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点极带撬动西宁新一轮经济

09.02.2018  19:18

  西宁,依然是那个西宁。

  这座历史悠久的高原古城,依然在湟水河畔傲然屹立。

  西宁,已然不是那个西宁。

  今天,处在“量转质”跃升期的西宁,一场深刻的转型蜕变正在坚定进行,西宁经济以产业、结构、效率一连串阶段性的嬗变,向高、新、尖转型。

  厉害了我的西宁!精准发力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提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是开出的一剂对症良药,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则意味着从改革释放的红利中,获取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落后的煤炭生产对老百姓带来的污染是不言而喻的,大通煤矿120万吨落后产能的淘汰不禁让周边群众拍手叫好;

  一批涉企收费项目的取消、停征等,为企业降低成本17.2亿元;

  借力“一带一路”,我市藏毯绒纺、民族服饰、石油机械等走出去的步子迈得更大;

  在“点、极、带”增长格局的推动下,高技术、新能源产业增加值都增长两成以上;

  三条经济增长带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

  ……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拓展“供给等于生产”“供给限于经济”“供给依赖市场”等传统理念、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检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主线和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有力支撑,积极谋划,统筹推进,着力构建“去、降、补”统筹推进的政策体系、“点、极、带”有机统一的供给体系和“产、学、研”协同发力的创新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结构持续调整,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淘汰落后产能、降低企业税费成本、推进脱贫攻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使得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了更多更实惠的福祉。

 

   西宁在变——新

   点极带,撬动西宁新一轮经济

  【改革感言】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市着力构建“点、极、带”经济增长格局,“点极带”格局让西宁不断焕发活力,成为撬动西宁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2016年初,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西宁要通过培育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体系,加快培育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构建新的增长格局。结合实际,我市制定并开始实施《关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的实施方案》,在有效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深挖发展潜力,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为建设“幸福西宁”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2017年,我市积极谋划打造若干经济增长点、3大经济增长极和3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三条经济增长带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

  【改革成效】去年,我市高技术、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8%、40.8%,电商交易增长20%,锂电、铝镁合金等出口拉动作用明显,这些都是培育经济增长点提升供给质量的成效。同时,我市三条经济增长带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七成。

  【经济增长点提升供给质量】推动有色、装备制造、藏毯绒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锂电产业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光伏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单晶硅、锂离子电池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70%和62.4%。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业创新日益活跃。积极打造全省领先的电子商务核心集聚区,“阿里巴巴·西宁产业带”正式运营。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实现电商交易额350亿元,同比增长20%。新华联、万达等大型高端商业业态引领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积极推进藏毯、特色纺织等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锂电、铝镁合金、新材料等出口拉动作用增强。

  【经济增长极提高供给效率】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级高新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北川省级高新区加快推进铝镁合金高新材料加工产业的聚集。重点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甘河工业园区积极打造有色(黑色)金属延伸加工产业集群;南川千亿锂电基地和藏毯绒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多巴城市副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道路、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为建设高标准城市副中心打好基础。

  【三条经济增长带占工业总产值74%】我市积极拓展经济增长带强化供给效果,着力拓展宁大(西宁—大通)北川高新技术产业、多沙(多巴—沙塘川)沿湟现代服务业、鲁多—西塔(甘河—鲁沙尔—南川)沿线特色优势产业三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协同,形成带状组团发展。三条经济增长带实现工业总产值1214.8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

   西宁在变——暖

   供给侧改革助推民生保障能力提升

  淘汰落后产能、降低企业税费成本、推进脱贫攻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供结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市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老百姓从中获得许多福祉。

  通过供结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去年我市实施教育项目135个,建立覆盖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学段的资助体系,惠及学生46.3万人次。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老年人健康体检、养老金提标工作全面完成。再次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城市提高到每人每月453元、农村提高到每人每年3320元。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5.2%。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可与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进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同时,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就业39.81万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151人。多措并举保供稳价,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8%,低于省调控目标1.2个百分点,为12年来最低水平。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92元,增长9.7%。

   西宁在变——高

   “经济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改革感言】“去产能是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良机。只有通过去产能才能促使产品价格恢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这样企业的经营状况才会好转,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恢复。”去年,借力“一带一路”推动出口的我省藏毯绒纺、民族服饰等一些企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实惠感同身受,他们认为,企业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寻找新动能,扩大有效供给。

  【改革成效】去年以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举措的深入推进,使得西宁长期存在的“消费需求外溢”“物价输入波动”“产业路径依赖”等“经济难题”不断得到有效解决,“三去一降一补”成效初显,实现经济平稳运行。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4.91亿元,增长9.5%,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去产能:带给企业转型升级良机切实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退出大通煤矿120万吨落后产能,顺利通过省、市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领导小组验收。粗铅、水泥产量分别下降77.2%、27.4%。

  去库存:特色产业迈步走出去推进工业品去库存,大力推动产销对接,努力拓展市场,开展有色、钢铁、能源等行业上下游产业对接工作,2017年全市上下游产业对接金额达到249亿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藏毯绒纺、民族服饰、曲轴、石油机械走出去,有效减少企业库存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6.3%。围绕去库存,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商品房库存面积下降112.6万平方米。

  去杠杆:防控风险企业提效益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行业金融风险应急预案。全市各类企业直接融资超过500亿元,占全省70%以上。强化企业财务杠杆约束,引导企业优化内部资本结构,防控金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5%预期目标内。

  降成本:降成本为企业松绑减负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构建起“一目录六清单”的政府治理新体系。首推首创“超市化”“打包式”服务,市级审批效率整体提速45%,基本建成“网上审批大厅”和“掌上审批系统”,网上审批率达到85%。落实“多证合一”改革,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67万户。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取消、停征一批涉企收费项目,累计降低企业各类成本17.2亿元。对于必须保留的补偿成本收费,严格控制收费水平,以减轻企业负担。

  补短板:对症下药民生福祉增加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2.74万人,实现100个贫困村退出,2.39万人脱贫。落实南京扶贫帮扶协作资金3800万元,结对帮扶105个贫困村;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项目共争取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8614.32万元;建立健全与新型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人口统计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在放宽人口落户条件的同时,提高教育、医疗、文化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双修”等具有示范作用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成功被国家列入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国土绿化面积36万亩,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启动西宁园博园、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建设,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147.5亩,完成绿道景观提升75.8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排名在西北省会城市中位居“双第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湟水流域(西宁段)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全力抓好节能减排,成功入围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摄影:黎晓刚

   西宁在变——强

   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城市转型升级

  “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促进了我市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取得突破。

  去年,我市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1%,现代服务业、全域旅游、高原绿色有机品牌已更多的成为产业中的“领头羊”。同时,一座座桥梁的飞架而起,一条条道路的拓改通达,使得我市绿色发展引领的城市建设“画风”不断转变,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产业和城市发展新机制不断推进。

  【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势头强劲】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1%。金融、物流、健康养老等行业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快推动全域旅游,全力实施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效应带动明显。建立9个农产品品牌建设示范基地,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84个。

  【城市在转型升级中更具魅力】长江路拓宽改造完成,有效缓解城区中心交通拥堵;湟水路高架桥、峡口路连接线建成通车,西宁南北城区相连接,南北高速从此贯通;凤凰山快速路植物园隧道左线贯通,西宁唯一的快速路离市民越来越近;宁互路拓宽改造,昆仑大道西延段、西城大街连接线等工程加紧实施,去年,我市以“畅通西宁”为主绿色发展引领的城市建设“画风”不断转变。行驶在高速路口,穿梭在大街小巷,漫步在三河两岸,市民会发现西宁真的变了,变得越来越接近外地的许多大城市。

  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我市大力融入绿色,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全面对标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依据“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空间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多巴新城、西堡绿芯森林公园等重点片区规划编制等;在成功列入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后,不断推进城市双修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着手推进;探索高效建设模式,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湟水河湿地公园、解放渠水岸景观改造等海绵化建设,开工海绵城市试点项目130项,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变革和理念革新,为我市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路径指引,也为探索青藏高原半干旱海绵城市建设开辟了新路。

  “畅通西宁”建设全力推进,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畅通西宁”实现90%以上外环内网项目开工,开工建设项目101项,峡口连接线、湟水路高架桥等项目建成通车,路网通行能力提升,群众出行日益方便;建成100公里城市绿道,河滨绿道成为许多市民骑行的最爱,累计建成综合管廊26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我市从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入手,对新建道路、综合管廊、公交港湾、绿化等方面提高道路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新建项目中使用我市投入生产的高品质路缘石、大尺寸铺装板、绿色环保进水砖等绿色材料,大到工程规划、小到项目细节,城市建设不断抓创新、求特色、提品质,力求更完美,城市建设在转型升级中变得越来越美丽。()

今年西宁力争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西宁结合两山夹一水的河谷型地貌,提出了‘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建设思路,同时选取具有典型断面特征的21.人民政府
今年西宁力争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西宁结合两山夹一水的河谷型地貌,提出了‘治山、理水、润城’的海绵建设思路,同时选取具有典型断面特征的21.建设厅
“绿色”底色擘画西宁产业发展
  青海新闻网讯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Qhnews.Com
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在多个领域取得进展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陈郁  报道) 1月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