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青海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05.09.2019  16:43

  图为发布会现场。(祁国彪 摄)

  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以“建设国家公园省、传递大美青海情”为主题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青海专场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深情讲述青海“大”的价值、“美”的颜值,讲述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实践,盛情邀请中外媒体记者亲自来青海走一走、看一看。

  青海将以何种姿态“建设国家公园省、传递大美青海情”,是本次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和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就大家关心关注的问题,一一作答。

   让青海湖越来越有“颜值”,越来越有价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一说到青海,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青海湖。请问在青海湖的保护上,青海是如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一理念的?

  王建军: 青海以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在全国、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是阻止西部荒漠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节点,这体现了青海湖的价值;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这说的是青海湖的“颜值”。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青海湖就是要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借用徐霞客说的话,我要说的是“青海归来不看湖”。因为,青海湖远看就像是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的一颗蓝宝石,近看是碧波荡漾的一片海,湖上百鸟飞翔,湖中湟鱼潜底,周边辽阔的天然牧场上牛羊在静静地漫步,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各种野花争奇斗艳,特别是到了夏秋季,盛开的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让人流连忘返,田园牧歌般的舒畅让很多人来此观光旅游。

  保护好青海湖的“颜值”,我们秉承的信念是青海湖很大,不能变小了;青海湖很美,不能变丑了;青海湖的水很净,不能污染了;青海湖的名声很好,不能败坏了。要让“大、美、净、好”成为青海湖永久的靓丽名片。

  青海湖的价值,体现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上。

  在空间管控上,我们正在进一步廓清保护区范围和边界,切实做到规划不留败笔,保护不留死角;在依法保护上,我们正在抓紧立法,推动完善流域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用法治的力量来保护好青海湖;在生态治理上,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统筹岸上岸下、水面陆地,依靠科技同步开展生态环保和生态修复,切实维护环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环保设施上,我们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按人口密度和聚集度,建设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基础设施;在社会动员上,我们启动“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推动全社会共保青海湖、共奏生态曲。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编制青海湖等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争取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我相信,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未来的青海湖一定会越来越有“颜值”、越来越有价值。

   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 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路子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请问青海做了哪些工作?

  刘宁: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来不得半点闪失的责任,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

  这么多年来,我们积极建设国家公园,同时我们也打造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消费,还有绿色农牧业这四个方面的架构,积极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在构建国家公园方面,我们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这个理念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深改委出台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我们按照这个指导意见不断推进三江源的保护、中华水塔的保护和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建设。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第一个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青海省2016年开始进行试点建设,我们想在明年申报启动正式的建园。2017年,青海省又和甘肃省一起共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2018年出台了“1+5”规划,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规划体系。同时,发布了首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蓝皮书。今年6月,和国家林草局共同启动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示范省。在这方面,我们也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

  大家知道,青海位居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连接地,是全世界的四大净土区之一,是气候的调节器,平均海拔达到4058米,人口较少,但是景色独特。到了青海,你们就可以看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这个地方风高极天,大江初流,是非常壮阔的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建设国家公园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有实际需要。

  我们有先进的理念做指导,有多年的实践探索,有切实的需要。我们把国家公园当作一个承载体,就是要实现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和人类发展生产力的协同。通过国家公园的建设,能够把这些好的先进理念承载在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9日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的时候发来了贺信,特别强调了要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对开好这个论坛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肯定,与会的450多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给予了极大的响应,我们通过一个主论坛、四个分论坛和六个边会,大家思想碰撞,总结了国家公园这个载体近150年来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我们有四个绿色发展体系。绿色能源方面,第一,青海现在的清洁能源装机突破了1200万千瓦,正在打造从青海到河南的世界上第一条全部绿电的可再生能源特高压通道;第二,我们正在打造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基地;第三,实现了全省范围内连续15日绿电供电的计划,这也是世界首创。

  绿色产业方面,我们现在一改过去高耗能企业入青的条件,开始限制这类企业在青海进行发展,大力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产值已经占青海省产值的60%以上。

  绿色消费方面,紧密结合绿电、枸杞、农副产品发展,大家从一次消费、二次消费方面都非常注重绿色消费。

  绿色有机农牧业方面,和农业农村部协同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也是全国首家。我们在化肥农药上要减量,今年第一年实施,化学用量已经减少了24.4%,农药预计到年底减到20%。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进一步强调生态保护优先,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路子。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提问:青海省在大自然保护方面成绩比较突出,请问具体做法是什么?

  刘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但是尊重自然不代表消极依靠,我们还应该主动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青海幅员辽阔,保护好自然,首先要探寻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演替当中,顺应这样的规律,但也决不是盲从。

  青海有全国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神秘的少女,它的面纱一直很神秘,因为它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有6.03万平方公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到可可西里,大家就会想到高原精灵——藏羚羊。藏羚羊每到产子的时候,都要到卓乃湖这个地方来。藏羚羊一度从数十万只减少到两万只,现在又恢复到了七万只以上了。大家可能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叫索南达杰,他曾经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自然生态,为了保护藏羚羊不被非法猎取,付出了生命。在去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国家授予他“改革先锋”的称号。我觉得这都是我们为保护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做出的努力。

  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绝不是盲目地等待自然的演替,而是在人力可能干预的情况下,对于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进行积极主动地保护。

   青海园是最美的布展之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北京世园会是全国乃至全球园艺精华的缩影,青海也共赴了这次北京的绿色之约。请介绍一下青海园的情况?

  王建军: 9月1日到3日是北京世园会“青海日”,活动除了看景观以外还有旅游、购物等,就是吃喝玩乐一体。

  青海园有1800多平方米,设计比较古朴、典雅,进园的大门以三江源为设计理念,展示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旁边是一组藏羚羊的群雕。整个布展简洁、清晰、明快,而且富有动感。进去以后往前走是一座河湟民居。湟水河流域是青海主要人口的居住地,面积大概是两万多平方公里,将近70%的青海人居住在那里,千百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河湟文化。

  作为青海人,我觉得青海园是最美的布展之一。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这几年来很多游客去青海旅游,自然会对生态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将来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以后,会不会对一些游客进行限制性的措施,进入国家公园会不会有一些法则?

  刘宁: 对于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一个命题、也是一个主题。我们建好国家公园,首先就是要做好自然生态的单元和人类社会管理单元的协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举个例子,可可西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和西藏的羌塘和新疆的阿尔金山都是联动的,如果出现了对二级保护动物、一级保护动物带来的伤害,都要互相协同追责的。青海阿尼玛卿雪山是小冰川时代的遗址,这个山原来是非常特殊的旅游景地,现在出于保护的原因,我们把它关闭了。青海湖鸟岛有几千种鸟类,都是候鸟,原来人们都可以去参观、去拍照,现在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但是管理不代表完全地封闭,将来随着发展,生态旅游一定会在国家公园里面发展起来,而且我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个体制建设,会把我们的管理和自然的生态需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就把责任的边界和保护的价值,以及开发的潜力紧密地协同起来,这样不仅为当地的发展,也为全国乃至世界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一定要有精神来支撑

   中新社记者提问: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强调,新时代干部要有新担当新作为。请问,青海的干部是如何具体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

  王建军: 青海是精神高地,诞生过“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两路”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一定要有精神来支撑。在青海这个地方工作和生活,如果没有这些精神,谈担当、谈作为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今年6月,国家对“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进行了表彰,受表彰的集体有我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这个集体中有一位叫甘学斌,是青海干部担当作为的一个典型。

  黄河源就是黄河发源的所在地,当年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想李白可能没有去过青海,没有到过黄河源,到了之后,他就没有这么浪漫,因为浪漫背后是无尽的艰辛。

  黄河源所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单一民族比例最高的地方。这个地方海拔4500米,在那里坚守是一种奉献,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担当、一种作为。就是在这块人类生命的禁区,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源园区的面积是1.91万平方公里,里面大小星罗棋布的湖泊有5000多个,黄河水43%的流量在这里形成。

  黄河源园区成立于2017年9月,园区有55名工作人员,三年来集中开展巡护111次,巡护里程达到7.3万公里,每个月要巡护3次,由于距离远,每次一出门就是7天到8天。

  今年春节前后,果洛州遇到了雪灾,园区也同样经受着雪灾的考验,55名工作人员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居民一道,铲积雪、清道路、运草料,救护野生动物。应急管理部启动了国家IV级救灾应急响应,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园区55名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园区的灾害降低到了最低程度。黄河源这个集体能够获得“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是党和政府对他们坚守在艰苦地区的一个褒奖,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奋斗在高原地区各级干部的担当和作为。

  祖国的山河湖海总要有人来守护,不管谁来坚守,他们都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除了黄河源园区这个集体,我们省还有四人获得“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他们的事迹同样非常感人,是青海各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一个缩影。

   精准扶贫精神扶贫对口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青海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能否介绍一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当中,青海有哪些典型的做法?

  刘宁: 青海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地位特殊、省情特殊,除了生态保护的一面还有高原艰苦的一面。具体表现在我们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也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的贫困区,脱贫攻坚的任务非常重。我们在这些年脱贫攻坚当中,主要在三个方面下了功夫:

  第一,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要求,做到“六个精准”,首先就是精准识别,我们识别了52万贫困人口,把目标集中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上,制定了“1+8+10”的政策。

  劳务输出方面,我们集中打造“拉面经济”。现在大概有将近20万的拉面手艺人在全国各地开拉面馆,在全国各地大概有2.72万家,每年的产值有150多个亿。

  生态扶贫方面,设置草原、湿地、林业生态公益的管护岗位,现在总共有12.6万个,户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贫困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易地搬迁扶贫方面,我们聚焦了3.34万户,将近12万“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把他们搬迁出来,现在“十三五”期间计划的搬迁人口已经全部完成。

  教育扶贫方面,我们持续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现在藏区所有学生和六盘山集中连片区的学生都实行了15年教育资助政策,控辍保学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肯定,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6.8%。

  医疗扶贫方面,我们把大病集中救治扩大到30个病种,救治方面加大了力度,推行一站式付费结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医疗、基本医疗四道保险线联动起来,现在贫困群众住院费用自费比例控制在10%以内,这是脱贫攻坚当中老百姓得到的最实惠的事情。

  我们率先打通了低保的标准和扶贫的标准“两线合一”,就是最穷的、最贫困的、没有生产能力的有低保来兜底。

  第二,精神扶贫。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少数民族占比达到47.7%。我们从精神上“扶智扶志”,已经先期在13个县开展了精神扶贫的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精神扶贫加上精准扶贫,现在我们有60%的贫困县已经摘帽,90%的贫困村已经退出,还有85%的贫困人口已经脱贫。

  第三,对口扶贫。对口扶贫得益于党中央的好政策,得益于全国的帮扶,全国有6个省份对口援青,主要援助我们的藏族地区。这6个省份倾心倾力支持青海的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派出组团式的帮扶,从人才、教育、医疗、资金、项目、产业上给了很大的支持、帮助。同时,有32个国家部委跟我们签署了帮扶合作的协议,还有18个央企支持青海的脱贫攻坚工作。

  在本省,我们已经派出了第二批的第一书记到了各个村,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的干部现在大概有1.5万名,14.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与16万贫困户结对认亲,559家民营企业与731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的关系,这些发挥了重要的对口扶贫作用。

  我们有信心和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有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绝对贫困人口清零。为此我们制定了清零的行动计划,除了按照国家的要求以外,专门就“两不愁、三保障”,加上饮水安全进行支持,我们有决心在今年年底把绝对贫困人口清零,在明年继续巩固提高,同时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衔接政策,相应地解决一些相对贫困人口的困难,让产业兴旺起来,为建设新青海做出贡献。(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