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渠道

12.06.2014  09:15

   ——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

  青海新闻网讯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抢抓机遇,全方位对外开放、交流合作,使得思想交汇、理念融合,更让青海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那么,青海未来开放合作的增长极在哪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又将带给青海怎样的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

  听到来意,孙发平先声夺人:“青海对外开放的战略导向应该转向西部”。他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不容错过,青海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渠道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孙发平认为,青海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既不沿海,也不靠江,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始终处于末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开放水平低和经济外向度不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短板。仅以对外贸易来看,2013年青海年货物进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均居西北五省区之末。

  要实现青海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必须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青海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开放和合作,扩大青海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孙发平分析说,青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首先,青海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蕴藏量丰富,是我国实现资源战略转移和战略储备的重要支撑平台。同时,青海地处国内资源富集区域和主要消费市场中间地带,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是承接我国中东部产业转移的理想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快速发展也将进一步拓展我国与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青海南通川藏、西接新疆、东临甘肃,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东南沿海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2013年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185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7011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1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8公里,增加80公里;民航通航里程62820公里,增加12547公里。通过正在修建和即将修建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完善青海的交通网络,使青海成为西北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交通枢纽和十字要冲。

  第三,青海在历史上不仅是通往西域和南亚的贸易通道,也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支点和中转站。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坚持解放思想、积极作为,相继举办“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青洽会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加大与中亚、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在2014年“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上,青海首次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圆桌会议”,打开了青海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合作的新思路。

  第四,青海是建设“美丽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中亚各国在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的合作与联系,将进一步丰富青海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内涵和外延,改善沿线各国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良性发育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另外,青海是历史上西域伊斯兰文明、西南佛教文明和中原儒家文明交汇之地,各民族、各地域、各文明文化在河湟沉淀,并逐步形成开放包容、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河湟文化。亲缘关系,人文交流,进而经贸往来,青海应逐渐成为我国与中亚、南亚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为此,孙发平说,未来青海与中亚国家或地区在这些方面的经贸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所以青海要进一步优化省内贸易和生产要素配置,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人文优势,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渠道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拓展青海对外开放内涵和空间,进一步释放青海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