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完成投资超4亿元

22.01.2015  14:58

2014年是三江源二期工程的开启之年,青海省财政安排资金5亿元,集中实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水土保持等一批生态民生工程,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4.1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防治高原鼠兔260.5万公顷、高原鼢鼠50.87万公顷;封山育林32.5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4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51平方公里,三江源二期的顺利推进,使生态保护渐入佳境。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该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享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美誉,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当今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开展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于构建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自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经过8年的努力,三江源地区特别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3.2%提高到了2012年的4.8%,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1.6个百分点,水域与湿地面积扩张,荒漠生态系统逐步向草地生态系统过度,保护区内森林面积增加13.58平方公里,草地面积增加135.17 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增加104.94 平方公里,2012年与2004年比较,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量减少3472万吨,达到了规划减少水土流失1823.17万吨的目标。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是在总结一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将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将自然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夯实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整体退化趋势,使支撑民族长远发展的“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