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砥砺奋进正当时 ——写在青海解放70周年之际(下)

05.09.2019  16:44

  在三万英尺的高空鸟瞰青海,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雪山等海拔六七千米的高山雪峰比比皆是,清冷神秘;青海湖如一块镶嵌在毯子上的蓝宝石,婀娜美丽。大自然奇迹般的造物,赋予这片高原大陆独有的气质,美得让人心醉。

  站在浦宁塔上俯瞰整个西宁,南北山绿意葱茏,海湖新区内高楼鳞次栉比,南绕城快速路平整宽阔,这颗“高原明珠”在秋日明媚的阳光里熠熠生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的领导下,青海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发生了沧桑巨变。

  70年来,青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书写高质量发展篇章;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崛起”这条路走得铿锵有力;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汇聚民族团结的筑梦力量,石榴籽“越抱越紧”;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再启历史新局,滋养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滋养,激荡着新时代改革浪潮的激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更加从容自信地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上,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海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实现了伟大跨越,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必将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1949年9月5日,这天对青海人民来说,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尽管没有组织什么入城仪式,也没有部队要进城的通告,但消息灵通的群众一大早就在城门口迎接解放军。

  当年解放西宁的一军三十七团某连指导员史印亭,对当时的场面记忆犹新:“我们从西宁东大门进的城。那时候,马步芳的部队已经被打散了,我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所以我说,解放西宁,平平常常,没响一枪,没炸一炮。”

  9月6日,西宁举行解放大会。那天,解放军大部队列队集结,上午9时左右,仪式开始。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军、师、团首长,炮兵、步兵依次列队通过东大街行进到西大街,场面壮观。手持轻机枪的解放军战士分三路纵队齐步行进,手持步枪的战士走在后面,枪上都上了刺刀,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各族群众挤在道路两旁,手挥彩旗,欢声雷动。

  75岁的胡锦云老人,挥笔写下这样一首诗:“马到青海四十年,人民苦死万万千。解放大军来征剿,至时拨云见青天”。充分表达了对马氏家族军阀统治的憎恨,和对解放军解放西宁的喜悦心情。

  解放前,西宁人民住的是低矮的土房、砖木结构的矮楼房,街道是狭窄的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城市没有自来水、没有取暖火炉,十多岁的孩子没有裤子穿。史书上有一记载道尽当时情形:“一条街,三栋楼,四个警察,两个猴(公园里只有两只猴子)。”

  如今的西宁,高楼林立,拔古城之地而起;商旅云集,会高原之人而盛;桥梁飞架,翩若贯日长虹;公路平铺,舞似腾起蛟龙。青藏铁路、兰新专线,沟通南北西东;民航机场,千米跑道,银鹰搏击长空。

  历史往回望,荡气回肠。

  这是一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路;这是一条百折不挠勇向前之路。

  斗转星移,沧桑变换。70年革故鼎新,70年春风化雨,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铮铮情怀,掷地有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来自党的十九大上的铿锵声音响彻寰宇,这一重要论断直达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底,激起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代表了领航14亿多人民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让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性宏愿。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我们党几十年来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和强国富民之路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时间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科学真理,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代表人民执政过程中树立的坚定信念。

  

  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每一个青海人的命运变迁中得到生动诠释。

  “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相信很多西宁市的中老年人对售票员的这句话记忆犹新,对那像“巨龙”一样的1路、2路柴油公交车印象深刻。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这些都成为永久的记忆。

  “种地不上税,看病国家报销,上小学、初中不要钱,这么多好政策我们一家人都受益了,这是我晚年最大的福气啊!”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龙一村63岁的村民乔占德高兴地说。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科学管理日益完善、运输网络四通八达、支付手段灵活多样、查询方式方便快捷、安保措施落地见效……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青海和全国一起,走过了波澜壮阔的40年辉煌历程。

  ——1985年,青藏公路扩建工程全线竣工,祖国内地与青藏高原的联系更加紧密。

  ——1986年,青海钾肥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我国大规模生产钾肥的序幕就此拉开。龙羊峡水电站正式下闸蓄水,创下了黄河第一坝、亚洲最大大坝、单机容量最大等多个第一。

  ——2000年,兰西高速公路、青海百万吨钾肥工程等重点工程开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首届青洽会的举办,成为青海对外开放的最大亮点。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

  ——2011年,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兰西经济区建设拉开序幕,海东工业园成立,青海湖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

  ——三大“国字号”改革有新成效,老百姓得实惠。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具有青海特点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前列,市州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大病保险、先住院后结算等服务覆盖全省。

  这是过去一百年也做不到的。曾经被视为天尽头遥不可及的青海,如今成为西部开发最令人关注的一片热土。

  青海的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超过了百年的变化,改变了古老的中国,亦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不断给行政权力“瘦身”。发布了省、市州、县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起规范透明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稳步实施“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改革。

  省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63项,全面取消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在全国属于省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较少省份之一。狠抓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不断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曾任西宁市戏剧团党支部副书记、艺术总监的屈巧哲说:“党的十八大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多排戏、演好戏、出精品,不断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一代新人,为文化名省建设做贡献。”

  党的十八以来,是青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是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这五年,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各族干部群众的“四个意识”日益牢固,学习成效越来越转化为开创新局面的实践成果;发展的层次不断提升。坚持转变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向绿色低碳循环迈进。青海迈入高铁时代、区域发展各具特色,东部城市群加速崛起;发展的优势逐渐显现。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生态优势不断显现,国家生态屏障日益牢固。

  这五年,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红利弥补发展短板,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各领域改革统筹推进、重大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发展的成果更多惠民。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全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新的提高;发展的环境愈发向好。我们坚持“两个共同”主题、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深入实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这五年,发展的合力广泛凝聚。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省有机统一,积极推进协商民主,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成效更加显著,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发展的引领更为有效。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名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发展的保证更加坚强。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注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不断夯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励精图治,奋力开拓,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强党建,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

  

  2016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省代表团参加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用“眼睛”和“生命”来形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见他对环境保护用心之深、用情之切。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是一个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精准把脉青海发展大势,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描绘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宏伟蓝图,给予了青海各族儿女鼓舞与鞭策、信心与力量。

  上下同欲,干群同心,高原之上,西海之滨,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因为党中央的关怀,一方热土,各族人民,目光坚定、豪情满满、信步未来。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曲沟村132户492人,共有耕地77公顷、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人均耕地面积少,大伙没有凝聚力,多年来,始终未能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从2016年开始,曲沟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公开承诺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一套“党建+产业发展”的扶贫模式,带领村民奔小康。

  “我们成立了澜沧江源专家委员会,填补了长江南源基础研究空白,举办‘澜沧江——湄公河之约六国青年创新大赛和训练营活动’,唤起国际关注和全民保护。多年来,杂多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全局,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首任,将生态保护和建设融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建设的全过程,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走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委书记才旦周在座谈交流中“底气十足”。

  总结回顾全省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和新变化,呈现给新闻人的是说不完的故事、拍不尽的画面。

  我们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一刻也不放松地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

  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们着力构建了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青南地区生态持续好转,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建设和三北、天保等重大生态工程稳步推进,营造林面积完成266667公顷以上,河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湟水河出省断面IV类水质达标率100%,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4%,青海的山更美水更清天更蓝草更绿,青海绿色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我们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续建和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6000公里,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6.7%,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全覆盖。民生支出持续加大,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建设等各项民生工作持续推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我们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牢牢扭住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将“两个维护”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最高标准,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重要文件、会议精神,结合实际认真研究贯彻措施,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不折不扣落实。坚持“两个生态”一起抓,“两个责任”一起扛,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同时,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我们之所以认识上不断提高,行动上更加自觉,工作中见到成效,就是始终把总书记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牢牢抓在手上,学思践悟、指导实践,心中有方向、实践有目标,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

  我们找准讲话精神与青海工作的结合点,不断拓宽青海发展的新思路新空间。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以实干作风赢得民心、凝聚力量。

  今日之青海,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普遍富裕起来,从不愁吃、不愁穿的物质需求,到追求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精神需求,生活水平上了个大台阶。

  

  对于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城西村的杨占吉来说,生态保护是个关键词。作为一名湿地管护员,他发现黄河湿地周边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

  办民族文化长廊、唱《民族团结之花》歌曲……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园林小学校长苏亚青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作为青海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的重要途径,中欧班列打通了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新的贸易渠道,正如公司董事长邓良明所说,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亚贡麻村的卓玛太不再靠放牧为生,而是“换了个活法”——成立家庭牧场,制作酸奶、曲拉等畜产品,租店铺在县城销售,一年下来收入超过10万元。

  看似不同的故事,折射的是“四个转变”的魅力——这是一条立足省情、应运而生的转变之路,这是一条着眼现实、顺应时代的发展之路,这是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前进之路。

  聚焦“四个转变”,我们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人的努力。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更多的青海经验、青海智慧。着力保护好“中华水塔”。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聚焦“四个转变”,我们从“四个转变”中看到方向、看到优势、看到责任、看到信心,不断开拓新空间,实现新发展。

  2018年10月9日上午,青海德令哈至俄罗斯巴尔瑙尔75026次中欧班列从德令哈站缓缓驶出,标志着我省又一趟集装箱国际班列成功开行。这是继我省双寨、格尔木开行中欧班列后,开发的第三条中欧班列线路,打开了青海多点多线国际班列运输大通道。这是一次信息与资源的碰撞,是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主抓手,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青海省区位优势,着力发挥国际营销网络的结果。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从新玉树傲然屹立在雪域高原,到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成,从果洛机场正式通航,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绩斐然……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新青海。”

  后菊花村在村党支部的探索实践中,鼓励村“两委”及广大党员“当好群众的试验员,种好百姓的试验田”,通过党员带头优先试种、试养新品种,不让群众担风险、受损失,转变发展观念,共求致富良策,为全村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寻找出了一条新路,“一名党员一面旗”在这里风姿尽显。

  “四种本领”是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基本保证。实施增强“四种本领”的锻造战略,着力点在不断提升上。从全国发展审视青海发展,适应了新要求、迎接了新挑战、谱写了青海新篇章。

  “五四战略”以“四个扎扎实实”“四个转变”“四化同步”“四个更加”“四种本领”为主抓手。“四个扎扎实实”是做好青海工作的根本遵循,“四个转变”是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方法路径,“四化同步”是实现“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的有力支撑,“四个更加”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愿景在青海的具体体现,“四种本领”是完成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基本保证。

  我们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分解,一件任务一件任务落实,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推进,做到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在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里,10岁的男孩儿旦正斯加和8岁的旦正义西、6岁的岗尕措因为一串“最美生态项链”而成为当地的“明星”。这串“项链”是他们每次跟随大人上山干活时挂在身上的塑料瓶,而塑料瓶里则是他们随地捡起的废旧塑料袋等垃圾。

  “以前,村子偏僻,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村子里的妇女有些一辈子都没挣过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都能到景区打零工。去年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一年挣了1万多元。”提起脱贫二字,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卯寨景区负责人李连和有一肚子的话想说,“目前,景区固定工作人员有130人,大多数都是村民。”

  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是青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发展理论方面形成的最新创新性成果,对于彰显青海绿色生态优势、回应各族群众期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广袤高原生机勃发,各族群众绿色获得感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从不到1%提高到7.26%,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截至2018年底,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青海湖水域面积达到18年来的最大值,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主体功能区,取消28个县市区GDP等4项考核指标,设置各类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2.6万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不断形成。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大规模推动国土绿化,城乡环境绿意更浓。

  以“五大生态板块”为重点,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区域生态功能从整体上得到恢复和强化。

  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青海示范。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坚决守护好蓝天碧水和净土,已经成为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和生动实践。

  

  书写高质量发展青海篇章,产业结构正在得到重塑。

  青海经济总量由1949年的1.2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865.23亿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物质基础。

  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打造“四个百亿元”产业,培育壮大十大特色农牧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通过“百项改造提升工程”“百项创新攻坚工程”,推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加快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具雏形。

  全力推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逐渐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7.1%。

  实践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全省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省75%左右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新增就业持续增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实现全覆盖。

  交通和生活日益便利,以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广大农牧民告别逐水草而居的状态,陆续住进砖瓦房、喝上放心水、走上小康路。

  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三年实施免费教育,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控,民生保障从低水平广覆盖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进。

  截至2018年底,全省实现25个贫困县摘帽、44.3万人脱贫、2452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2019年底将实现贫困人口基本“清零”。

  连续8年全省无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平安青海建设再上台阶,雪域高原安定祥和、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化作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一个个民生工程的接力,夯实着新青海的建设步伐。

  在青海大地上,乐章已经全面奏响,和谐的旋律更加动听,各族干部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奋力书写新时代青海事业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我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干事创业敢担当’深有体会。”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德日隆村驻村干部俄日格力说:“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我身处脱贫攻坚的一线,更要在基层扎实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把心思用在乡村振兴上,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为民服务解难题,做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建设美丽河南再立新功。”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树强表示,要深入学习主题教育的相关内容,重点学习牢记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总要求、根本任务、具体任务、具体目标、重点内容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

  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展主题教育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我们就能更好地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举措。我们党已成立98年、执政70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赶考”永远在路上,“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在不同程度以新的形式出现。通过主题教育,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努力把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98载初心如磐,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她高举信仰火炬,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

  98载初心如磐,我们党对于自己的初心不渝,对于自己的使命义无反顾。

  

  回顾青海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大的发展、进步,无不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强大精神。这些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扬光大。

  “两弹一星”奉献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两路”精神、尕布龙赤子精神、玉树抗震救灾奋斗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

  一座座精神丰碑、一个个鲜活典范,令人自豪和敬仰。在新时代建设新青海的伟大征程中,依然放射着耀眼夺目、永不磨灭的光芒。

  千百年来,青海人与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创造着一个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冬日的可可西里严寒、苍凉,要想亲近这位“美丽的少女”并非是件易事。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站长秋培扎西和他的战友们依然坚守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秋培扎西和他的战友们坚守可可西里的历程正是新青海精神的生动诠释。

  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16字要求融为一体,凝结为新青海精神。

  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伟大征程中淬炼升华、辉映时代、深入人心,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新青海精神,是全省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

  新青海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文化追求与青海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社会实践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说出了“青海话”。

  浩然天地间,精神的力量亘古长存。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全省各族人民弘扬和践行新青海精神,用精神之力、文明之光,奋力打造新青海精神高地,让大美青海持续焕发生态之美、发展之美、生活之美。

   十一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青海各族人民用70年创造了青海奇迹。

  70年光阴,一座活力涌动、人才荟萃,一座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一座现代开放、包容大气的多民族聚集地的生态大省,从共和国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当这块高天厚土的空间、经济、文化、生态版图变迁的一幕幕回放,我们更能深刻理解青海所处的历史方位,看到青海是如何一路迈向国家公园省,一步步成长为在国家战略中肩负生态重任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600万青海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奋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进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书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篇章。

  弹指一挥70年,桑田沧海转不停。凭栏犹忆当年事,一望江山是豪情。很多个70年还会来临,青海会建设得更加美好。(雷欣钰)