2014年,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的启动,贵南县芒拉河流域治理进入高潮。该项目规划总投资3626万元。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成为贵南县生态工程的重点。芒拉河流域综合治理就是通过水保工程、林草措施、封育治理等方式,有效治理芒拉河流域水土流失。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16平方公里,水保灌木造林119公顷,封禁治理142公顷,围栏工程19.7公里,完成封禁治理405公顷。
  达日:封山育林5万亩
  地处黄河上游的达日县2014年实施2万亩封山育林项目,加上2013年的3万亩,全县两年实施封山育林建设工程总程总规模达5万亩。
  分别在特合土乡柯曲村达木塘、满掌乡布东、木热和查干等地,共设置网围栏近1.5万米,建设钢架结构标示牌4座,聘用专职管护人员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