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检查分析报告

08.05.2014  18:17
  按照国土资源部大讨论办公室总体安排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工作安排》的部署,我厅在圆满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后,按照“深入学习要结合实际、讨论主题要突出特色、讨论方式要灵活多样、分析问题要深刻透彻”的基本要求,认真部署、扎实推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工作,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查找梳理出制约青海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初步思路和措施。   一、总体情况   为开展好此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省委、省政府及我厅党委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副省长徐福顺对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和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作了重要批示,要求“ 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工作方案,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我厅按照部要求编制《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地  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工作方案》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三名得力人员专职从事办公室相关工作。   自2009年4月16日进入大讨论活动学习讨论阶段以来,厅党委和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立即按照部大讨论办公室《学习讨论阶段工作要求》编制《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第二阶段工作安排》,下属各单位也编制本单位的第二阶段实施方案或工作安排,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各单位实际对第二阶段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做到了迅速行动、广泛发动、周密部署、全面落实。   1 、明确主题, 着力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厅大讨论办公室按领导小组要求明确了加快青海省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地勘单位改革和加强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完善矿政管理规范矿业权分类出让、做好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改善地质勘查开发外部环境、地勘单位项目承担能力评估机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诚信制度等九个讨论主题,下属各单位也明确了讨论主题,并根据各单位工作范围和性质对所确定的主题进行细化和分工,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   2 、认真学习、广泛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编印下发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学习材料汇编》,各单位按厅要求采取自学、集中学习和座谈研讨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材料汇编》中关于加强地质找矿工作、推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进程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指示精神。通过学习和讨论统一了思想,对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开展的背景、意义、目的以及我省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必要性等方面提高了认识。   3 、广泛宣传、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剖析问题。 通过下发《关于开展“我为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建言献策”征文活动的通知》征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有关文章,截止6月9号已征集到建言献策的优秀文章12篇(征文截止日期为6月20号);在网站、报纸、杂志上创办地质找矿改革发展专题、专集、专栏等,进行舆论引导和广泛宣传。截止6月9号,在《青海地矿》(双周刊)上刊登有关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文章5篇,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开办专集刊登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文章41篇,给《青海国土经略》(双月刊)投稿1篇(拟在2009年第3期及以后各期刊登)等;厅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3次,各事业局召开专题学习研讨会、座谈会2-5次,各地国土局学习研讨会1-2次;厅领导深入基层调研5次,厅大讨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深入基层调研5次,各事业局深入基层调研5-7次;厅大讨论办公室共编写简报35期,各有关大内编写简报30多期,动态报道了全省大讨论活动。各单位从我省地质找矿工作的实际出发,围绕国土资源部、厅及各单位确定的讨论主题,查找梳理出制约青海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新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初步思路和措施,成效明显。   二、认识提高情况   1 、通过认真的学习讨论,首先认识到 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既是对地质找矿工作特别是近十年来工作的肯定,也是一次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查找不足、破解难题的改革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尤其是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地质工作的不利影响凸显等等,如果一味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地开展地质工作,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地质工作大发展也无从谈起。要把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当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破思想束缚,推进地勘工作全面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省地质找矿工作的优势和面临的实际困难,紧跟现代地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超前谋划、改革创新,进一步延长工作链,大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早日在“快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上实现重大突破,增强地质找矿工作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   2 、充分认识到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目的。 开展地质找矿发展改革大讨论活动,是新时期地质勘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在于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推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进程,促进地质工作的重大转变,实现地质找矿的和谐环境、重大突破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改革现有的勘查机制,为建立精干、高效、集约、科学的地质工作体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地质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地质找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原有的管理体制、勘查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快找矿、找好矿、找大矿,而且要注意提高工作效率、质量和全面发展,加速地质成果的实现转化,建立完善的矿业权运作机制,同时地质勘查机制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相适应,地质勘查工作同样要走集约化的道路。   3 、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是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青海是一个资源依赖性省份,资源型产业是我省的经济支柱。但重要矿产资源的总体勘查程度还不高,地质找矿还有很大的潜力。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实现大的突破,找出更多更好的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证。目前,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大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资源、环境约束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地质找矿突破,任务更为迫切,意义更加重大。   4 、周密部署、全面动员、 深入学习、 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聚焦问题、系统梳理、着力解决、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是开展好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和推进改革发展进程的保证。 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认真部署、扎实推进大讨论活动,做好大讨论活动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做到迅速行动、广泛发动、周密部署、全面落实,围绕部、厅及自己单位确定的讨论主题,并根据各单位工作范围和性质对所确定的主题进行细化和分工,着力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我省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广泛讨论、剖析问题,查找出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和措施,保证大讨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和九项制度性成果的实现,推进我省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进程。   5 、认识到大讨论活动要与推进全年工作紧密结合,以各项工作实践检验大讨论活动的成效。 这次大讨论活动意义重大,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因此,一定要加强这次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这次大讨论活动为期数月,正是地勘单位野外生产的黄金季节,各单位工作任务繁重,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努力做到以开展大讨论活动推进各项工作,切忌把大讨论活动和日常工作搞成“两张皮”,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三、查找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各单位在认真学习厅《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学习材料汇编》及有关精神的基础上,深入调研研讨,认真查找出影响和制约我省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观念保守是制约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主要障碍。 长期以来的垂直管理,造成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势根深蒂固,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属地化管理后,很多观念与市场经济要求对接不够,与地方政府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单一,自成体系、自我循环,“等、靠、要”思想严重。特别是进入行业发展高峰期以来,部分干部职工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缺乏“事转企”的危机感和勇闯市场的能力,畏首畏尾、视野狭窄,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大地质、大市场”的理念,对新形势下的地勘工作新机制缺乏探索和实践的勇气,习惯于按既有传统模式和观念管理地勘工作,因而靠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不够。在处理复杂局面、复杂事物的能力上有欠缺,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上缺少有效办法,具体措施少,制约着地勘单位的发展,影响地质找矿的成效。   2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成为制约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任务国家下、资金国家拨、装备国家配、成果国家收”的运行体制,到属地化管理之后,国家投入只限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省级地勘投入也不足,社会资本进入我省地质市场还大有潜力可挖。与此同时,地勘单位由于自身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社会包袱过重,开展地质找矿的资金压力较大,又面对地勘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地质找矿困难重重。   3 、地勘单位队伍建设不到位,改革服务能力不强,整体上与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各地勘单位领导班子、中层干部队伍年龄偏大,不适宜青海高海拔地质工作的特殊要求,年轻干部在数量、质量上不能满足地勘产业经济发展需求;我省地勘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地勘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普遍基础薄弱,尤其是在上世纪队伍不景气时期,经费缩减、产业萎缩、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员断档严重等问题造成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现有地质技术力量与“快找矿、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的要求不相适应,各地勘单位项目技术力量不足,导致地勘工作思路、技术方法和手段简单,地质科技研究工作薄弱,工作质量下滑,影响地质找矿工作的进展和成果的获取。   4 、矿业权市场基础薄弱,个别地方政府对矿业权市场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矿业权转让引发的问题较多。 在矿业权一级市场方面,目前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或因各种原因收归国有的矿产地较少,可以进行直接出让的矿业权尤其是采矿权为数不多;个别地方政府对矿业权市场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一是个别地方领导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观念认识不到位,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擅自越权许诺配置矿业权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受矿业利益分配影响,个别地方政府强调在两权收益分配及使用管理的权限,但对本级矿业权市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未形成有效推动机制。三是各地政府对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在矿业权二级流转方面,一些矿业权人为了规避审批,各种名目的私下非法转让、暗地交易问题较严重。原因是多数私下非法转让矿业权行为存在一定的隐避性,国土资源部门监管和查处难度很大。   5 、可供服务的地质资料信息资源不足,地质资料服务场所紧张,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工作经费不足,馆藏纸质资料模糊破损严重。 近几年,随着地质工作投入的多元化,地勘项目多样化,形成了大量的地质工作成果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或欠汇交,尤其是1:5万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成果地质资料几乎没有汇交,严重影响到地质资料的服务和利用。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紧缺,尤其是缺少既懂专业、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工作相对较弱;厅博物馆成果地质资料老化、破损、退色的共有674种,需要利用现代化成图技术,参照国家现行有关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进行修复。   6 地质勘查开发工作的外部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造成外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省勘查区部分群众甚至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对地质找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探矿权人做地质勘查工作是为了发资源财,而不知道多数地勘项目是国家出资为国家找矿,更不知道地勘工作对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二是信教群众因迷信神山等不支持地勘工作。我省大多地方的群众信教,因迷信神山,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经常把找矿区看作是神山,不让施工,甚至不让上山,造成地勘工作的被动局面;三是自农牧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草原都承包到户,在草原上进行地质勘查工程,的确损坏了牧民群众的草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有些地勘项目承担单位未能与牧民群众达成草原补偿协议就施工,既造成了与牧民群众的纠纷,又影响了地勘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我省未建立地质勘查草原补偿机制,现行的《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和省级预算标准都未将草场及农田补偿费用纳入预算,不但影响了地勘工作的进度,而且损坏了农牧民群众的利益;五是地勘单位与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不全。部分勘查单位不严格执行项目备案制度,不及时报送年检材料,并存在无证勘查开发的现象。探矿权人得到矿权后,不向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直接到达矿点进行探矿,遇到项目区群众阻挠时,才到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协调,给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和被动;六是矿业权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措施不力。在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中,由于法制观念淡薄,不注意环境保护,乱采滥挖、采选废渣乱堆乱倒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项目区群众中造成较坏影响,也给后续工作造成障碍。   7 、地勘单位以质量求效益、占市场、图生存的意识不强,单位技术力量与所承担的项目数量、规模不相匹配,项目承担能力普遍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省地勘投入力度的逐步增大,各地勘单位承担的地勘项目越来越多,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但同时也凸现出地勘单位承担能力不足,工作期限拉长,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地勘单位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缺乏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导致承担重大地勘项目的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工作质量下滑,影响地质找矿工作的进展和成果的获取,单位技术力量与所承担的项目数量、规模不相匹配,项目承担能力普遍不足。个别地勘单位对野外施工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以质量求效益、占市场、图生存的意识不强,三级质量检查不力,对地勘项目的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对项目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不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直接导致个别项目存在严重质量问题。项目管理部门对组织不力、进展缓慢、不及时提交成果的地勘项目无法约束和控制,导致立项工作难以进行,成效不显。   8 、《青海省地质工作统一部署实施方案》编制进程偏慢。 青海省地质工作统一部署实施方案》由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共同承担编制,编制人员在西安、西宁两地,前期联系、交流、修改等方面困难教多,加上前期综合研究不足、技术力量有限等造成《青海省地质工作统一部署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进展较慢。 四、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和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形成以下初步思路和措施建议:   1 、坚持不懈解放思想,为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思想动力。 我省地质找矿的发展实践表明,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发展,思想的大解放才有事业的大发展。当前要不断解放思想,在创新创造中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事业的大发展,为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大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推动力度,努力克服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瞻前顾后、无所适从的思想,坚定信心敢于改、着眼发展踊跃改、稳妥有序逐步改、夯实基础大胆改,把地质找矿改革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2 、完善体制,理顺机制,加大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推动力度,推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进程。 一是企业化改革方向决不动摇,真正戴好事业单位的帽子,走好企业化的路子;二是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整分配格局,形成正确的利益分配导向机制,努力向生产一线、野外倾斜;三是进一步改革人事、劳动用工制度,积极推行职工、干部竞聘、竞争上岗,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 、加强地勘队伍建设尤其是公益性地勘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把握正确的方向,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积极做好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把符合要求,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切实加强加强公益性地质队伍地勘队伍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观念,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要求,加强公益性地质队伍的建设;三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尽快提高新吸收的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根据不同专业,采取多种形式,分阶段、分层次加强在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努力造就一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过硬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解决地勘单位人才不足的现状。   4 、强化矿业权市场要素的培育, 以矿业权分类管理为基础, 进一步改善矿业投资环境,加大矿政执法力度,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 一是加强公益性地质勘查,加强矿业权基础信息工作,建立矿业权储备库制度和项目信息库,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矿业权退出机制,为矿业权市场的培育和建立提供基础要素;二是进一步健全矿业权二级市场流转管理制度,加强非法转让矿业权行为查处力度,促进矿业权转让合法、有序进入市场;三是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督促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12号),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符合文件规定的市场化配置矿业权,一律严格采用市场方式进行配置;四是强化各地政府管理职能,  提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意识。督促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各级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矿业权有偿取得及招拍挂工作,规范各级政府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招商引资工作,使招商引资工作与矿业权管理及矿业权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加大矿政执法力度,强化对矿业权人勘查开发现场监督管理。主动联合工商等管理部门,继续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治理整顿力度,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转让矿业权行为,为矿业权市场的培育和建立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5 、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构建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对地质资料进行深度开发,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责、权、益”三结合的汇交管理机制,完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提高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质量,保障馆藏充足的成果地质资料积累。二是尽快建立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将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纳入省级馆藏机构管理,各地勘单位形成的重要的原始地质资料扫描复制后随成果地质资料一同汇交,以保障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和利用服务。同时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三是构建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省级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站为依托,以成果地质资料查询系统为核心,加载地勘单位保管的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形成省级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中心,为利用者提供地质资料搜集导向。同时,将已建立的地质资料数据库整合集成,打造特色服务产品。四是对地质资料进行深度开发。以省级馆藏机构为龙头,结合行政管理部门、地质勘查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研究网络体系,运用现代理论、方法和技术,盘活各类地质资料,吸引社会投资和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中力量做好地质资料深度开发利用工作。   6 、切实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外部环境。 一是加大《矿产资源法》、《青海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草原法》等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切实维护投资者和牧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要从维护、保障牧民群众合法权益入手,做好项目区群众思想工作,积极协调多方关系,形成各方支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社会氛围,使广大群众和干部深刻认识到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保障作用,认识到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作支撑。二是积极引导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宗教活动和地质找矿的关系,维护地勘秩序,做到地勘单位进得去、做得下、好施工、早出成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合法的矿业活动顺利进行。三是建议在我省建立矿产资源勘查草原和农田补偿机制,积极协调投资者与地方、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健全草原补偿制度和评估机构,地质勘查工作经费预算时根据地勘项目设计的地勘工程预算草原、农田补偿费,及时合理地补偿给草原、农田业主,不能损害农牧民的利益;四是各市(县、行委)应成立由政府领导负责,国土资源、农牧、财政、监察等部门组成的地质勘查补偿协调机构,按照地勘单位设计的实物工作量和实际损坏草原面积按草原、农田等级计算,给农牧民合理补偿,确保地勘工作顺利开展;五是要求探矿权人在开展地勘野外工作前到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备案,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沟通,并报告可能遇到的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六是地勘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处理好工作期间与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各种关系,及时解决农牧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并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生活区卫生环境。   7 、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潜力,多渠道引进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提高地勘单位项目承担能力,加强项目质量管理,并引进外来勘查力量补充我省地勘队伍。 一是引导地勘单位先从深化内部改革做起,进一步建立完善企业化经营机制,模拟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潜力;二是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奖励激励办法,充分调动地勘单位和现有技术人员找矿积极性,注重培养现有技术人员工作能力和引进新人才;三是引导和鼓励地勘单位不拘一格多渠道引进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采取聘用、担任顾问、项目合作、挂职等方式引进专家,为我省地勘工作注入新活力;四是引进外来勘查力量补充我省地勘队伍。部分省地勘基金项目采取招标、委托等方式,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引进外省地勘单位承担部分项目,形成竞争机制,补充勘查力量不足,解决我省地勘单位超负荷、超能力承担项目的问题;五是全力以赴抓好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果。要充分发挥各主管局的管理指导作用,帮助项目实施单位解决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管理好项目实施的质量,督促项目目标成果的实现。项目承担单位要定期向主管局汇报项目进展情况,自觉接受主管局的检查,共同做好项目工作。   8 、及时补充技术力量, 以实现 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为重点, 精心制定并实施《青海省地质工作统一部署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 一是加强管理,及时补充技术力量,在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下,由青海项目办统一安排编制工作,解决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二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及时补充技术力量,精心制定《青海省地质工作统一部署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按照“统一规划部署,组织协调实施,跟踪检查指导,综合集成成果,确保实现目标”的原则开展工作;三是要将煤、铁等资源勘查作为地勘工作的首要任务,打破常规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综合研究,特别是对找矿标志、控矿因素、成矿期次、矿化与构造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研究程度,总结出主要成矿带和重点成矿区的成控矿规律;四是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整装勘查,加快勘查进程,开展攻深找盲和地表覆盖区的找矿工作,扩大找矿成果,实现重大突破,为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五是成立专门从事立项、科研工作的机构,由固定的人员长期从事此项工作,可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研究和指导。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质找矿                              改革发展大讨论办公室(代)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