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追梦三江源

03.05.2016  12:44
来源:青海日报

   向着三江源出发,源于对生命滥觞之地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古代科学家到文人墨客,从普通人到科研队,都无数次地踏入青藏高原腹地,逆流而上,追溯河之源,追寻生命的初始。

  4月1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标志着青海将成为全国首个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全新体制的省份。对于三江源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来说,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是一处瑰丽无比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片难以割舍的温情家园。

  为了挖掘和报道三江源地区“冒着热气”的生态故事与源头干部群众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决心,青海日报抽调多部门一行5人,组成“三江源国家公园报道组”,历时十余天,行程五千多公里。报道组的足印,留在“黄河源头第一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天边黄河源”、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县、“长江源头”治多县、“澜沧江源头”杂多县和可可西里无人区,掀开了三江之源的神秘面纱。

  这一场平均海拔4500米的采访之路,我们收拾行囊,安放初心。

  或许是冥冥中的召唤,4月14日,玉树地震6周年纪念日,我们在这一天踏上“征程”,为了探寻涅槃后的新玉树,也为了记录那些永志不忘的信念,永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万物皆是如此。

  许是缘于李白的佳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发源地玛多县由此得名“天上的玛多”,名不虚传。驱车前往黄河源头“牛头碑”的路上,无际草原尽情奔跑的藏野驴、湿地间无肆嬉戏的赤麻鸭、破冰开湖的壮美鄂陵湖、白雪皑皑的雪山间翱翔着山鹰,随处,都是大自然给予这神奇土地的馈赠。

  在杂多县昂赛乡原始森林,连日来的高寒缺氧,以及高原晚春的苍白,在这里荡然无存。眼前绿意昂然,让我们的心境瞬间开阔,令人仿佛进入了一处世外桃源。

  这是瑰丽壮阔的三江源。

  4月的高原,寒气逼人。但玛多县养殖藏羊牧户尕桑的心是暖的,曲麻莱县免费技能培训学院才让卓玛的心是暖的。治多县城、曲麻莱县城、杂多县城新城洁净现代,规划有序。

  这是藏区新颜、牧民新貌的三江源。

  现代化寄宿制学校“垃圾换文具”、牧民自发成立的“环保小分队”、为保护野生动物定时巡山,驱赶盗猎分子,以及为宣传保护生态而驰骋于高原街头的“骑行一族”……

  这是环保先行的三江源。

  当三江源人民自觉践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信仰时,我们感怀着,欣慰着,高原这一群可爱的人们,心有桑田,有沧海,有红尘,也有净土。

  绿色渲染的美丽校园——“生态杂多”从小抓起的“环保情节”

  “阿姨,这是10个塑料瓶,我要一根中性笔。”

  2个塑料饮料瓶兑换一根铅笔,两斤废纸换一根钢笔,不可回收垃圾超一斤换一本日记本……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超市“垃圾兑换点”,每天都是一番热闹景象,孩子们将路边捡拾的塑料瓶、用完的作业本、不可回收垃圾交给超市营业员,便可以不花一分钱以“废物换商品”的形式,以自己的双手赚得文具、食品、用品。

  在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校长蒙玛才仁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这座高原新城的“绿色校园”,感受“澜沧江源第一县”的环保故事。

  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属全寄宿制学校,这里是1227名莘莘学子学习和生活的“家”。

  两年多以前,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校园内外一片荒凉,这座灾后重建迁址到新城的学校只是一片占地五万多平方米的“水泥森林”,放眼望去,除了教学楼,就是学生宿舍。

  两年间,在校长蒙玛才仁的规划下,校园周边植树植草、学校中央建设喷泉假山造景、除了“垃圾换文具”的环保新风,学校教师和外聘专家还承担起每周为孩子们上环保课的义务。

  “你们看,这就是未来的校园,我们要让孩子们生活在绿色生态校园,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蒙玛才仁拿起校园规划图激动地说。

  在超市“垃圾换文具兑换点”,高二学生旺姆和两名同学正抱着10个塑料瓶放在柜台前让工作人员清点登记。“自从学校设了垃圾换文具兑换点,我们都不用花钱买文具了,而且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捡了垃圾能换来文具、面包,不仅锻炼了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的能力,还能把在学校学习的环保知识讲给父母听!”

  这就是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传播环保理念的初衷。

  “作为生活在澜沧江源头的人民,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通过多方面的环保教育,让学生将所学所授的环保知识带入家庭、带入社会,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深入每个家庭当中。”

  校园内,500棵杨树新苗发起嫩嫩枝桠,学子们的明天,也充满了绿色的希望。

  其实,“垃圾换文具”并非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的“原创”,这个“金点子”,在蒙玛才仁还是杂多县第三民族完全小学校长时便已经萌发了。

  走进杂多县第三民族完全小学,校门口的门卫处同样醒目的贴有“垃圾换文具兑换处”的标志,偌大的校园里,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上,孩子们忘情玩耍嬉戏,男生踢球、女生跳舞赛歌,教学楼内传出琅琅的读书声。989名牧区学生在这里享受着半寄宿制教育。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奔向了同一个地方:“学子农场”,帮助工作人员翻地。

  原来,“学子农场”就是坐落在教学楼背后空地接连排开的几个蔬菜大棚。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看到蔬菜温棚已属罕见。而藏于校园的“蔬菜基地”更令人新奇。

  “来自牧区的孩子们不懂蔬菜的生长和种植过程,为了给学生普及绿色知识,增强动手能力,2015年起,学校新建了这几座蔬菜温棚,分别种植了菠菜、青椒、油白菜等蔬菜。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还解决了学校食堂三分之一的绿色蔬菜购买量。我们用牛粪和羊粪施肥,纯绿色无污染,一举多得!”校长尕玛曲达介绍。

  杂多县第三民族完全小学的环境教育,远不止“垃圾换文具”和“学子农场”及开设环保教育课。

  每间教室整洁清爽,孩子们的课桌侧面同样的位置都放置了垃圾桶。教学楼内放眼望去,每层楼道拐角处、教室旁空置区都被有效的利用起来,1800多册书籍打造成了一个个“书香长廊”。环保读本、童话、世界名著、小说散文……课间时间,学生们有序地来到读书区,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籍细细品读。

  数学课下课后,4年级1班的伊忠文毛走出教室,捧起一本拼音汉字版格林童话认真的朗读起来,在她稚嫩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高原新生代崛起的力量。

  “如今,学生们捡到垃圾放到垃圾桶的意识已经培养起来了,我们打造‘生态校园’和‘书香校园’的目标正在实现!”

  澜沧江源的绿色行动

  4月21日,在一场春雪的洗礼后,澜沧江源头第一县杂多县格外清新,早饭过后,尕玛求加和他的十几个队员出发了,他们今天要去老县城向牧民们宣传低碳环保,绿色出行。

  尕玛求加是杂多县人事局的一名干部,去年,杂多县实施了三江源清洁工程和生活垃圾分类,尕玛求加深受感触,想着也为保护澜沧江源,清洁美化家园出一份力。随后找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都喜欢轻骑又热心环境保护,在去年9月份成立了澜沧江源爱行轻骑协会,尕玛求加担任协会会长。

  协会成立后以“低碳环保、绿色出行”为理念,投身到杂多县生态环保的热潮中。协会成立仅仅7个月,许多热爱环保事业的干部群众纷纷加入,从建会时的8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8人,其中有干部、老师、牧民……其中牧民占大多数,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有37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1岁。

  就在我们到达杂多县的前两天,协会联合杂多县团委和温群滩北社区组成志愿者团队开展了“初春清洁河流行动”,志愿者团队从新县城感恩广场出发,前往温群沟,一路上边清洁河道中的垃圾,边向河道两旁居住的牧民讲解环保知识,灌输环保理念。三个小时后,志愿者团队到达了温群沟,捡了40多袋的垃圾,志愿者们又把垃圾运到县城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掉了。

  还有在今年3月17日,协会所有成员从县城实验小学出发,进行了自行车环杂多行,他们与碧水蓝天为伍,投入到大自然的环保中,倡导低碳、环保、时尚、绿色出行。环城骑行结束后,骑行队员到第二民族中学参加了首届藏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们讲述环保故事、低碳出行对环境的影响、播放环保影片,让学生们从小树立环保理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协会从成立到今天,我们已经有20多次大大小小的骑行活动,每次都是边骑行边捡垃圾。去年一次我们从县城骑到了扎青乡,之间有40多公里,我们组织老乡,一路走一路捡垃圾,到扎青乡时,14辆小垃圾车都装满了。”尕玛求加说。

  骑行协会中还有一对亲子搭档,是才代吉和她11岁的儿子尕玛,才代吉是县卫生系统的职工,是协会的副会长,也是协会中为数不多的女队员。“我儿子现在还小,在生态环保上做不了什么,但是,我们每次骑行活动也会带着他,让他从小树立生态环保价值观。”才代吉说。

  如今,澜沧江源头正在掀起着一场全民投身环保的绿色行动,这源自于他们对生态环保满怀敬畏之心,对家园蓝天碧水的最深渴望。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